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盈利模式、A轮钱烧完、差点60万被卖掉,腾讯当年是如何跨过生死线的?

2400亿美元的腾讯,也有艰难的过去。

融资,大部分创业公司最心急的事。眼看2016年都过了大半,上轮融资快烧完了,资本寒冬却还没有要完结的迹象。

怎么熬?

有人曾形容阿里巴巴和马云是跪着熬过第一个资本寒冬的,如今的BAT之一,马化腾和他的腾讯也有着一段相似的经历……

差点以60万卖掉的腾讯 

1998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这一年里,大洋彼岸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美国创办谷歌;这一头张朝阳的搜狐、王志东的新浪也相继成立。也难怪盛大的COO陈大年这样评价1998年:

“那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

就在那一年的11月11日,马化腾和好友张志东在深圳注册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腾讯早期办公室

此时距离马化腾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不过5年。这段时间里,他在润讯(寻呼行业的龙头老大)当工程师,也因痴迷于互联网而结识丁磊(网易创始人),求伯君(金山创始人)这批日后的互联网巨头们。

宅男的普遍特征“低调”也在马化腾身上得以体现,周围的同事都对他印象不深:“小马当年一点都不起眼。”谁也没想到,不起眼的他在得知曾一起喝啤酒的丁磊创业成功后,也辞职加入这波创业潮。

90年代的润讯,年收入达到20亿元之多,已经做到研发主管的马化腾本可以顺顺当当地继续升迁,却转头选择一条不知成败的路,走的还很坎坷。

腾讯刚成立时做的是寻呼系统,不过此时的寻呼行业逐渐走向衰落,前景堪忧。这时广东电信拿出90万元来招标即时通讯系统,马化腾便和创业伙伴开发出中文版的ICQ(1996年由三个以色列人研发出的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ICQ。结果,招标输给了其他公司,不仅没拿到90万元,还得自己运营QICQ。

早期ICQ界面

和大部分现在的初创公司一样,市面上的竞品很多,都拼命想着怎么获取用户、怎么快速实现用户增长、怎么让数据更好看。初期的腾讯也是如此,创业江湖里流传马化腾假扮女孩子聊天的趣闻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在运营上费尽心思,腾讯也在ICQ的基础之上,针对其缺陷,做出可以在线加好友、发送离线消息和设置个性头像等创新。只不过,当QICQ的数据真的好转后,马化腾他们发现,资金短缺才是真正的“鬼门关”。

免费的商业模式下,运营成本却在燃烧,仅服务器就是一笔大开销。马化腾在润讯时因研发获利的第一桶金,对于创业来说根本不经烧。

不同于如今遍地VC的局面,那时候的风险投资意识在中国还未普及。马化腾只得弯下腰,到处找人借钱。借钱的时候,他几乎对每个人说过“以股还债”,但都被拒绝了。李黎军(曾任深圳电信局技术中心负责人)曾帮马化腾江湖救急,他的态度基本上能代表大多数人:“我真没觉得腾讯能做成啊,就是个破QICQ吗,都没办法赚钱。”借钱终究只能缓缓燃眉之急,在他们找到盈利的正确方法前,QICQ就是一个吞钱的无底洞。

实在没办法,马化腾和他的团队考虑卖掉QICQ。报价从300万、200万、到跌破心理预期的60万,才终于有人愿意接手。只是在签字画押的那一刻,马化腾不愿意了。他舍不得卖掉自己心血,于是只能继续四处找人借钱,一度穷到蹭别人的服务器。

1999年11月,是腾讯的一周年,QICQ的注册用户终于达到100万,腾讯的账面上却只剩下1万多元。重压之下,哪怕在梦里,马化腾都会因为怕交不起服务器的托管费而惊醒。更糟糕的是,这茬还没解决,新的麻烦事又找上门来:ICQ发来一封律师函,称腾讯的QICQ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

盈利模式之困 

内忧又外患,腾讯内部真乱成一锅粥了,只能紧急召开大会。

也正是在这场大会上,马化腾第一次听到“风险投资”这四个字。彼时的腾讯,已经把能借的钱都借光了,刚刚出现的风险投资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恰逢中央决定在深圳开办一场高新技术成果的交易会,马化腾马上揣着改了6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跑遍展台。

