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泡沫、规范和“去互联网化”,医疗创业这一年|复盘2016

趋于冷静的医疗创业环境,日渐成熟的商业模式,医生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的推进,2016年,互联网医疗创业升级到了另一个维度。

互联网医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很不幸,中国医疗此刻真的是最黑暗的阶段,但身为医生必须在这样的阶段前行。”

2016年最后一天,有感于央视在平安夜推出的深度调查《高回扣下的高药价》,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在微博写下了这句话。于莺感慨的背景是“回扣门”事件,过去一年中医药代表再次成为医疗行业的“敏感词”。医疗行业在过去一年意外频出,甚至搅动了时局。

4月,“魏则西事件”引发负面影响,百度成为众矢之的,直接导致该公司在 2016 年第二季度的总营收比预期减少约20亿元、莆田系民营医院被扒个底朝天;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突然辞世;互联网医院纷纷落地;就医160、寻医问药被曝裁员……

尽管互联网医疗不好做,但这并不妨碍投资人一次又一次加注。根据因果树数据统计,2016年,医疗领域共发生 373 起投融事件,融资金额比 2015 年多了约 57 亿美元。

这个行业的关键角色——医生群体也在发生悄然变化,医生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的推进,给医生群体的转型创造了利好政策。曾供职于协和医院的于莺,已担任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 CEO近两年时间,如今她不再是典型个例,和越来越多出走体制的医生们一起,成为了变革的一份子。

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创业热潮依然在持续,钛媒体基于直接的观察和间接的资料整理,盘点医疗行业 2016 年度大事件,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互联网”那根线

2016年5月19日,“平安好医生”完成5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有海外知名股权投资基金、五百强大型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以及互联网公司。融资完成后,平安好医生估值达到30亿美元。

这场融资刷新了两项记录,全球互联网医疗初创企业单笔最大融资以及A轮最高估值。寒冬中的这笔融资,倒是给医疗创业一针兴奋剂,也标志着互联网医疗创业从轻资产向重资产转型。

2014年,移动医疗高举“颠覆”大旗,誓要把线下的医疗资源搬到互联网上,挂号、支付、在线轻问诊开始变的火热;可问题也随之浮现,“医疗有时移不动”。2015年,春雨医生、丁香园等互联网企业做起了诊所,将战场转至线下;2016年,互联网医院纷纷落地,线上和线下分工明确,互联网那根线似乎不见了。

线下诊所跟互联网有很多不同,但核心没有变。因为优质资源掌握在体制内,互联网医疗能提供的服务极其有限,很难探索合适的盈利模式;然而,对于患者,医疗是整体服务,单点突破很难带动全局改观。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着重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

政策松了口,分级诊疗迫切需要找到出口,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便交给了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贵州互联网医院、宁波云医院、广东省二院、阿里健康网络医院、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2016年,互联网医院呈爆发之势,据腾讯研究院数据统计,截止到 2016 年 11 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经约 36 家。

乌镇互联网医院,是 2015 年 12 月由桐乡市政府联合微医创立的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挂号网”这家创业公司自2010年开始至今连接了全国 2460 家医院,2015 年获腾讯 C 轮融资后,挂号网更名“微医”,陆续在17个省市落地互联网医院。

从信息化医院到网络医院,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医院,跟随者互联网发展,医疗也正逐步演进。这是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的探索结果,原来的入口集中到线上,如今实现线上线下闭环。

不过,和购物、出行这些消费领域相比,互联网还没有扎入医疗行业的核心,三甲医院依然是就医者的首选,互联网医院更多的扮演了转诊、会诊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正在凸显。

二、角色转变

对于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所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客人从哪里来。

根据微医集团调研数据显示, 53% 的患者选择知名公立医院就医,只有8% 的患者会首诊选择社区医院。“在中国,老百姓没有看病去诊所的习惯,因为没有品牌,没有质量,大家对私立民营机构缺乏信任”。

处于医疗资源“塔尖”的三甲医院,原本定位是医治疑难疾病、重症、急症,中层和基层则是以医治常见病及慢性病;但这一套完整的分流系统,由于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没法正常有序地运转,长此以往导致供需矛盾紧张,病人和家属的精力被大量消耗,医生也很委屈,从早坐到晚,找他看病的患者常常却不是他的“菜”。

