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观点】生态不代表垄断,懂包容的生态才有未来

企业生态这一概念,到目前都在实践中,什么生态一定会成功,断言也许尚早,但是肯定不会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形成一个优秀的生态,靠的应该是邦联的联系,既能够联合诸多业务做大生态,同时也能够运营内部的小生态去融入他家的大生态。

【本文正在参与最新一期话题竞拍“做生态是企业做大的唯一选择吗?”,你站在正方还是反方?真理不辨不明,欢迎投稿表达你的观点!】

做生态是企业做大的唯一选择吗?面对这一问题,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为:是的,我同样赞成这一观点。

正如大多数人所见,生态逐渐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企业炒作自身商业模式的一个词汇概念。但纵观所有的生态体验,似乎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召集体量不等的公司,共同为该企业重要命门业务做共享。二、企业单纯就是不断开设新公司,通过扩张、兼并等手段进行集团化运作。

简单来看,第一种类型,其实是在保留它与生态链企业的距离的前提下,进行的一项建设,生态链企业拥有自主独立的经营权,可以选择与该企业友商合作,从双方谋求利益。

而第二种类型,具有典型的排他性,所有的业务都是朝着集团垄断的方向迈进。简单看,这样的生态建设,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下,只是为了谋求垄断利益而进行商业行为,并不是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

由于当下,号称要建设自己生态的企业屡见不鲜,那么我们就拿一些直接可对比的企业阐述他们的商业模式。

乐视:生态只是噱头,我要的是垄断

今年以来,有关乐视的新闻不断。孰真孰假,早已不是大家讨论的重点,它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是不是正如赵本山小品中所言: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

乐视的生态化建设有目共睹,几乎可以是以一种大跃进的形态极速扩张,从手机到汽车,不由让人联想到许久前的口号:三年赶英,五年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但是,乐视这一系列号称是“生态化反”的举动,更像是“康采恩”垄断形式的复活。乐视通过其优势的影业资源,获取资本的信任。然后迅速在众多0基础的业务上,开展收割,从乐视手机,到乐视汽车,无一不例外的成为舆论的焦点。而我认为,乐视生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它属于第二种生态类型。

战略易构想,运营难执行。乐视诸多生态业务同步进行中,必然带来资金链的断裂,尤其是肩负了一个重工业项目:造车。在极其缺少技术沉淀的领域,展开高歌猛进,无异于自杀。而同时,乐视自身的优势业务也被生态链业务连累。原本指望多架马车同时拉动的一个生态战略,瞬间变成了“一马拉病马”的局面。

抛开乐视生态的当下现状,其实乐视生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一个闭环的思维,一种新的垄断。你用乐视的手机,观看乐视TV提供的节目,出行依靠易道专车,或是直接购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见实物的乐视超级汽车,这一切都是靠乐视会员来进行增值连接。这样的生态,是难以容下第三方的。

毫无疑问,这样的生态一旦建立,利润可观。但是,乐视所构建的生态业务,处处都是高手,它凭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弯道超车?资本已经寒冬,技术并不到位,运营不能只靠“造节”和发布会。乐视这样康采恩式生态,目前恐怕只能是空中楼阁。

小米:生态链企业是邦联,我要的是包容

谈到乐视,就不得不提它的友商小米了。因为相对于其他的生态企业,这两家公司的共性更为相似,拥有极强的对比性。

每次调侃小米生态的时候,都要搬出一句评价,小米百货商城。因为比起乐视那样造车的规划,小米的生态链布局显得更为现实。为什么?因为,你现在已经能够看见它们的产品了。

小米真正自己在做的项目其实并不多,只有小米手机、路由器和小米电视。其他的业务都是生态链企业包办,而这些生态链企业与小米的联系,仅限于小米提供注资和必要的技术支援,其经营业务独立。

如果说乐视是单一制国家,那么小米就是邦联国家。为什么不是联邦?因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似乎比起紧凑的联邦,更适合松散一点的邦联。

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的销售渠道分为三个:小米商城、米家商城、生态链企业自有渠道。今年以来,随着小米线下销售渠道的铺开,越来越多人可以见识到小米百货的价值。

