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团老总王兴与携程创始人梁建章隔空论战,王兴主张互联网企业应关注商业内核而非边界,认为企业多元化更有效率,梁建章则认为,“专业化继而国际化才是出路,企业没有创新才会多元化”。
在我看来,互联网企业真正做大必须在专注、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传统企业,凡是盲目进行多元化布局的,几乎都走向了失败;相对应,几乎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先看多元化最经典的失败案例吧。
远看有曾经的“空调大王”春兰,这家曾经市占率达到30%的空调龙头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多元化尝试,先后推出了摩托车、冰箱、汽车底盘等项目,最终多项业务亏损,如今泯然众人。
近看有频繁见诸报端的乐视公司,这家公司如果在电视机顶盒或电视内容上精耕细作的话,也许会大有作为。但其后来竟然做起汽车,至今也没造出一辆能跑得起来的样车。如今其被报道最多的不再是盛大的发布会,而是资金链问题、供应商讨薪、美国工厂用地荒废。
快速迭代的互联网领域中的确诱惑太多,新的风口总在不断出现,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电商再到O2O、手机、打车、共享单车、人工智能,每个风口都曾经或正在酝酿无限可能,但如果无法经受住新风口的诱惑而盲目的多元化,资金链、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都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这不是作死是自我找死。
个人非常赞同梁建章以下观点:“从大的历史趋势来看,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市场规模会变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会更加专业化。同样的逻辑,越是市场大,人口多的国家,产业的分工就会更细。一个小国(如日本)最大的电商公司,可能又做旅游,还做金融。但像美国这样的大市场,分工很细。电商只做电商,旅游只做旅游,外卖只做外卖。中国未来的市场规模超过美国,分工可能比美国更细。”
国际上可称为伟大的企业,如苹果、谷歌、微软乃至中国的华为,无一不是做透了一个行业,继而获得成功。董必武说: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市场中,精通一科已经难能可贵,更遑论他顾了。
说一下王兴提到的内核与边界。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内核,它是这家企业的基因和优势,也可以叫做核心竞争力。而业务与内核的关联,则决定了边界。互联网研究者杜子建曾经讲过:新浪的基因是消息(新闻)、腾讯的基因是关系、阿里的基因是便宜、百度的基因是线索、小米的基因是粉丝。
新浪孵化了微博,腾讯孵化了微信,阿里孵化了蚂蚁金服,小米孵化了米家,这是强核心与强关联的结合,它发生在边界内,这是创新,它们都成功了。而阿里做了来往、腾讯做了拍拍网,百度做了外卖,这些业务看似与核心也有联系,但却是强核心与弱关系的结合,它们最终失败了。
乐视的例子则更极端,贾跃亭说乐视以内容为核心,不论是电视、手机还是汽车,都可以称为内容的分发中心,你看着逻辑似乎对,但最终这家企业证面临困境。究其原因,这家公司首先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内核,各个业务之间的所谓关联,更是商业概念上的强行纠缠,而非本质统一。弱内核加上弱关联,最终导致体系崩塌。
美团的多元化,也正走在这条路上:主营业务本地服务尚未找到好的商业化路径,又涉足打车、商旅这些能和服务挂钩,但却关联不大的行业,同样也是弱内核与弱关联的结合。
依我之见,商业的内核应关注,边界也不该忽视。内核是护城河,关联则是边界,承认边界的存在,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对商业规律的尊重。
如若想涉足边界之外的布局,投资是个很好的方式,腾讯并不是直接参与打车市场,而是通过入股和提供平台的方式进行深度的多元化,对京东投资也类似这种模式。
但若想要完全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多元化,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自寻死路。
(作者为优选金融副总裁、《经济的假象》书作者)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