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正在参与最新一期话题竞拍“做生态是企业做大的唯一选择吗?”,你站在正方还是反方?真理不辨不明,欢迎投稿表达你的观点!】
自今年5月Google I/O 2016开发者大会期间,谷歌正式向全球VR从业者公布Daydream标准以来,其试图以这款基于Android Nougat系统的最新虚拟现实平台为核心,从硬件、软件以及应用生态三个层面全面定义VR移动端设备标准,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VR生态体系”的野心便昭然若揭。
尽管在中国汉字体系中,“Daydream”的中文意译“白日梦”有着另一层不怎么友好的意喻,但从谷歌前前后后进行的一系列布局与实际成效看来,这场“白日梦”确实已具备了被编织成“现实”的雏形与基础。
而就建立企业“生态”的执念而言,谷歌不是第一个,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要正视企业“生态”所带来的误区
自“企业”与“生态”这两个概念被人融合、提出并加以各种注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便总会涌现出很多“野心家”试图按照自己的理解建立起一套能够覆盖所属产业方方面面的所谓“生态”系统,从而达到获取产业话语权,甚至进一步控制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目的。
不可否认,企业“生态”的建立的确会带来不少负面问题。
通过观察,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成熟“生态”的诞生其实便代表着一套全新“规则”的建立,很多对此持以“反对”意见者,之所以抗拒的最大原因便在于由此产生的“垄断”与“独裁”会干扰整个产业体系的非正常运转,从而影响到所有人的根本利益。
但笔者认为,一个称得上“成功”的企业“生态”所代表的规则体系,大多出现在某个新兴产业的初期发展阶段,或者在某个旧有产业中开辟了全新的规则模式,而无论是前者对于初期产业与市场的稳定,还是后者实际上对于旧有秩序的革新与补充,其正面意义绝对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或许在产业发展的最后阶段,确实会不可避免的短暂出现人们所担心那种糟糕局面,但在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来看,无论多么独特或者强大,任何企业以及其所建立的“生态”都是这个广义产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非有极其特殊的原因(如文化、政治、战争、灾难等),其想要长期的一直维持某种僵化、单一的尴尬局面,却是极不现实,也是不被当前全球经济大环境所允许的。
这里有一个可能不那么恰当和浅显的类比——尽管当前企业“生态”听起来似乎是个很时髦的名词,但追溯历史,其实早已有之,只是并未被人以某个名词详细的加以界定而已,譬如在笔者的认知中,过去(现在?)很多国营企业所打造的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庞大企业“生态”系统。
自产自销,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这在特定的要求与时代背景下自然能够很好的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运转状态,但一旦失去某种不可名状的“保护”,无论是来自于外部的冲击还是内部的腐朽,都会造成其崩溃的必然结局。
因此,在这里也要纠正很多赞同者与反对者都或多或少共同存在的“误区”——千万不要悲观或狂妄的认为由某一个企业或个人建立的企业“生态”,能够完整或者长久的“替代”或影响其对应的整个产业体系。
企业“生态”是必须的
在稍稍缓和了人们对于企业“生态”的本能反感与抗拒之后,我们也发现,尽管自成体系的企业“生态”相对独立于所属的产业生态而存在,但是正如其法替代和覆盖整个产业“生态”一样,认为企业“生态”能够脱离整个产业而存在其实也是一个伪命题。
一个企业,从其创造价值环节到实现价值环节,无论这个过程多么简单、短暂或者直接,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最为简单的企业自我“生态”体系——只是在大小或者复杂程度上有所差别,而由此出发,自一个企业存在那天起,以它组成部分的生态机制便已经随之诞生了——在这个体系里,企业既是核心、主干,同时也是枝节。
究其根本而言,企业个体以及其所建立的企业“生态”是存在于一个时刻与其有着广泛动态联系与影响的广义产业生态体系之中的。
而由此从另外一个比较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以企业还是整个产业为出发点,企业“生态”系统的建立绝对是必须的——除去对于企业本身不言而喻的巨大好处之外,首先它所代表的,便是一种相对任何事物来说都非常有利的正常有序运行状态——这一点,对于很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产业领域而言尤为重要。
以当前热门的虚拟现实产业为例——或许是谷歌,也或许其它全球级巨头,一个以其为核心,相对成熟的“VR企业生态”的诞生在加速整个VR产业的稳定,并带动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格局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这个新兴市场迅速进入一个被大众普遍认同的合理运行轨道,从而反向促进该产业的繁荣
因此,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对于任何产业中的任何一个有着进取心的企业而言,无论简单或者复杂,庞大或者微小,建立一个能够为自身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与空间,并补全整个产业运转规则的企业“生态”体系是一件必要且无法被回避的事情。
互联网是未来企业生态的活力源泉
如上文所述,与自然世界中的生态概念有着极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就通常意义上来说,作为企业本身,以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发生的环环相扣的动态联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企业“生态”体系——在这其中,企业本身所具备的底层基础(包括企业硬实力、体量与需求市场),以及所涉及到的内外、纵横层次,从根本决定了该“生态”所具备的稳定性、生命力与适应性。
