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先生,请开门,帮我按到20楼层。”
上面这句话来自一台机器人,我还可以负责任地说真实的声音听起来萌萌哒。位于北京三元桥的维景国际大酒店引入了一款机器人服务生,钛媒体编辑体验了机器人服务的全过程。
记者刚到酒店,就有房客致电前台需要两瓶水。前台服务员接收到需求之后,将水放置于机器人“头部”,在触控屏上输入的房间号。机器人开始自动规划行走路线,走到电梯口发出指令。
“请您把中间的位置留给我,往里边靠靠,太谢谢您了!”电梯里的人确实有点多,它又“开口”了。
当机器人到达指定房间门口时,自动拨打了房内电话,提示客户开门取货。房客看到是机器人来送水时,发出了一阵惊呼,热情地与它打招呼——此处略尴尬的是,机器人并没有很热情地与客人回应,只是用语音提示房客按屏幕提示取走东西——目前这台机器人服务生还不具备更多的人机交互功能。
运送完物品之后,机器人自动返回了前台充电桩位置充电。钛媒体编辑注意到,这款机器人会自动避开行人,若你想恶作剧,改变它的行走方向,它会自动纠正到正确的路线上来。若是跌倒了,它还会向酒店前台发送远程求助信号。
这台机器人的生产者是一家叫做云迹科技的公司,云迹提供的资料显示,这款服务机器人重41公斤,高度为100.6厘米,宽为41.4厘米,拥有10公斤负载,续航时间为10小时。
云迹科技CEO支涛介绍说,他们开发的这款机器人利用内置精密传感器,通过高速运算内核集成控制,应用的是多模全局定位算法。目前,它们已服务于16家酒店,累积完成任务6336次,任务成功率大于89%。在酒店中工作的机器人,目前主要是服务于运送物品、安保巡更等。支涛告诉钛媒体,引入的这款机器人,酒店方每年可以节省成本11万元以上,增加收益26.4万元,“在一些点评网站,酒店评论页面有显示因为机器人而多住了一晚的情况”。
维景酒店市场总监周晓明表示,酒店并没有因为使用机器人带来了太明显的收益上的变化;但是,自从酒店采用服务机器人以来,也有客人特意提出了要机器人送货的请求。“客人们希望机器人服务员送货,除了收获新奇感之外,还符合了一些高端商务旅客保护隐私的需求。”周晓明说。
“虽然大部分高端酒店和奢侈酒店更多地是希望使用人工服务。很大程度上,机器人无法提供个性化和‘有温度’的使用场景。”酒店的销售总监张新宇坦言,“但对于千禧一代来说,科技产品伴随他们成长,机器人具备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对于高科技产品和智能化设备十分着迷。”
可以说,目前此类服务型机器人的应用,更多的是酒店的一种宣传和营销策略。“如果客人在酒店看到了机器人,把这种喜悦感和惊奇感发布在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社交平台,就是在给酒店做推广。”张新宇说。
酒店机器人的广阔市场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最新一项报告显示,在全球,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总值正在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2017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据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2012-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约17.4%,2017年将达到461.8亿美元。
服务机器人有望成为机器人领域中最具有潜力的增长点之一。
然而,除了这些动态数据和行业展会,关于机器人,我们一群不明真相的普通观众很少有机会与它们亲密接触。
事实上,机器人商业化运用早已经服务于酒店行业。
今年1月,美国加州的创业公司Savioke和它的酒店服务机器人“Relay”获得了15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是英特尔,参与跟投的有Northern Light Venture Capital和EDBI,后者代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全美已有16家酒店采取Savioke研发的服务机器人。在日本,Near Nagasaki连锁酒店完全由机器人提供服务,房客可以面部识别软件打开房门。
相对而言,酒店机器人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云迹科技的资料显示,包括如家旗下的和颐精选酒店、金陵的紫金山庄、首旅建国、港中旅维景、深航、戴斯、维也纳等20多个酒店品牌与研发机器人的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不过,目前投入使用的这款机器人也会有“不靠谱”的时候。酒店方称,使用期间,它在WiFi信号不稳定的地方发生过故障,因为机器人完全依靠WiFi进行导航。
此前,也有业内人士曾向钛媒体编辑反馈,虽然服务机器人在国内已经进入商用,但是大多数还只是“机器”,称不上“人”,“它们只是被设定了程序化思维,在感性思维方面只相当与2-3岁的儿童,达不到一个拥有思维的成人水准”。
但因为中国市场庞大,人口红利期优势逐渐消退,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剧增,服务型机器人发展潜力无限。同时,在移动互联领域我国相较于日本还有欧洲一些国家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WiFi系统和4G网络的布局方面。因为服务型机器人是硬件加软件产物,目前的智能系统多放置在云端系统,因此,国内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机器人会不会替代人工?
