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BAT对电影行业的布局就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由以往的和电影公司资本合作、推出金融项目等方式,演变成为直接成立电影公司,亲自涉足电影行业。从腾讯到百度,从乐视到万达,这些巨头新玩家们,正在通过资本运作、IP孵化和科技创新的方式,重构着电影行业的商业法则。
进入2016年,更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成立影业,大举进军电影市场。文青聚集地豆瓣开始追赶内容变现大潮,王健林怒砸630亿要截胡迪士尼,58影业首部电影火爆上映等等,都预示着电影行业迎来了新的业态。
可以看出,在今年3月份以后成立的影业公司,母公司以互联网企业为主,涉及游戏、信息服务、影视等领域。而且,这些企业通常成立都有10年左右的时间,是老牌的互联网企业,大多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领军者。传统互联网企业扎堆进军大银幕,像是不约而同的都看准了电影行业的机会。
电影行业的现状如何?
只是看上去很“美”
从市场增长率来看,根据票房的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增速远超北美,创下2011年以来最高年度增幅。而2016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为246.86亿元,涨幅仅为21.41%,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长态势显得有些乏力。
其实,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增长率就明显放缓,相比过去几年30%-40%的增速,今年已经是近五年内历史最低。在上映影片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影市票房增速却没有达到预期。可以说,电影行业已经凸显出了某种结构性过剩的征兆,表面的繁荣更像是一场“虚火”。
北美市场一直是全球电影产业的领头羊,代表全球影视发展的最前沿。从北美电影的票房来看,增长率更是低的可怜,今年上半年同样低于2015年同期。可见,不仅是国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电影行业都或多或少的呈现出疲软的态势。
有“钱”景,但道路曲折
以近期上映的《封神传奇》为例,是由阿里影业作为出品方之一参与制作的3D电影。在近期上映两周过后,票房为2.83亿元。而这部历时3年拍摄而成的电影,投资成本达到5亿,因此可以断定,这部上半年的领衔“大作”必赔无疑。
更夸张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3.1,观众们潮水般涌来的吐槽,已经可以让这部电影提前锁定2016第一“神”片的头衔,可以说口碑票房双失。
近期,阿里影业发布盈利警告,今年上半年的净亏损超过4亿元。虽然成立已经2年时间,但阿里影业在影视制作领域却仍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卷。甚至业绩大幅亏损,还导致了阿里影业股价的下跌。作为跨界进入电影行业的代表,阿里影业虽然背靠母平台的大平台,但这并没有让其在内容创造上获得成功。
国外也如此。今年6月上映的院线电影《魔兽》,是由环球影视出品的好莱坞大制作,可以说是今年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电影。在美国本土上映后,票房仅有少得可怜的4400万美元,同样无法收回1.6亿美元的制作成本,让人大跌眼镜。
这部大片由于首先在海外先上映,然后才在北美上映,《魔兽》在北美公映前,烂番茄评分已经跌破25%,上映后也没有守住在普通观众中的口碑。在不买情怀账的美国观众面前,《魔兽》一跃成为今年美国本土最赔钱的电影,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虽说《魔兽》拥有强大的粉丝基础,但是按照电影的模式运作,需要考虑制作成本、档期、发行宣传等等一系列因素,出现赔钱的情况十分正常。另外以往由游戏IP改编城的电影,往往观众评价很低,甚至完全脱离了游戏本身的内容,因此口碑和票房均不佳。
为什么这么多公司投资拍电影?
