“I've been a paid user for 3-4 years now. I've got 2000 notes. And I'm out(我再也不用它了).”
一位Evernote用户在Reddit网站的Evernote板块下如此留言。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Evernote 6月28日宣布对Evernote Plus(标准账户)和Evernote Premium(高级账户)两档付费服务涨价40%之后(中国版的印象笔记并未参与此次涨价)部分用户的心声。
不仅如此,Evernote给免费的Evernote Basic服务新增的一项限制——“不超过两台设备同时登录”,也收获呛声连连。几天以来,在这个Evernote“死忠粉”频繁出没之地半数的帖子都已变成了关于“有何替代品”以及“笔记如何转移到微软Onenote”的询问。
No ads,No data selling,所以只能涨价?
这对于几天前刚刚度过8周年生日并宣布用户突破2亿,保存笔记数突破50亿的Evernote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虽然它在博客中直言不讳地解释了涨价理由:Evernote是一家小公司,在长期内提升Evernote的体验和生产力,增加新的功能需要资源、时间和金钱上的大量投入。而对于“No ads. No data selling”的Evernote来说,涨价和限制免费用户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Evernote的数据显示超过 90% 的用户使用不超过 2 台设备,超过 98% 的用户常用设备不超过 2 台,似乎功能限制并不影响大多数用户的使用。然而这很有可能是个statistics lie,因为在重度用户和活跃用户中,使用2台以上设备登录的比例要远远高于轻度用户。而多设备登录恰恰是Evernote的核心优势之一,被拿来“开刀”胁迫用户付费更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在去年经历了创始人出走、大幅裁员、支线业务纷纷关闭、被媒体集体唱衰的“多事之秋”之后,在新任CEO Chris O’Neill 收缩战线,重归初心的新政之下,Evernote并没有踉踉跄跄地加速成为媒体口中那只“倒下的独角兽“,而是站稳了脚跟。
据Chris O’Neill透露, Evernote今年3月首次实现正向现金流,而且已经完成了包括多个中国投资者在内的新一轮融资;而印象笔记在北京举办的四周年派对上自发买票捧场、热情高涨的1000多位“象粉”也证明,这款产品依然有着超高的人气。
遗憾的是,对于80%收入倚重于用户付费(虽然Evernote一直在拓展企业用户,但至今企业市场收入占比只有20%),坚定走freemium(免费增值)模式的Evernote来说,此次不顾必然的用户抱怨而大幅涨价,只说明了一件事:靠用户自愿付费不可持续。
其实,Evernote一直以来都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
当它不顾外界“不务正业”之讥卖起了书包、T恤、袜子等周边商品时,其实是在另觅财路补贴主业;它之所以推出Evernote Food等“偏离正道”的周边应用,也不过是想构筑Evernote ecosystem,让更多用户黏于其上进而成为付费用户。
然而Evernote Market和周边应用的纷纷关闭,说明了这些“曲线救国”的策略并未奏效,反而会拉长战线、牵扯精力,使自身“失焦”。兜兜转转一圈以后,只能回到简单粗暴、坐地涨价的道路上来。
Evernote奉行的freemium模式似乎失效了。
“每个人都只用到5%的功能,但每个人的5%都不一样”
为什么Evernote的付费功能难以及激起用户“买买买”的意愿?
去年7月离职的创始人兼CEO Phil Libin曾经承认Evernote存在“5% problem”——“很多人都只用到了Evernote 5%的功能,问题在于每个用户用到的5%功能都不一样”。而批注PDF、演示笔记、名片扫描等可能就属于这样的“5%”功能,而Evernote Food也不过是把记录美食的功能独立出来而已,然而对于其他95%用户来说并无太大吸引力。Evernote2011年收购的图片标注应用Skitch去年也宣布关闭,功能被整合进Evernote主应用中。
Evernote之所以会面临“5% problem”的困境,根源于它瞄准了remember everything需求的一类典型用户,想做他们“第二大脑”的愿景。
在Evernote上线的2008年, iPhone上刚刚开起了应用程序商店,用户智能手机的工具箱中尚且空空如也,而Evernote是寥寥无几趁手的记录工具之一,立志成为十项全能的记录工具和用户的“信息中枢”。无论是灵光一闪的想法还是不可错过的日程,无论是周末大餐的采购清单还是客户随口说出的电话号码,Evernote负责记录一切。
然而,智能手机的工具箱很快就热闹起来,清单、日程、GTD(Get Things Done)等各种分门别类的工具开始层出不穷,更能够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而“大而全”的Evernote为了满足各个细分用户不断深化的需求,功能不断叠加,渐有臃肿之虞,却像瑞士军刀一样在各个细分功能上都难以做到最好,还不得不收购Skitch这样的“外援”来添砖加瓦。
在帮助用户“随时随地记住一切”方面,Evernote已经做得足够好。然而就像大脑会面临信息过载一样,“第二大脑”也同样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记录信息,而是需要工具帮助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而用户对于不同信息的处理要求又截然不同,笔记这种脱胎于notebook概念的“单一容器”此时就显得像是削足适履;Evernote Food、Evernote Hello、Sketch等就承担着为Evernote “减负分流”的使命。
收藏如山倒,整理如抽丝
即便是作为用户手机上的便签薄,仅仅只有“笔记本—笔记”两层结构和tag体系的Evernote在帮助用户整理、组织、将碎片信息结构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虽然Evernote的搜索功能“逆天”的强大(甚至可以搜索图片、PDF中的文字),然而对于“整理不是最终目的、利用才是”的用户来说,它的作用仅限于一个收藏夹。而并没有真正成为帮助用户减轻信息过载、将碎片化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己所用的的知识管理工具。这不仅是Evernote的问题,也是国内这些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等产品共同面临的问题。
如果说“随手记”功能手机自带note应用已经可以胜任,那么在收藏方面,Evernote做到了无人能及。无论是网页信息的“剪藏”还是超多第三方应用支持,几乎你在网页上、手机上看到的任何内容都可以往Evernote里面扔。在印象笔记四周年庆生会上,知乎创始人周源透露,过去一年有225万条内容被从知乎分享到印象笔记,在所有社交渠道中位列第三;而印象笔记中国区总经理Raymond Tang也宣布已经有1亿条微信消息被保存到了印象笔记。
信息量和分享频率证明了平台的价值,但对用户呢,意味着什么?