越来越多人担忧机器人及其扮演的角色其实不无道理,一如英国产业革命初期,卢德派因恐慌机器的大规模应用导致失业,秘密结社,砸毁机器。尽管回过头看,卢德派的行为有政治因素,且十分荒诞可笑。但不能否认的是,机器人确实在很多曾经没有想象过的领域里取代人类了。
去年,《机器人崛起》(Rise of the Robots)入选了由美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商业书籍榜。作者马丁·福特(Martin Ford)在书里描绘了一个关于未来的场景:日渐智能的机器人,从简单的基于任务的机器人,转而替代服务工人、记者和程序员快速思维的程序转变,进而改变了全球的经济发展方式。
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的深度融合,可能会给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地变革,并且影响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知道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酒店是不是想要机器人取代人工服务。”张新宇对钛媒体说,“酒店属于服务行业,现在谈论机器人替代人工还为时尚早。我们尝试新科技,也是想让员工从一些简单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
“我们甚至希望员工偶尔‘偷懒’,更多地使用机器人,去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这样,他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给客户提供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服务。”张新宇告诉钛媒体。
Deep Mind 的创始人Demis Hassabis曾公开表示:“很多关于机器人的耸人听闻的言论都来自于非AI研究第一线的人,所以他们更多想到的是科幻场景。”Deep Mind研发的Alpha Go今年战胜了全球顶尖围棋手李世石引发了国内关于人工智能大范围讨论。
服务业不仅欢迎机器人,而且对当下的机器人产品依然有更多期待。周晓明告诉钛媒体,他们也希望服务机器人具备更多“人”的属性,“看见有客人给他打招呼,能及时回应;甚至当客户提出一些要求,比如送一瓶水到指定房间,机器人能够记录并且做到,就再好不过了。”
雇主对于机器人的期待,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企业对劳动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送水、送拖鞋这类“不需要太多思考和技术含量”的工作,机器人确实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了。
《经济学人》最新一期关于人工智能的封面报道《自动化与焦虑——更智能的机器会否导致大规模失业?》一文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以往的自动化浪潮中,劳动者可以从一种常规性工作转换到另一常规性工作中。而此次,许多就业这要从低技能的工种,转换至非常规性的高技能工种,才能避免自动化冲击。
服务机器人的使用降低成本,刺激需求,重新定义工作。很显然,在新的情境下,服务型机器人存在取代了简单、重复和繁琐的劳动力的可能性。这要求劳动者若想要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取得满意的薪酬和职位,必须接受更好的教育,并且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否则,一部分人真的要被机器人抢走饭碗了!(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李程程,编辑/葱葱)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IMEE(一米)机器人专注于酒店、餐饮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和租赁,目前旗下的MI-Q送餐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到55/天,酒店服务机器人也不到一个服务员的人工费用,还可以一个抵俩!
机器人用在流水线上是合适的,但直接为人服务,是否会缺乏亲近感?
为了照顾一些机器人,我们需要招收一个硬件维修人员,软件维修人员,几个机器人的维护人员。。。是不是太多了
对于AI生活化,充满期待!
有些工作确实越来越容易被替代,但服务的核心一定是人的
貌似机器人看起来并不是很萌,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