好在,腾讯的用户量是很好的“对外名片”,最后被IDG和李泽楷(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旗下的香港盈科资本看中,二者各自出资110万美元并占有了腾讯20%的股份。

李泽楷

虽然解了燃眉之急,可事实上他们的投资理由令腾讯上下失望:前者是看到美国的ICQ被美国在线以将近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寄希望于腾讯被收购后的获利;后者则是急于打入内地市场,望腾讯助力。

第一次融资成功后,腾讯立马用这220万美元提升技术:改善服务器和带宽等硬件问题,同时加大软件的开发和改进,借这个机会拉开与市场上竞品之间的距离。IDG和香港盈科也顺便帮忙解决了腾讯与ICQ之间的法律纠纷,至此之后,QICQ正式改名为QQ。

也是这一年,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0万,马化腾拜托网友写的腾讯软文还被《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转载,他兴奋地逢人便说自己公司上了《人民日报》。那时候腾讯的员工不多,马化腾还特地为此组织公司全员去深圳附近的光明农场滑草。

创业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用户增长速度喜人的背后,是日渐减少的资金。每逢月底发工资,马化腾都是愁云惨淡。腾讯还是没有找到QQ的正确盈利模式,甚至连靠倒买倒卖深圳与香港的电脑赚差价的生意都做过,收入还是负增长。

220万美元很快花光了,腾讯又陷入低谷,只能开展下一轮融资。但是,比他们的融资决定更艰难的,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处境: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与纳斯达克的崩盘。

腾讯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成为各个投资机构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不仅找不到新的投资,连两个老东家IDG和香港盈科的态度都变得模棱两可。

移动梦网的救命稻草 

腾讯的第二轮融资可以说是马化腾一生中最艰难的时间段。

老东家里,IDG的基金快到期了,迫于压力,他们不得不套现腾讯的股份让基金有个好看点的回报率;而香港盈科的态度却很“暧昧”,李泽楷一会表示要跟进,一会又说要再看看,腾讯团队就这么被一直吊着。

在融资的过渡期,腾讯不放弃一丝可能融到钱的机会:

  • 新浪的总裁汪延来深圳后,被腾讯锁在办公室里不让走,却还是没有下文;
  • 搜狐的CEO认为想不出QQ的盈利模式,放弃了投资的念头;
  • 找到联想,但报告还没递到投资总裁朱立南的手里,就被下面的人否掉;
  • 找上Tom集团,对方的CEO表示没有看上QQ;
  • 香港盈科因为过度收购,欠下的债务过多,也选择放弃;
    ……

一名腾讯创始员工回忆起那段融资困难的日子,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早上找马化腾签字,却发现他是在办公室里过的夜——看起来两眼无神、布满血丝、头发蓬乱、脸色焦黄、极其憔悴……

马化腾尝试自我造血,做过网络广告——在QQ上放小banner广告。只是,整个互联网环境依旧动荡,QQ的主受众是消费能力偏低的年轻群体,网上的支付方式也很落后,哪怕价格低廉都没有多少广告商看上。

2000年11月的时候,腾讯推出付费的会员服务,主打口号是“向付费用户提供免费用户享受不到的服务”。但从用户手里要钱太难,一年120~200元的会员费,腾讯数百万的QQ用户里只有3000多人掏了钱。

这些旧路都走不通,腾讯只能开辟新路。危急关头,马化腾在润迅任职期间累积的人脉让他听见圈子里的风声:位于电信行业食物链顶端的运营商们打上了互联网的主意。

1992年就发明的短消息技术,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却极其不佳。进入千禧年,运营商们想借移动手机的趋势,推广这项业务。运营商势单力薄,需要合作伙伴,于是中国移动启动了“移动梦网计划”—— 以"移动梦网"为中心,聚集移动互联服务提供商,向其移动电话用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马化腾一把抓住与“大腿们”合作的机会,还推出能使移动电话用户直接和QQ用户进行短讯通信的移动QQ。申请“移动QQ”服务后,移动电话用户便能在电脑上发送信息到手机上,也能与电脑用户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

