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在一切都被碎片化侵蚀和消解的年代,无处不在的物质与信息焦虑,能够沉下心来做深度阅读和思考,似乎是件略显奢侈的事情。单向空间创始人、CEO于威在钛媒体和《商业价值》举办的2016MIIC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上,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一家不务正业的书店》的演讲,分享了单向空间自创立11年来在探索商业化模式中的经验与体悟。
单向空间是当下华人地区知名的文化地标和独立书店,它最早叫“单向街图书馆”,是由于威在2005年底与许知远以及他们的搭档在圆明园一处院落里创建。创办伊始,各路名家,包括顶级导演、作家和艺术家纷至沓来。而后,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更名“单向空间”,意在用一种立体的角度,提供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全方位公共空间,成为全国各地青年人频频光顾的场所。
从圆明园到花家地,从一家书店到一个立体内容的新媒体,单向空间构建了一个以“新知”为核心的内容平台。他们针对不同的人群获取内容的习惯,形成了单读App、微在App、“单谈”文化沙龙、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以及网站等多角度的内容提供平台,线上和线下联动,尽可能全方位地捕捉到华人地区受众。
演讲中,于威毫不客气地批判了当下伪文艺的风气,对碎片化且庞杂的社交媒体表达了厌恶。她呼吁独立思考和严肃阅读,坚信文学与思想本身的巨大价值,认为富有理想主义的青年不应该陷入越来越孤立的境地。
“‘文艺’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认知标签,而是一种生活理想。它在庸常中表达人们的不安与激情,在停滞中召唤勇敢与改变。越是在价值重组的年代,文艺的品格越是能够在混乱中提供安心之所。”
“这里不只是书店,更是一处理想主义者营造的乌托邦。在这里,你可以逃离日常生活的逼仄,点亮自己的精神,遇见思想上的同道”,单向空间网站首页上,这句话最佳地诠释了于威和她的搭档们一路走来创造的价值。
(单向空间CEO于威在2016MIIC上的演讲视频实录)
以下是于威在2016MIIC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上的演讲实录,经钛媒体整理:
说到书店,好多文艺青年们都觉得,开一家书店是多浪漫和多美妙的事,我会斩钉截铁的跟他们说,开书店只是服务业。
我观察到一种挺好玩的现象,比如说,当你们是家长的时候,但凡有点能力,就想让孩子去学学钢琴,学学舞蹈,上这个培训班,上那个培训班。在你的内心深处,觉得跟音乐、绘画相关是一个很高雅的事情,你认为是你的孩子配得上的生活。然而,作为家长的你,对真正文艺的东西又是那么的不屑一顾,很多人觉得花时间看看小说,看个展览是很多余的事儿。
这里边的问题,实际上跟我们所做的事情特别相关。因为我认为文艺这种东西,一直没有成为很多人性格中的一部分,只是被当作了一个标签。所以,开一家书店,要说使命感,我可以特别严肃的说,有!就像PPT上写的,我们想塑造华人地区拥有真正的文艺品格的一代人。单向空间不是一个新鲜事,我们这家书店十年前就存在了,我们当初的商业模式特简单,你现在不是有众筹,各种各样的众包吗?在十年前,单向空间一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为什么?我觉得特别重要一个词叫志同道合。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话,就不谈这个事了。所以,单向空间现在最上面这句话真的不是我写上去的。在好多的报道里,新闻媒体给我们贴上这样一句话——中国大陆乃至华人地区最知名的独立书店和文化地标。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确实也认可这样的说法。每年从外地就奔着看一看单向书店这个念头而来到北京的人,当然没有奔着看看天安门的人多,但是,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群人,我就想看一眼单向空间,看看这群人到底为什么以及怎样去维持着一个看上去那么不靠谱,看上去根本就没有一点挣钱的可能性,看上去根本不可能活了十年这么久的一个独立书店。
我们所认可的文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文艺,还是我刚才说的,绝对不把它当做标签,不要当做一个少年时才有的一个梦想,实际上是你应该具有的一种根本的生活的理想。陈述一种常见的现实,有没有感觉大家面对面聊天变得很艰难?再好的朋友,大家一起吃个饭,寒喧之后,互相说说现在最好玩的事情之后,都在干吗?看手机,都看手机。手机已经把大家的活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生活的乐趣,见到真人的好奇心全都给吸进去了。
为什么?懒,不用动脑子,只要动动手指。我厌恶社交媒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要你打开它,它就不停的喂你。我不是一个婴儿了,我是一个成年人,我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本能,我不想被这些无穷无尽的东西在喂我,因为你喂我会让我丧失了创造的能力。我看看张三如何了,我看看南海怎么了,一直都在被喂,所以才会出来那么多可怕的“小粉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背景和历史都不知道。所有的满足,都是在朋友圈里发一条,我是一个爱国者。这是让我特别瞧不起的一件事情。
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文艺是一个提醒,是一个闹钟。文艺永远在告诉你,还有一个开放、丰富和多元的精神世界。精神的世界,你非要估值,我没法给出一个价值,但是没有精神世界,你看上去就特难看。业余的时间,我喜欢全世界乱跑。我毫不夸张地说,不管你们多么不愿意听,比较起来,咱们国家的游客群体脸上最没有神采,不能照亮别人,永远是一幅害羞的、躲闪的,或者是窥探力很强的表情,出现在一个陌生的语境里,没有自信。挥金如土那叫不自信。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语境里漫游的时候,是不是还是你自己的样子,这很重要。在法国的时候,听到同胞们把法国人叫做老外,其实谁是老外?我们主体性特别强。我们走到哪里,希望把这个地方变成祖国一部分,特理解,可是不好看,对不同的文化没有认知基础上的理解和尊重,总是用自己固有的价值判断衡量他人,对物质趋之若鹜,对造就出物质的文化缺乏了解的动力。