当你走进小米之家,总会有一个产品,是你想要买来试玩的。从一个刚刚进入消费升级的中国市场来说,消费者首先会选择一款入门级的产品,然后在体验过后,随着对商品的需求攀升,进行消费升级。

而小米生态链提供的产品,正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入门需求。

比如,近几年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是不知道对此产品有什么需求的。小米手环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盲区。

试想一下,消费者只是带着购买一款玩具的心态来进行商品挑选,那么首先考虑的就是性价比。而小米手环在经历2代的迭代后,几乎覆盖了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也推出了自有品牌的产品,AMAZFIT运动手表和AMAZFIT月霜。

这些产品,都是没有冠名小米品牌的,同时也支持iOS/Andriod多平台。足以显见,小米所构建的生态链企业,是一个邦联性质。

而就算冠名小米的产品,本身也对友商极其友好。例如,苹果在很早就提出构建智能家庭的想法了。在近期更新的iOS 10上,更是将HomeKit的想法推进了一大步。而小米生态链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小米的智能家居,但却在小米社区中找到了,如何将米家产品融入HomeKit的教程。

这样一种含有包容性的生态,从长远来看,是可以侵蚀他人的生态圈的。例如,你喜欢苹果生态,可是你却不知不觉买了一堆小米的产品,最后形成了用HomeKit控制的智能家居。那么这个时候,你如何证明,你不是米粉?

由于这些产品,都不是小米自己来负责运营和研发,生态链企业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因此,小米的生态模式容易形成的是一个无边界的生态模式。而相较于乐视而言,一旦资金不够花,它的边界也就到那了。

这样的生态,既能够适应随时换帅,又能够在激烈的生态竞争中持续存活。

BAT:你们的生态,全是我们的

谈到BAT生态,联想到的只有三个词:百度全家桶、阿里全家桶、腾讯全家桶。目前,我们手机上的绝大多数APP,都已经被BAT攻陷了。如果你碰巧使用的是安卓手机,还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这些APP之间,总喜欢互相唤醒。

而在电脑上,当我们安装完BAT的软件后,总会发现它们喜欢捆绑自己家的其他业务。而不管我们使用谁家的硬件,我们实际真正进入的反而是BAT生态。

BAT生态,是从多元化经营开始的。我认为,多元化经营是构筑生态的开端,开启一个新的业务并不代表非要和自己的主业务直接挂钩,而更适合去探索一块尚未被挖掘的区域。例如当年的打车软件大战,快的和滴滴拼命烧钱,直到滴滴最后成为BAT三家都投资的公司,从哪点看上去,这不是一个多元化经营所探索的区域呢?

以微信为例,目前微信真正成为国民级应用。它不仅可以进行IM即时沟通,同时接入了支付、购物、餐饮等诸多服务。即将上线的微信小程序,更是让人感到,我们的手机正在成为一个微信手机。这些业务的连接,离不开的是腾讯多年来的多元化运营,最终通过一个国民APP,形成了微信生态圈。

凭借着对流量的把控,BAT生态成为人们生活注意的焦点。比起硬件生态,BAT生态更像你的周边伴侣,越来越懂你。当你检索一个商品的信息,你总是能够从各种渠道获得购买的链接。

但是又不得不说,BAT提供的服务,体验有好有差,但它们也都遵循一个开放的原则。例如,微博就允许QQ用户进行跳转登陆,这虽然是微博导流的一种手段,但是至少秉持着开放的入口。

当然,它们之间的壁垒也很多,但是生态之间的流动,共筑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结语

企业生态这一概念,到目前都在实践中,什么生态一定会成功,断言也许尚早,但是肯定不会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形成一个优秀的生态,靠的应该是邦联的联系,既能够联合诸多业务做大生态,同时也能够运营内部的小生态去融入他家的大生态。

更多的企业生态是停留在多元化经营这一阶段,因为缺少足够强大的业务实现合围(例如微信、iPhone等终端),生态是不会形成的。

生态更多的应该是,企业做出一个强大的入口,然后将自己细枝末节的业务打通。至于所谓的边界,应该容许生态链企业自由探索,它们所能触及的,就是企业生态的边界。

本文系作者 irunning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做大企业一定要促进改革,一代一命。

    回复 2017.01.18 · via android
  • 包容还是垄断

    回复 2016.12.19 · via iphone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