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或明年登陆A股,揭秘基因测序产业的资本众生相

新三板作为国内新兴行业与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已备受关注,近几年基因测序行业内已有多家公司登陆新三板,但这些企业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现状。

基因测序行业在全球市场2011—2015增长速度惊人,2016年更是成为资本市场关注重点。2015年业内龙头企业华大基因递交IPO招股书正式进入上市程序,但受到A股发行节奏的大环境影响,华大基因至今仍处于审核状态,不过近期证监会审核及发行速度都有明显提升,华大基因极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完成上市发行工作。

但就在人们认为华大基因即将成为中国“基因测序第一股”时,停牌近半年之久的天兴仪表于12月5日披露重组草案,公司拟以21.14元/股发行2.03亿股,作价43亿元购买贝瑞和康100%股权,该收购完成后可与华大基因并驾的精准医疗龙头贝瑞和康将完成借壳上市。

而就目前证监会对IPO和重大资产重组的审核速度来看很难言两家公司究竟谁会成为中国“基因测序第一股”,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审核顺利两家龙头企业将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上市工作。

行业龙头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后的标杆作用势必会加剧行业内的兼并收购以及上市工作,2017年将成为基因测序行业的新起点,而未来该行业在资本市场将呈现怎样的盛况?

A股市场的资本狂欢,IPO审核路漫漫

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但目前IPO在审中的仅龙头企业华大基因一家,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19日,申请在上海主板、深圳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上市的排队公司达723家,剔除中止审查以及已经通过发审会并轮候上市的公司共有631家企业在申请IPO。

如果按照现行发行节奏,正常1年半这600多家企业才能发行完毕,这也就意味着即使现在向证监会提交正式招股书其上市最快时间也要两年,对于基因检测这一新兴行业来说两年的时间存在太多变数。

另一方面,虽然当前证监会的发行节奏正在靠近注册制,但预计《证券法》二审修订要推迟至"两会"期间或之后,注册制推出的时点不会早于2018年。现阶段对企业相关要求还较为严格特别是盈利方面,目前该行业内一些企业仍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A股的上市要求。

借壳上市完成弯道超车

与华大基因的业务相比,贝瑞和康目前则相对聚焦,其主营基因测序技术在医学临床领域的转化与应用。虽然在产品线和资产规模上贝瑞和康不能与华大基因相抗衡,但作为NIPT(无创产筛)两大龙头华大基因与贝瑞和康均未正式登陆A股。

12月5日A股上市公司天兴仪表披露重组草案拟作价43亿元购买贝瑞和康100%股权,该收购完成后贝瑞和康将完成借壳上市在资本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完成相关上市工作后贝瑞和康将围绕基因测序的全产业链布局完善产品线,覆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推进肿瘤分子检测与诊断领域的医学产品及服务。

由此可见借壳成功后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同时节省巨大的时间成本,但是这一上市途径却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此次交易贝瑞和康的43亿估值相较去年在融资阶段时的90.96亿元基本打了对折,此前甚至有券商预测,借壳天兴仪表贝瑞和康估值或将达到150亿水平。

但由于交易目的不同,贝瑞和康前几次增资及股权转让的目的是为了融资发展业务,但此次为了实现借壳上市,就必须符合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中技术性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对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因此贝瑞和康被给予较低的估值。

尽管43.06亿元的估值已经溢价逾3倍,但仍与去年融资阶段的PE估值相距较远。

去年突击入股的PE股东们是以超高溢价抢筹,那么对于后面希望采取借壳上市完成“弯道超车”的公司来说,在借壳方案实施前的融资将变得更加艰难,PE要在预计估值将大幅缩水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最看重的是企业上市后资本聚集效应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而这一投资周期也将大大增加。但目前的基因测序行业正式进入快车道,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占得一席之地,尽早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的目的将催生更大的上市热情。

新三板作为国内新兴行业与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已备受关注,近几年基因测序行业内已有多家公司登陆新三板,但这些企业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现状。

上市公司的裂变矩阵

由于目前基因测序行业的业务线比较长,涉及基础科研、农业、医疗领域,甚至有企业还承担了国家基因库业务。而过长的业务线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难以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更多的企业选择专注某一特定领域,而其中医疗应用领域中的NIPT业务备受青睐。