不过,与过去相比,作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共识,随着20世纪互联网科技的介入,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间逐步成为影响人类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的重要力量,也当前企业“生态”的建立出现了很有趣的变化。
最近发生在国内商业圈中的一则事件就很好的对此进行了诠释。
前些日子,于12月25日播出的央视财经《对话》节目在广大吃瓜群众中很是掀起了一阵波澜。节目中,格力董明珠、哇哈哈宗庆后、TCL李东生组团隔空“怒怼”了马云一番,几乎全盘(除新技术外)否定了马云在今年云栖大会上提出的未来商业五大发展趋势之四(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资源)。
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时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双方理念着重点错位的尴尬。尽管我们并不能轻率的判定三位老总的说法是错误的,但至少肯定是不全面的。他们出于自身立场或其它需要,选择性的模糊马云所提出的观点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互联网在当代全球经济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强大发展推动力,以及过于强调“实体”这个词的做法着实难以让人从内心赞同。
然后,或许在这里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这种产业发展倾向简单对立起来的做法本身并不严谨,但仅仅只是从这两个概念的某些底层特征看来,前者坚持以过去的“实体”经济承载物作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互联网作为核心,这体现的实际上便是两大派别在整个产业“生态”构建理念与偏重上的正面碰撞。
而回归企业“生态”,笔者首先要肯定的是“实体经济”在价值“创造”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是一个企业“生态”存在的根源与基础,抛开它则无从谈起其它,但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虚拟经济”对于价值“连接”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却也是打造企业“生态”中不能被忽略的一个重点。
从根源上来说,以马云、马化腾、扎克伯格为代表的全球互联网精英们所鼓吹的和正在做的,包括近年很火火的B2B、B2C、C2C、O2O风潮,实际上便是一种依托互联网力量开启的对资源、财富、信息、物质、情感等进行“分配”的全新连接模式。
它在帮助企业“生态”从过去的平面“链状”向更加立体的“网状”模式进一步强化,最大限度的开拓企业“生态”体系所囊括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也试图从根本上将企业本身从过去所承担的相对单一、死板的“个人角色”中解放出来,为之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
构建企业“生态”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需谨慎平衡企业“生态”的开放与封闭属性
“封闭”与“开放”其实相对的,从各自的优点上来说,体系封闭的企业“生态”的发展相对稳定,按部就班,而体系开放的企业“生态”则明显更有活力与适应力。
反之,从缺点上来看,前者会显得保守缺乏应变力,并极可能会因为无法跟上外界的变化而陷入发展停滞的窠臼;而后者则相对而言会显得比较混乱,如目前以淘宝平台为核心的电商“生态”之所以被人们抨击乱象丛生的原因便是基于此,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对于整个体系的控制与主导权限,从而被反客为主甚至鸠占鹊巢。
关于上述表述的一些实例在国内外的商业发展历程中一抓一大把,并且很多相关人士也对此进行了诸多反复研究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也就不再多加赘言,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倾向于那一种企业“生态”发展模式,根据企业的自身状态与发展愿景,不能任性的自我隔绝,但也不能任马由缰,谨慎平衡“开放”与“封闭”这两个属性,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生态”内部与外部交流模式与反馈机制显然是非常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二、妥善的处理企业“生态”所具备的颠覆与继承属性
如上文所说,一个新生企业“生态”的建立往往代表着一种规则上的改变乃至颠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过去发生的很多实例与教训看来,过于强调这一点其实并无好处,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动荡、暴力与破坏,而企业“生态”本身所具备继承属性则能够让这种改变与颠覆变得更加温和、流畅,并更具正面意义。
换句话来说,新生企业“生态”不应该完全是在彻底击溃旧有企业“生态”体系之后,建立在其尸体之上的,个人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整体向前发展的替代与继承。
而这就要求企业在构建“生态”的时候,除了需要妥善的处理与旧有模式间的平顺链接,最大限度的减少来自于旧有体系的反击与挣扎之外,也必须明确企业自我发展的逻辑,并建立相应的自我完善与进化机制,从而获得自如进退的生态延展性。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虽然清楚这只是一篇诞生于2016年的作品,但是在现时看到“自今年5月Google I/O 2016开发者大会期间”总有一种跳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