事实证明效果斐然,仅在2001年3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腾讯的“移动QQ”短信发送总量就达到了3000万条,占整个"移动梦网计划"实施以来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

凭借势如破竹的移动QQ与和“移动梦网计划”里与运营商的分成,腾讯终于实现了收支平衡。在遍地都是公司尸体的互联网冬天,腾讯不仅撑了过去,还成为中国最早盈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初现端倪的“腾讯帝国”

腾讯活下来了,但这种把自身命运系在运营商身上的存活方式,无时无刻都在增加马化腾的危机感。而且,他想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勉强的收支平衡。

移动QQ实施期间,一个中国话讲得很溜的外国人走进了腾讯位于华强北的办公室,带来当时马化腾和腾讯最需要的东西——资金。他是MIH(南非的投资集团)中国业务的副总裁,中文名字叫“网大为”。

网大为

MIH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都是一家上市公司,此时正在金砖四国里到处寻找值得投资的公司。在中国的北方,他们投了脉搏网、《北京青年报》等,南下后,网大为发现两个现象:几乎所有的网吧电脑都安装有QQ、接触的投资对象,名片上电话号码与QQ号并列。

腾讯QQ仍在快速增长的用户和颇有起色的移动QQ,让MIH心动。双方进行股权分配与控制权的协商后,腾讯终于完成了第二轮融资。至此,MIH接下IDG与香港盈科退出的股份总和,占有腾讯40%的股份,成为仅次于马化腾团队的第二大股东。除了腾讯上市时稀释部分股份,MIH再也没漏过一点腾讯的股份。

 “中国消费者的娱乐消费占80%,而欧美基本上是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付费服务。所以说,我们不可能像Google那样,仅仅靠一个软件或者一项服务活着。”

马化腾生性内敛,不像其他企业家一样外向,但他对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却看得很透彻,金主的到来,让他的野心开始全面铺展开来。

不只是QQ的增值服务,社交、游戏、媒体、电子商务……在2003年之后,腾讯展开各种多元化的探索与布局,也成立投资部门,大量投资新兴领域。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帝国初具规模。

在这些尝试里,马化腾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在2005年。这一年,腾讯收购了Foxmail,其创始人张小龙由此进入腾讯。他开发出QQ邮箱后沉寂许久,突然间不管不顾要启动“微信”项目。当所有人都一头雾水将信将疑的时候,只有马化腾点头了。

经历了初创时的摸爬滚打,至此,腾讯的又一轮新时代开始了……

【钛媒体作者介绍:文/柠檬,微链创江湖「welianapp」,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更多行业资讯,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

 

本文系作者 微链智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 给小编加鸡腿🍗
  • 爱了爱了😁
  • 挺有深度的,不错
  • 紧跟时事,赞一个👍🏻👍🏻
  • 真不错,收藏了
  • 写的很不错,关注了
  • 都没有那么简单
  • 这么厉害的吗
  • 学到了学到了
  •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啊
  • 行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
  • 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番风顺的
  • 说的好有道理😄
  • 内容值得人们反思
  • 数据还是很详细的
  • 内容很精彩,夸一夸
  • 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 内容很详细👍🏻
  • 小编辛苦了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OICQ好不好,怎么成了QICQ了…

    回复 2016.08.31 · via iphone
  • 如今的互联网创业都已变了味了,套路居多

    回复 2016.08.31 · via iphone
  • Tencent just set up a paging system, but at this time the paging industry gradually decline, the prospect of worrying. At this time Guangdong Telecom to come fukeshoubiao.com up with 900 thousand yuan for the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 Ma Huateng and business partner to develop Chinese version of ICQ (by 1996 three Israelis developed the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 Tencent QICQ. As a result, the bidding lost to other companies, not only did not get 900 thousand yuan, but also to operate its own QICQ.

    回复 2017.08.05 · via pc
  • OICQ好不好,怎么成了QICQ了…

    回复 2016.08.31 · via iphone
  • 这是没写完吗?

    回复 2016.08.31 · via pc
  • 那个游戏公司?你们一直说它是个互联网公司,在外人面前请别说认识我。

    回复 2016.08.31 · via pc
  • 123123

    回复 2016.08.31 · via pc
190
7
167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