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在休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投资的”,这是目前创投圈里流行的一个笑话。甚至有人调侃说,在全世界的知名景点,都能遇到休假中的中国VC。
根据统计,2015年民间投资的增速为10.1%,与往年持平。而今年上半年,却降至到了只有2.8%。在跟一些投资人的交流中,大家都感叹到,进入2016年,不仅今年投资人的出手速度比去年要慢很多,就连很多已经拿到融资的创业公司,竟然也是说死就死了。
现在的创投市场,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已经进入寒冬的资本市场,让人感受到了滚滚的寒流。甚至让人开始怀疑,这种状况在未来几年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
还是让我们看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吧。在美国,有这样一位华裔大神,他不仅在资本市场疲软的情况下“逆流而上”,而且还一遍又一遍的刷新着自己的创业成功记录,一举成为硅谷创投界的传奇,成为创业者竞相学习的榜样。他的经历,对于正处于融资困难时期的中国的创业者们,相信会有比较强的借鉴意义。
近期,在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应用Snapchat上,一位美国知名的创业家举办了一个非常有新意的“创业选秀”,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比赛中,创业团队可以向主办方申请展示自己的项目,如果被选中,就有机会登录并“接管”这位著名创投人的Snapchat一个小时。结果,这一活动引来了400多个创业者的参与,这位发起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他的名字叫Justin Kan,出生于1983年,是华裔的企业家和投资人,目前是Y Combinator的一位合伙人。YC是美国著名投资孵化公司,以制造创业富翁而闻名。
Justin Kan之所以如此知名,是由于他传奇的创投经历。他在23岁的时候就创立了第一家公司,从2006年到2015年这9年的时间里,他在美国一共先后创立了6家公司,连续、高效的创业能力让人吃惊。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创业经历吧。
1、 大学试水:“Kiko”以失败告终
在耶鲁的最后一个学年,Kan和同学Emmett Shear一起开发了一个在线日历程序:Kiko,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然而,一年之后,Google也发布了自己的日历软件Calendar,瞬间就将Kiko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用户群抢了过去。因此,这个项目宣告失败。
为了弥补损失,Kan 和 Shear 把 Kiko 的源代码拿到eBay上公开拍卖,并把拍卖得到的钱回馈给了投资者。
通过总结这次失败,Justin得到的教训是:在创业过程中,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很可能一个偶然事件,就让自己之前的努力血本无归。因此,找准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比如,如果以赢利为目标的话,为了降低风险,就应该越早变现越好,采取“赚快钱”的方式,而不是长线运营。
2、 初次操盘:创立“Justin.tv”,并获得融资
在对Kiko案例进行复盘的过程中,Kan产生了做网络实时的视频(直播)的想法。通过说服YC的投资人,Kan拿到了一笔5万美元的投资,然后找到同学一起开发出Justin.tv这个在线直播平台,并于2007年3月上线。
通过吸取Kiko 的教训,这次Justin.tv走的是差异化的路线。与YouTube不同,Justin.tv上的视频更多是一些关于居家生活、个人言行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给视频制作人和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即时聊天的平台。
Justin.tv推出后迅速走红,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直播平台之一,观众每月观看视频的数量达到3亿之上,并且月独立访问用户超过4000多万。
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后,2013年7月,Justin.tv启动了融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这次融资成功,让Kan更坚定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更多采取“快进快出”的方式,先融资、再变现。
3、 再度尝试:搭建“Twitch”,成功融资并被收购
随着直播平台逐渐增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Kan注意到,游戏直播在直播业务的增长中表现突出,于是在2011年6月,Kan和团队把游戏业务从 Justin.tv 中独立拆分出来,推出了第一款视频游戏直播平台“Twitch”。
推出后,Twitch迅速风靡全球。观众每月在Twitch上观看视频的时间超过150亿分钟,其高峰期的流量甚至超过了Facebook。快速的增长,也引发了资本的关注。2012年9月,Twitch获得1500万美元的投资。
获得投资后,Kan 开始寻找资本方进行收购。2014年8月,亚马逊宣布和Twitch签订协议,以约9.8亿美元的现金收购Twitch。此时距离Twitch成立只有3年的时间。至此,Kan设想的商业路径终于得以实现,完成了闭环。
4、 模式化套路:打造“Socialcam”并融资、抛售
在直播领域火爆的同时,Kan也注意到另外一个正在兴起的市场:短视频社交。因此所以Kan找来了Michael Seibel、Ammon Bartram 和 Guillaume Luccisano组成团队,开发并推出了短视频社交应用 Socialcam。
在发布后极短的时间内,Socialcam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应用。经过精心的运营和推广,Socialcam在两周内用户数从月均1000万飙升到4000万,成为App Store排名第一的免费应用,成为了真正的“爆款”。
接下来就是同样的套路:先融资,再出售。2012年5月,Socialcam获得了一轮约亿美元级别的种子投资。在获得融资后仅仅2个月,Socialcam 被 Autodesk 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Twitch和Socialcam这两款产品的成功运作,不仅为Kan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案例很好的证实了Kan设计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模式,也为后续的创业打通了一个通路。
5、 另辟蹊径:创建O2O平台“Exec”
到了2012年时,在线视频市场已经成为红海。Kan开始考虑分散投资,进行线上线下的结合,因而进军O2O领域。
2012年3月,Kan创建了一家公司“Exec”,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家政外包服务的产品。Exec可以让用户自主选择周边的家政人员,为自己提供保洁服务。Exec上线后,在八个月的时间内,就有超过1.1万人申请成为Exec的协作员工。
这次Kan 没有去拿 VC 的钱,而是从朋友和家人那里获得了33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Kan认为,如果自己的产品还不具备竞争优势,就应该等公司在各个方面都稳步运转之后,再进行扩张,而 VC 的钱只会带来快速扩张的压力。
后来随着Exec的逐步推广,用户数量和知名度逐步提升,Justin也开始寻求融资。业界普遍认为,一旦 Exec 开始把业务扩展到其他城市,将会变得非常热门。
6、 自娱自乐:因为兴趣创立“The Drop”
经过以上5家公司的经营,Justin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资金和经验,他开始想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了。2015年1月,Kan又创立了一个由社区管理的音乐流媒体网站 The Drop。