或许患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医疗创业中,按下“颠覆”按钮的是自己。

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强调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在社区医院做了14年的全科医生,金娟无奈于患者没生病时不会找医生,2016年8月,金娟出走体制加入了微医全科中心,她希望在患者没生病的时候,帮助他们做健康管理。

相比患者健康意识的转变,医生们的转变来的更为猛烈。

2016年4月,张强医生集团完成15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分享投资。5月,博德嘉联医生集团,获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6月,医生多点执业平台杏香园获1亿人民币A轮融资;7月,联想will大会上,于莺宣布建立全科医生集团“于莺医疗”,并获得了联想之星的投资。

医生们变身创业者,试图用商业这把手术刀医治医疗旧疾。“医生能做什么,医生有哪些路可以走,在脱离传统体制的保护伞以后,到底能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于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张强、于莺、谢汝石是医生转型的典型个例,那么以张强医生集团为代表的医生集团想给更多医生带来可能性。

“如果中国10%的医生想到创业,如果中国10%的想创业医生真的行动起来,如果中国10%有行动去创业的医生取得成功。”2017年1月9日,张强医生的微信推送中写下了这三句如果。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医生,自由执业是个熟悉却遥远的梦想。2012年,张强离开体制时还有200多位患者排队等着他做手术,2014年7月,张强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

医生集团是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或机构,独立于医院之外,和签约医院一起提供医疗服务。签约医生集团,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生自由执业方式。随着自由执业和分级诊疗的推进,医生集团的价值愈发明显,可对医生集团而言,受保险制度及患者接受度的限制,如何建立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机制成了最主要的目标。

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整合,互联网医疗+医生集团是对医生群体的整合,这种整合将打破医疗“潜规则”助力分级诊疗,整合者和参与整合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三、泡沫

融资金额上亿,对于精准医疗来说并不是新鲜事儿。

2016年12月,燃石医学获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济峰资本、招银国际,以及联想之星;2016年11月,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招银国际、国投创新及方和资本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获5亿人民币B轮融资。北京诺禾致源业务覆盖科技服务、肿瘤基因检测及遗传检测三大领域。这是2016年基因领域融资额最大的融资事件。

每年约新增430万肿瘤患者,让精准医疗的热显得理所应当,2015年3月,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召开,计划在2030年前,中国精准医疗将投入600亿元;据统计,国内近两年相继成立了150多家基因相关公司,仅2016年,就有35起基因公司获得融资,分布在不同融资阶段。

可在学术界,精准医疗却被泼了盆冷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刊发了两篇学术论文,质疑“精准策略没有给大多数肿瘤病人带来好处”,“在癌症的精准治疗上,精准医疗还只是一种想象或假说”。

一时间,纷争不断,精准医疗的风口上吹起了泡沫。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曾表示,“每一项事业快速发展时期有一些泡沫,可以理解,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国内的精准医疗仍处于早期,向上爬坡时,泡沫会逐渐被挤压。

精准医疗和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但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将成为精准医疗发展的瓶颈,精准医疗到底能走多远,到底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实际上取决于对大数据的处理及把握。

四、人工智能

17秒,查阅3469本教科书,69个治疗大纲,247760专业期刊文献,61540个临床实验数据,106054篇其他临床医学文献,然后,为一位癌症患者提出3个治疗方案。

在Demo中,Watson出色地展现了自己高超的数据处理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医生都没有办法实现的。

2016年8月11日,IBM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落地中国,为包括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内的21家医院提供Watson肿瘤解决方案。

“当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后,医生可以更高效地接诊病人,有更多时间来完成科研任务。医生的数量可能会下降,但人们可以更容易也更频繁地去看医生。”《人工智能时代》作者杰瑞·卡普兰认为,人工智能之于医疗的价值并非取代医生,而是解放医生,使就诊效率得到更大提升。

Watson的学习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毕竟“外来的和尚”,更多人仍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可中国的创业者们,已经瞄准医疗人工智能方向前进了。

2016年4月,碳云智能完成近10亿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有腾讯、干细胞行业上市公司“中源协和”以及“天府集团”等,融资完成后,碳云智能估值近10亿美金。融资将用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以及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彼时,碳云智能刚刚成立半年。