“当收藏过了600+ 时候,发现收藏的文章不曾看过一篇,而不论是阅读和整理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压力。”这位用户的心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收藏如山倒,整理如抽丝”,Evernote是收藏癖的福音,整理癖的噩梦。
从“记住一切”到“推动思维进程”
“未来的知识管理工具必须有一定的智能。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解决收藏夹收藏后永不再用,再用再搜索的尴尬。”这是魅族科技副总裁李楠的理想。
很显然与之相比,Evernote并没有比纸质笔记本先进多少。当大部分「Read it later」工具都变成了「Read it never」,或许只有机器学习能够让它们重新焕发魅力。Pocket在2015年8月的6.0版本引入了推荐功能,“可以将数百万用户保存在Pocket中最有价值的资料推荐给你,而且是个性化定制。”
在6.1版本中,这款产品开始构建一个像知乎读读日报一样的内容推荐人社交网络。从只专注于收藏,到开始帮助用户过滤和发现,Pocket已经走在了Evernote的前面。由于Evernote中的信息类型混杂且更为私密,并不能穿针引线编织一张两亿人的知识网络。
Evernote想必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花边功能”上徘徊迷失了几年之后,它在8周年之际发布了自己的新使命:
“Unlock the potential of every idea”(释放每个灵感的无尽可能)。
同时Evernote也透露了自己的产品策略:推动思维进程。从捕捉灵感、记录数据到组织思维、重塑灵感再到构思方案、形成计划。然而要实现用户“知识助理”这样的使命,Evernote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任重而道远。
相比之下,被认为是Evernote头号替代者(微软官方推出了Evernote to Onenote迁移工具,而且Onenote 2014年已经实现了免费、全平台)、出身于Office世家的Onenote更像是一个用来记录学习、工作系统笔记的传统笔记本,而不是网络信息收藏夹。
它的“笔记本-分区组-分区-页面-XX级子页面”树形结构为用户提供了多层次信息组织能力,有助于知识结构的建立,这使得Onenote成为课堂上用来记笔记的“神器”——更成为吸引许多用户纷纷解囊的Surface的最大卖点。
Evernote的中国版——印象笔记也在着手开拓教育市场。近日,印象笔记与新东方教育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爽首个合作项目是与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联合主办的进步笔迹2016“全国中学生笔记大赛”。据Chris O’Neill透露,Evernote接下来将与更多的国际教育机构展开合作。
我们期待着Evernote能早日成为自己心目中那个理想的“灵感催化器”,让用户在新功能面前乖乖地“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而不是怨声连连。(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编辑/葱葱)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别以为沾了互联网就一定成比肩googlefacebook之流,evernote无非就是个网络时代的note,充其量算是一个软件,只是存储放在远端而已,既不是门户,也不是入口,更没有社交,放在当年最多就是个共享软件,填软盘边角空间的货色,硬是在互联网时代给吹成黑马。
其实我一直希望印象笔记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加强: 1 向one note学习如何自由的构建不同形式的文档。 2 向MindManager学习用图形化的方式来组织文档,形成一个更易阅读/识别/记忆的逻辑。 实际上印象笔记添加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功能,我觉得核心问题在于目标用户不清晰。 我认为印象笔记真正的潜在用户/付费用户,就是持续学习者,他们有持续使用的刚需,有付费的意愿和能力。
上午刚刚花了$35给我的Plus账户续命一年。作为重度Evernote用户,也还是有点心疼。
涨价确实不好
有道云笔记导出功能太弱,如果使用到上万条笔记,难道让我一条条导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