我们曾经是一个那么好看的民族。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各种浪漫,各种精致,比如现在还有很多让人迷恋的字画诗文、茶和手工艺品,虽然有些已经难以为继,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民族,过去的时候优雅过,精致过,审美过,高洁过,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这些品质存续下去,在一个全球化的年代能够重新焕发神采。
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文艺不是一个只属于小孩子玩的东西,也不是在古城里拍一张照片发朋友圈。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文学和艺术的兴起,最终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启蒙时代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一句话——“生活是条沉船,但是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这就是文艺的态度。
在单向空间,我坐在店里头的时候,经常有人过来说,“于老师,您好,你们在圆明园的时候我就去过你们那家店”。这句话几乎成了接头暗号了。我们第一家书店是开在圆明园,最早的名字叫“单向街图书馆”。我们从来没有认为我们是开了一家商铺,这家商铺要以图书作为产品,然后从售卖图书中获取的利润来支持我们商业模式。我从来都不是那样子的。
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它定义为一个公共的、开放的讨论的空间。因为我觉得一个爱书的人,一个热爱思想的人,如果总是跟沉默的书籍,还有死去的思想家,以及远在千里之外的文字去对话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他们拉到这个场景当中来,活生生地讨论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更有意义。所以,十年的时间,从远在圆明园的一家书店,到现在有三家实体书店,每年到书店的人次大于五十万,每年在线下做的活动的场次超过五百次,线上汇聚了2000万单向空间的用户,至少说明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被需要的。
所以我们现在说它是一个从书店到一个立体内容的新的媒体平台。给大家看一下单向空间这一个小IP,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场景。这里面有移动互联网端的应用,有我们电商的应用,有各种各样品牌的活动,有各种社交平台上的公众号,还有在各种各样平台上的分支,聚拢了无数多的粉丝,够一辈子用的了。所有的产品,围绕的就是“新知”这一个核心。我们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和价值,就是要把传播新知这件事情进行到底,通过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架构,可以说是“不择手段”,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有一种东西叫“价值”。今天我来到《商业价值》会场上很重要一点是,我认同价值。
我们忙着营造概念,今天是大数据,明天是直播,后天是付费内容,然后是IP,那么请问,如何定义价值?三十年短短的一瞬间,大家一辈子可能也就是两三个三十年,三十年后谁还记得你今天所做的一切?价值必须和意义相关。你做的事情本身意义不够的话,虽然可以套现,可以很光鲜地在别人面前以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身份出现,可是,十年之后谁知道你是谁?或者是十年以后,你做的产品谁还认为那是一个产品?不管大家是什么样的态度,恒久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能够沉淀出意义的东西,就是我所追求的,也是我们这个小小的机构所追求的。
单向空间有一些以“单”字延伸出的产品。我们的“单读”,从感官上,你能听到它,能用手指触摸到它,能够用眼睛阅读到它,还有视频的场景观看到它。另一个产品叫“单谈”,十年间,单向空间接纳了上千位好的作家、导演、建筑家、设计师、画家到我们这里开讲座。
接下来,必须要说一下我的搭档们。从2003年创办《经济观察报》开始,我们就在一起做事情。我们曾经一起创办了很多媒体,曾经一起做了一些令人印象比较深的事情。我们私下里交流,觉得我们做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是做了单向书店,这是永远让我们特别值得的事情。
主办方想让我在这讲怎么立体运作内容,我推荐一下许知远老师做的《十三.邀》。这是大型纪录片的节目。许老师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每一个有代表性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切片。如果你用一个解剖师,或者是分析师眼光,你能得到棱镜中一面。如果把棱镜中每一面放在一起的话,也许会加深你对这个不断变迁和复杂的社会的认知。所以我们用了“十三.邀”这个名字。这十三个人中,有哲学家,有明星,还有非常多的你想不到的人。这些人在职业上没有共通性,但是都是正在波动的河流中一朵。我觉得用许老师那种知识分子的方式来提问,把这种切片能够尽量多地展现出来,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这个节目还是特别受欢迎的。
第一期《十三.邀》,如果没有看过的话,特别建议你们去搜搜这个节目,一定要看全本。四个多小时的整本,酣畅淋漓,是非常好的视觉体验。
我们还做了另外一个新媒体产品,叫“微在”,针对的是更年轻的群体。希望藉此了解,在进化之后,媒体表达方式和语言是什么样子?这样才会把我们所认同的价值观用新的载体传递下去。(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李程程根据于威在2016MIIC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上的演讲实录整理)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去过一次单向街,氛围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