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在金融、无人驾驶和医疗等领域大有可为,但是医疗领域的突破仍需要一些时间和挑战,比如隐私等问题。创新工场在2016年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针对AI科学家推出EIR(入住企业家)计划。在医疗领域,机器超越医生应该是一个必然且并不会太遥远的事情。

可现实是,坐标拉斯维加斯的CES2017大会上,即便随处可见中国企业,医疗相关的黑科技却很少出现中国身影。根据因果树数据统计,在全年373起融资事件中,医疗智能设备融资仅有27起。“利用数字医疗设备实现高效、智能和个性化的医疗”,在《颠覆医疗》里,埃里克·托普所描绘的场景,还未完全变成现实。

连接,不仅是患者和医生的连接,而是通过医生背后的人工智能来连接整个世界,化验报告,医学图像,核磁共振片、基因图谱,如果这些计算机都能看得懂,未来医疗才算是真正来了。

五、BAT

即便在“魏则西”事件中,百度被口水淹没,可在智能医疗的路上,百度依然走的坚定。

2016年10月,百度推出最新研究成果“百度医疗大脑”,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百度医疗大脑”模拟医生问诊,与患者多轮交流,根据患者的症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验证,给出最终建议。

“从分诊到新药研发,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奇点已经临近。”在11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医疗上的发展分为四个层次:医疗O2O智能分诊,人工智能参与的智能问诊,基因分析和精准医疗,基于大数据的新药研发。

和不按套路出牌的百度投资不一样,百度的医疗布局有迹可循。

2013年“百度健康”上线,同年年底推出Dulife智能健康设备品牌;2014年百度开放百度大数据引擎,与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联手推出“北京健康云”,实时监测用户健康数据;2015年,百度与综合性医院301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医疗领域的O2O新型服务模式及创新运营模式。

从智能硬件、医疗信息的搜索,到联手医院推出挂号预约服务,百度似乎都慢了半拍,如今,将筹码押在人工智能,不知何时能看到百度医疗大脑与Watson一较高下。

与百度不同,阿里的医疗布局一直很高调。

阿里健康的前身为中信21世纪,后者曾是唯一一家手握药品监管码的企业,中国药品市场年销售额达到上千亿美元,从业者数百万人,本来阿里可以通过医药数据就能切分一大块蛋糕,可2016年年初药监码被收回,投资上亿元搭建的系统打了水漂。

可这并不妨碍阿里试图颠覆的每一步。

“天猫医药馆”2011年6月开通,直到2014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拟开放网上销售处方药,允许第三方物流配药,才算真正开张;2014年5月,支付宝推出“未来医院”计划,将支付、账户体系、数据、云计算等都注入到医疗,希望能实现未来医院所有流程的电子信息化;“阿里云”和80%的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60%的医疗级穿戴设备公司、60%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2016年,阿里并没有通过投资扩大医疗版图,而是重点在自身业务的发力,阿里健康网络医院平台拓展了北京、上海、湖北、重庆、河南五地的多家医疗机构,用户可以通过天猫医药馆的网络医院入口进行挂号和就诊,然后医生开出电子处 方,在天猫医药馆完成买药。

“让医院倒闭,让医生失业”,和马云理念不一样,腾讯的医疗布局仍发挥了自身的连接优势。

2016年3月,医疗版微信“腾爱医生”跟国内九大医生集团签约。医生在实名注册并通过医生身份认证后,可以通过公众号和患者交流,实现医患双方沟通,团队管理,甚至分诊工作。

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腾讯共有83笔投资,其中医疗投资占7笔,分布在不同轮次。历年来,腾讯医疗投资共计24笔。在腾讯的投资版图里,碳云智能主攻医疗人工智能;医学交流平台丁香园连接医生;微医通过挂号、为微信、QQ的亿万用户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卓健为医院提供信息服务……

包含了医生、患者、医院三个主体,连接了B端和C端,这便是「修路工」腾讯由点到线的医疗投资逻辑。点上,覆盖了医疗行为主体,包括患者、医生、医院;线上,包括了诊前、治疗、诊后、康复甚至急救等就医流程。

线上线下的商业闭环逐渐形成,患者转变就医观念,医生变身创业者,精准医疗挤去泡沫,医疗人工智能迎来黄金时代,2016年,集齐了政府支持、资本鼓励、互联网技术和医生突破这四股力量为一身的医疗创业,会在2017年迎来爆发点吗?(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付梦雯)

本文系作者 付梦雯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