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正在参与钛媒体竞拍话题“生鲜电商创业已死,真的只剩绝路一条吗?”征稿,你站在正方还是反方?欢迎投稿,观点越辩越明!请直接登陆钛媒体网站投稿】
生鲜电商创业彻底死了?
钛媒体一位记者在本月23号的头条文章中抛出了上述犀利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这位记者理由就是梳理了易果生鲜、每日优鲜等生鲜领域的头部玩家们的生存现状得出了结论:他们都背靠巨头的资本。
但在我看来,这个结论下的为时过早!甚至于连这个辩题恐怕都不存在。
作为一位生鲜物流领域的从业人员,我接触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很多业内人士,他们可不这么看。
说“彻底死了”的论调,事实上是基于“大而全不好做”的行业现状。你只是盯着头部那几家背靠巨头的公司,烧钱无底洞,补贴大战看不到尽头,确实容易得出生存不易的结论。
而事实上,生鲜业内有不少小而美的创业项目还是做得风生水起的,说闷声发大财也不为过。在垂直化细分领域——辟如冷链物流等领域,一些创客们盈利状况非常好。
细数“先烈”们的死因
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生鲜电商创业彻底死了,赶紧找个巨头嫁了吧》)中列举的“先烈们”到底为什么死。
一堆把模式挂在嘴边的“理论家”们想把这门生意直接用互联网的套路搬到线上,打通线下,就想做好这门生意?其实不然,选不好路径,在生鲜领域创业确实是要交很多学费的。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不正确的路上碰到了钉子:
- 多点 Dmall
2014年成立的多点 Dmall 最初希望复制国外样板 Instacart 的成功,即搭线下超市的“顺风车”,自己只负责商城搭建与最后一公里宅配。然而,Dmall显然高估了中国线下超市的合作意愿,由于惧怕电商的冲击和威胁,生鲜成了他们仅存的护城河之一,肯定不甘心把建立起来的冷链拱手于人。最终这家公司和物美对控制权的争夺导致其失败。
- 顺丰优选
而中国快递业一哥”顺丰“也曾建立生鲜电商平台顺丰优选,自2014年开始成立冷链事业群。但就像嘿客的失败一样,顺丰的问题在于“无物可流”,缺乏上游的资源与下游的电商平台(顺丰唯一的硕果是在阳澄湖大闸蟹这样长期合作的品类上实现了95%以上的垄断)。
- 第三方生鲜物流
而像许鲜、本来生活、拼好货这样依靠第三方物流的生鲜电商,在损耗率控制与品控方面无法得到保证。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第三方物流为了节省成本。经常进行主动升温,会造成配送耗损的大大增加”。去年倍受高校学生追捧的许鲜今年势头不在,虽然产品线扩充至干果、熟食等品类,然而“许诺新鲜”的口号不再响亮。而依靠拼团模式在朋友圈蹿红的拼好货和拼多多也因果品质量不稳定,复购率偏低,今年不得不走在一起抱团取暖。
- 美味七七
成为生鲜电商“先烈”的美味七七,倒在了前后端不匹配上面。在前端没有充足单量的情况下盲目自建全程冷链物流——重资产的路不是不能走,而是没有足够的流量支撑前期的投入。
......
究其原因,高冷链物流成本和高损耗是让创业者前赴后继倒下的最大痛点。
过去,在生鲜供应方面,全国性的仓储、干线、短驳、冷链宅配一体化网络是大型商超的专属,诸如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尽管中国的物流网络随着中国电商的勃兴同步快速崛起,但冷冻仓储与冷链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线下也并没有一张现成的网络可供他们使用,这就使得那些只想做平台、做O2O的创业项目无法持续,小本起家的“桐庐帮”也没有借势而起的机会。
2016年,本来生活关闭了本来便利,天天果园关闭了线下门店,而两家不约而同地升级为了极速达与闪电送,说明线下门店在品质管控、成本经济、覆盖范围方面并不如全城统筹的冷链网络。
综上所述,“想做大而美、追求规模化”可谓失败者的墓志铭。生鲜创业的出路,根本在于一个全国性的冷链物流网络——而这一点非“嫁给”巨头就能一蹴而就。
冷链物流的创新空间巨大
“先烈”们的死恰恰证明冷链物流产业有巨大的创新机会。
在生鲜行业爆发之前,中国的冷链基础设施、冷链设备其实是相当陈旧的。据一份 2014 年物流业内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冷库容量仅仅为美国的一半、印度的60%;人均冷库容量为美国的1/9,日本的1/4。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国有冷库近一半的使用年限都超过了 30 年,而以公路冷藏车等为代表的冷藏运输设备保有量也不足。
不过,近几年,国内的高铁、公路等基础建设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升级,这给后来者填补运输设备、车辆的空缺也有了足够的基础。
如此来看,正因为基础薄弱,冷链物流这一垂直行业的创业、创新机会才非常之大。
一个机会就在于如何解决区域性的冷链物流网络。生鲜不太可能大规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流通,使得与其他电商品类相比,生鲜电商的地域性非常强。北上广成了玩家厮杀的主战场,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创业者在摩拳擦掌。
生鲜领域前赴后继的入局者中,还出现了一批专做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的创业公司。比如黑狗,提供类似于云计算原理的动态仓储服务,根据用户需要按照面积或区块出租,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的标准仓库(可以对生鲜实现五个温度区管控)对于大多数生鲜电商(哪怕拿到了风投)依然太贵,一个四五千平米的冷藏库仅设备一项就需要2000万。
第二个机会在于冷链物流网络的”服务输出“。也就是说这样的玩家并非局限于自建产业链,而是将冷链物流网络像菜鸟网络的思路一样,做成一个开放平台。
而这个思路已经有人在做了。近日获得苏宁领投的 C+轮融资并接管苏宁生鲜频道的易果生鲜,也做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举动:在11月其将冷链专业公司安达鲜剥离、独立运作,未来这家公司将同时为天猫、易果生鲜、苏宁生鲜提供配送服务。
足够规模的单量,支持着安鲜达在6地7仓、日产能10万单的规模上继续扩张渗透。而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脱离母公司的安鲜达已经可以摆脱巨头资本实现自我输血的良性循环。
安鲜达已经是一家典型的垂直领域技术性公司,靠推进开放平台的创新思路,去服务不同环节、不同需求的外部客户。
因此至少在冷链这一层面,“生鲜创业彻底死了”的论调根本不成立;而也只有匹配好订单流量和冷链建设步伐的节奏,才是最有效率地推进生鲜电商行业的命门所在。(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水原惜纸,正在参与钛媒体话题竞拍)
显然,“生鲜电商已经绝路一条?”这个话题已经激发了热烈讨论,我们双手欢迎每一个持不同观点者!更关键的是,本期征稿奖励机制华丽升级拉:
本期话题:【生鲜电商创业已死,真的只剩绝路一条吗?】
竞拍时间:2016 年 11 月 21 日 ~ 2016 年 12 月 4 日
竞拍奖品:一等奖 1 名,5000元;二等奖 1 名,2000元;三等奖 3 名,各1000元
欢迎登陆并注册钛媒体网站(www.tmtpost.com),写下你的精彩观点和分析!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