音乐产业由于涉及到版权、出品等复杂问题,并不是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这个平台的推出,纯粹是出于Kan的个人爱好。没有了物质方面的追求,自然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就是The Drop诞生的始衷。
由于Kan传奇的创投经历,目前他已经成为知名的硅谷创业导师,开始为其他初创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未来会有更多的成功创业者出现。美国的创业环境,也正是由这样一批有才华的创投人所造就的。
Justin Kan传奇般的创投经历,给创业者和投资人带来诸多启示。
首先,创业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然而,只要有一次创业成功的经历,那么再次创业或者连续创业成功的概率是很大的。而且,以往失败的经历,有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概率。
在美国,IT创业者的失败率高达97%,相信在中国这个数字绝对超过99%,所以说创业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然而,经过统计分析会发现,有失败经历的人,再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明显比较大,比如国外的乔布斯、迪士尼、比尔盖茨,国内的马云、雷军、史玉柱,等等。而且,一个人如果有一次创业成功之后,就如同掌握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一样,在随后很有可能连续创业成功,或多次创业成功。
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讲,如果进行项目孵化或者投资的话,应该优先考虑有创业经历的人,哪怕是失败的经历。而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朋友,就应该及早尝试,并且勇往直前、越挫越勇。借用任正非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在对未来的探索中,没有失败者”。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领域的成功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上成功,另一种是企业运营方面成功。做出成功的产品可以给团队带来收益,而做成功的企业能够实现长期收益。
互联网推动了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很多因素无法预测,也非人力可控。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可以说危机四伏,随时可能因为一些偶然、突发的变故而导致失败。
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尽快获取收益,就需要缩短运作的周期、加快动作的频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快进快出”,就像Kan多次创业的模式一样:打造爆款→融资→变现。当然,这个模式的前提是,先要做出一款明星产品。
做出成功的产品后,就可以考虑融资、被收购,实现变现。这种“短平快”的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盈利,类似股市里的“短线操作”。这种方式,更适合一些“聪明人”,或许他们刚进入一个领域,但是他们常常不拘泥于现状,能够突发奇想,形成好的创意,而这些创意可以变成创业项目,从而打造出一款火爆的产品。
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在产品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一个成功的企业。这种方式更“重度”,面临的风险更大、需要的资源也更多,当然收益也是长期的、丰厚的,只要渡过生存期,就能够实现持续性的盈利。这种方式更适合做事扎实、有韧性、懂得企业管理、善于打持久战的人。
这两种方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截然不同。想做出一款火爆的产品,需要有好的创意、优秀的设计团队,并能够对行业和用户需求有精确的感知。这种模式适合市场情况复杂、发展前景不清晰的环境。而企业运营方面的成功则依赖好的运营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等等,这种模式适合目标明确、资源雄厚的初创团队。
再次,作为一个初创团队,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只要找到对的人,基本上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适合创业团队的人,概括起来包括两种:自己熟悉的人和对自己有用的人。对第一种人来说,如果创业团队之间互相了解,就能够形成默契,可以省去建立信任、相互熟悉的过程,而且沟通、协调成本低,能够最大化的实现“人尽其用”。
然而,在某些专业领域,还需要一些具有专长的、资深的大牛,利用他们解决技术、产品、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即使创始人对他们不熟悉,但是鉴于其特殊的能力,也应该把他们整合到队伍中来。
Justin Kan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前面的几次创业,Kan基本是和同学一起完成,由于相互熟悉,所以团队的行动迅速、效率奇高。后来,随着覆盖范围的加大,Kan开始进入一些不太熟悉的新领域,所以他适时的在团队中补充进来了一些各个领域的精英和高端人才,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
正是因为Kan聚拢了这么一帮互相了解又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才能一路高歌猛进,造就自己的传奇。所以,创业成败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人。
更多商业新知,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先后创建过 Mosaic 、网景通讯(Netscape Communications)、Opsware 和 Ning ; 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 先后创建过 Zilog、MIPS Computers、Convergent Technologies、Ardent、SuperMac、ESL、RocketScience Games 和 E.piphany; 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先后创立过硅谷图形、网景通讯、Healtheon 和 myCFO; 安格斯·戴维斯(Angus Davis):先后创立过 Tellme、Mozilla 和 Swipely; 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先后创立过 Twitter 和 Square; 马克斯·勒夫琴(Max Levchin):先后创立过 PayPal、Slide、Yelp、Field Link和Quid; 伊龙·马斯克(Elon Musk):先后创立过 Zip2、PayPal、SpaceX、特斯拉汽车和太阳城公司; 西恩·帕克(Sean Parker):先后创立过 Napster、Plaxo、Facebook、Spotify 和 Airtime; 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先后创立过 Freeloader、Support.com、Tribe.net 和 Zynga; 伊凡·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先后创立过 Prya Labs、Odeo、Obvious Corp. 和 Twitter。 在硅谷,失败也是一种荣耀。美国人的创业是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而中国的创业大多以一夜暴富、投机取巧为目的。
你们的成功学是思考怎么用高价把货甩给别人,怎么冲上桌子吃第一口,你们更欣赏的是他一次次拿到钱,说仰慕他创业只不过是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