以A股上市公司达安基因为例,目前已将NIPT领域中的二代基因测序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交由下属子公司达瑞生物,而达瑞生物已于2015年7月9日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对于重要业务领域的分离,正是对行业战线过长的逆向思考,对于基因测序这一特殊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与物力成本研发,上市后企业做大做强对于重要细分领域难免出现疏漏,通过分离业务独立上市,一方面可以使下属公司更加专注于重要细分领域并激发相关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多市场维度的资本运作有利于提升母公司的资产水平与资本协调能力。

新兴公司的资本舞台

在行业内一些不能背靠大公司综合实力仍在提升阶段的企业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大多也会选择新三板作为资本运作平台,今年12月19日,新三板挂牌公司突破一万家门槛,一跃成为全球挂牌公司数量最多的股权交易市场。

在日渐成熟的新三板市场中大批小微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对新兴行业其资本化需求在得到满足后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对于基因测序行业来说挂牌新三板具有三大显著优势。

1.未来新三板的发展方向更类似于如今的纳斯达克,近些年也涌现出多家新三板转板企业,截至目前,通过IPO成功转板的公司共计12家,其中挂牌新三板到成功上市历时最短的是久其软件,该公司2006年9月7日挂牌新三板,2008年1月28日摘牌,2009年8月11日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时间跨度为2年零11个月。

截至目前,在IPO窗口排队的新三板企业达287家,有69家新三板公司的材料已被受理,其中创业板33家、中小板11家,主板25家。

目前,已经进入预先披露更新阶段的两家企业分别是三星新材和拓斯达,另外新天药业、光莆电子、艾艾精工及凯伦建材也已进入反馈阶段,由此可见未来新三板的转板预期与热情将持续高涨。

2.对于新三板挂牌企业来说其资产规模是经过严格审核受到市场认可的,因此也更加接近二级市场估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估值泡沫,即使是未来被二级市场公司收购兼并也不会出现贝瑞和康这样估值大幅缩水的状况。

3. 更为重要的是新三板的上市难度相较于A股、港股等市场难度相对较低,在该市场的上市预期也能为PE的退出提供便捷通道,这样的缓冲将成为PE在初期融资阶段成本核算的重要考虑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退出压力,增加融资的成功率。

基因测序行业爆发的驱动因素

市场对于基因测序行业表现出的热情是基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综合考量,但归结起来有三点最为主要。

首先产业成本下降带来了巨大机遇,相比第一代测序来说,二代测序技术(NGS)最大的突破就在于通量的急剧提升,伴随而来的是测序成本出现几何级的下降,这个规律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IT领域的摩尔定律。

相较于16年前一个人的基因测序成本从9526.3万美元降到今天的1000美元,基因研究也从基础研究逐步走向医学、农业等很多领域。

而成本的下降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善将大大增加行业的市场规模,尤其是无创产前检测(NIPT)成本的下降极大的刺激了市场的增长,预计到2026年该技术将覆盖超过95%以上的孕妇,仅这一项检测技术,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就接近100亿。

而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由2007年的7.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4.5亿美元,预计2018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1%。到2022年其市场规模更将突破300亿美元,如此快速的市场增长势必吸引更多资本对这一行业的关注。

另一方面技术上的变革转换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目前的基因测序行业技术现状是二、三代测序技术并存,二代技术仍为主导。虽然二代技术改进了一代技术在通量上的问题并大幅度降低了测序成本,但二代技术在读长上仍存在缺陷。

而三代技术在读长上优于二代技术,但在准确率上较二代技术差,同时其成本较高,二代Illumina的测序成本是每100万个碱基0.05-0.15美元,三代测序成本是每100万个碱基0.33-1.00美元。

因此三代技术短期内商用价值不大,不过,三代测序的测序仪价格和测序成本降幅很快,预计未来5年内,三代测序能达到100美元全基因组测序的价格,远低

于现在1000美元的费用。因此在技术转换的窗口期为后来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12月12日,英国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宣布在最近一轮融资中获得了1亿英镑(合计1.26亿美元)融资,三代基因测序公司已在资本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

本文系作者 科技棱镜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