投资电影是一种概率游戏,而通过资本运作可以提高成功率
在2008年时,平均每部电影的投资在600万上下,当时国产电影的产量是406部影片,总投资就是24亿元,而当年电影票房收入43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大约在25亿元左右,这样计算下来,全行业平均的投入产出比就是1:1。
到了2015年时,全年票房超440亿,其中过亿票房的影片达到82部,年度排名前10的影片中有7部是国产电影,头部影片的利润已经非常可观。所以,相比以往,虽然电影行业的整体投入产出比可能并没有提高多少,但是整体成功的概率已经提高了很多。也就是说,只要在档期内能够先拔头筹,就有可能盈利。
电影投资的单片总是有风险的,但如果有足够多的钱,分散在足够多的电影上,找到那些回报率高的制片人,专门投资给优质制片人制作电影(比如他们都能达到1:6以上回报),那么这样把钱放到电影里是非常划算的。
这样看来,每一部电影的行业外投资(假设其投资目的为获得回报),就像是一个风险投资的过程。即便电影行业整体低迷,但由于存在一定的成功概率,资本方也愿意进行不断尝试。因为,电影投资是否成功,除了必要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运气外,其余就是概率学的因素在起作用。
“以小博大”的价值导向,让各界更加疯狂
网络大电影的崛起,让低投资、高回报率变得近在咫尺。今年年初上映的《超能太监》,上线两天就收回成本;去年年底上映的《山炮进城》,以过亿的点击量成为网大冠军;还有去年上映的《道士出山》,制作成本只有28万元,累计票房却达到4亿。
网络大电影由于市场存在开发空间,同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引发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同时,也有院线电影借助品牌制作网络大电影,延伸收益链条的案例。有数据预测,今年网大的数量能达1600部,是去年的2.5倍。既然网大能够让屌丝作品逆袭成为爆款,各界自然趋之若鹜。
在国外,以小成本投入电影,博得大回报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美国几十年前就已经做到,每投入1美元,通过影片的运作,就可以收回4.25-4.75美元,还不包括广告和衍生品。国外电影行业的趋势和发展导向,势必会对国内投资和战略布局产生影响。
泛文娱产业是风口,各家尽早布局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国内外市场需求都将文娱产业推向了风口浪尖,而电影行业是文娱产业重要出口,因此自然备受关注。近几年,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国家对电影行业的支持性政策陆续出台,让电影行业的投资潜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商业地产的兴起、视频平台向产业上游的渗透,也使电影的产业链更加完善、产业环境更加良性。尽早的进入电影行业,就能够在战略起点上获得优势。
目前中国经济相对低迷,对于未来达到万亿级规模的文娱产业,影视业是理想的投资领域。作为互联网巨头,只有尽快、更多地获得对资源的控制权,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市场竞争的筹码,为以后的长期发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所以,电影行业的“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
未来电影行业将会有哪些趋势?
两级分化
以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为首的影视公司,由于背后资本实力雄厚,能够借助母公司的资源,因此将更倾向于走大制作的路线,主打大片、大牌明星、大场面,以运作精品化的院线电影项目为重点。而且,在其母公司的整体布局下,这些企业将会在全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渗透。
而对于一些互联网初创企业,或者刚刚涉足影视行业的公司(例如58影业、蓝港影业等),初期更有可能采用“取巧”的策略,以相对可控的成本投入影视制作,从网生内容积累起家,逐步走向大银幕,一方面降低风险,一方面逐渐熟悉和掌握电影行业“玩法”,为后期打基础。因此,不同的定位和角色,将会让参与者自然形成界限划分。
电影产业周边崛起(电影社区+票务)
以Mtime时光网、蓝光电影主的论坛和社区模式,已经被证明能够积累用户、产生传播力,具有很好的社群特性。未来,预计这种基于电影信息和SNS的应用将会不断出现,为有共同观影习惯的群体提供影讯、影片评论、交流的聚集地,并以影片类型、产地等分类条件为基础,形成诸如美剧社区、高智商影片社区等不同社群。
同时,电影的票务竞争也会升级。由于目前观众对电影仍然是价格敏感的,票价高低以及获取影票的便捷性成为影响电影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前期资本的驱使下,也会形成像百团大战、打车大战类似的“票务大战”,最终让用户形成票务消费粘性。其实,BAT激战在线票务市场的局面,目前已经形成,而未来随着进入者增多,将更加激烈。
微电影潜力释放
相比于院线电影和网大,微电影更能满足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的特征。由于时间短、投资小、推广容易,微电影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就已经能够为观众呈现一个好故事,这位大量闲置的、非一线的导演、编剧、演员等提供了契机,他们可以借此实现“从网红到明星”的逆向发展。
并且,目前广告主对微电影市场的认可与投入也在进一步增强,这给微电影的发展带了足够的动力。目前,微电影已经获得资本的关注,随着逐步回归主流文化,将会成为未来工业电影的必经之路。(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趣闻与爆料,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赞一个。现在中国实体经济投资环境不好,很多钱没地方去,而电影业有比较有潜力,因此很多钱进入了这个行业。但同时,这个行业中的从业者的普遍业务能力差,钱多人才少,而且投资容易跟风,因此很多的钱就投到了错误的人身上,于是赔得血本无归的人大有人在
电影挣钱的手段相对多一些,可以分摊风险 1、票房,也是收回投资的主要渠道。 2、版权,包括新媒体版权和外国版权 3、植入广告,这块收入并没有多少钱 4、投资,起片本真剧组人员就赚钱 5、为了完成业绩,或者拿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