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风商社刘章明团队于7月16-24日组织印度系列调研,深入New Delhi和Bengaluru,调研10家印度企业,拜访莫迪政府顾问、印知名企业家及数位中国企业驻印度高管,以期与投资者共同深入而客观地认识印度、理解印度、挖掘印度投资机会。
印度系列文章共分为几个模块(持续更新ing),讨论印度的经济背景、互联网产业、教育产业、消费产业,以及如何投资印度。
印度是全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
二战后至今,印度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全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
这句话有正反两面,就如同印度这个国家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矛盾。一方面,印度的发展潜力毋庸置疑,即将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和优越的劳动力人口结构(2016年中位数年龄:中国37.1岁,印度27.6岁),市场之大令人咂舌。印度在全球IT行业叱咤风云。
莫迪政府改革派作风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印度种姓制度与宗教思想导演着数千年的阶层固化,文盲率高居不下,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全世界最多(worldbank2014年数据显示,印度约有1.72亿人口生活在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以下)。
印度的分裂与矛盾(下图为同一城市的两个零售市场),资料来源:天风商社
以印度的商业为例,我们在班加罗尔这个新城里既经过了连水泥路都没有满是泥泞的露天市场,也在相距不远处路过了拥有奢侈品牌的高档商业广场。
我们在德里的富人区看到了豪车,却发现在很多的路上连人行道的设置都没有,不是因为没有行人,而是因为没有在乎有行人这件事。而在孟买,富人的别墅与大片贫民窟仅一街之隔,却相互为安。
纵观印度的历史与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印度的矛盾是一种长期的存在,这种矛盾让其既可能在一段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又有机会在另一段时间被众星捧月。那么,我们对于印度的困惑究竟在哪,这种矛盾的存在究竟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言辞或略有偏颇,欢迎拍砖。
一、众矢之的
1.历史上印度的分裂
印度所在南亚次大陆,是重要的战略区位。印度三面环海,深入北印度洋腹地,具备掌控印度洋的绝佳地理优势。且印度316万平方公里的实控国土面积中,有1.6亿公顷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国1.97亿公顷,高于中国1.28亿公顷)。
在四大文明古国的提及中,古印度更多代表的是一个文明体系,而非一个统一的国家。在1947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前的近3000年历史中,印度人仅有1次全面统一印度次大陆,即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公元前324-前185年)。
后来的莫卧儿王朝(Mughal Empire,1526-1858年)属于穆斯林文明,是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等外族人统一印度的时期,且这个时期内部矛盾重重互相争斗,宗教与种姓冲突严重国力十分弱小。
而直到今天,印度内部各邦仍然拥有极强的自主权,尽管印度教人口占多数,但是穆斯林人口也已经达到1.7亿,成为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那么为什么在历史上,印度一直是分裂的存在,而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稳定政治格局呢?
1.1 地缘角度
从地缘看,南亚次大陆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为兴都库什山脉,东部为缅甸密林,南部印度洋在历史早期形成天然阻断,而后期海洋文明的侵略更多出于商业目的而非领土的占有。
耕地等自然条件的优越使得印度文明向周边扩张的动力极低,而身处亚欧板块腹地的中亚文明的面临虎狼环伺,其混乱又难以在入侵印度后进行根本性改造。
而同时,印度文明核心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并未像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一样形成强有力的地缘实力,更甚至于印度河流域从政治、文化上都成为了伊斯兰文明的部分,大大削弱了印度文明的实力,难以形成扩张,而在多民族、多宗教的背景下,形成了邦国林立、各自为政。
印度的地缘环境,资料来源:国家地理,天风商社
1.2 文化角度:种姓制度
中国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而印度民众却安于阶层固化的重要原因在于种姓。从法律角度其在1947年已被废除,然而时至今日仍名亡实存,甚至于今天作为外国人,我们通过观察其肤色和职业就可以基本无误地判断出其种姓。
种姓制度(瓦尔那制度)起源于约30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南亚后,为保证少数民族能稳定统治多数,设计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其中,雅利安人被归为婆罗门、刹帝利这两类高种姓,而其余印度黑人(达罗毗荼人)则被归为吠舍、首陀罗这两类低种姓甚至贱民。
种姓制度严格规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由其出生决定,其后世代都必须从事规定的职业,不能任意改变。其顽固性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
印度的种姓制度,资料来源:百度图片,天风商社
- 小知识 在后吠陀时代(公元前900-前600年),婆罗门教的典籍《梨俱吠陀》里正式提出四瓦尔那制度,即规定不同种姓的地位和权利:
1)婆罗门:主管宗教祭祀,
2)刹帝利:主管军事与政治;
3)吠舍: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必须以捐赠和纳税形式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可以参加雅利安人公社的宗教仪式;
4)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非雅利安人,不能参加公社的宗教礼仪。前三种姓是再生族,意为下辈子仍投胎于人,首陀罗是一生族,即下辈子不一定为人。
种姓制度能以千百年延续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根深蒂固在宗教思想中的转世轮回与因果业报说,将人们的希望引向来世,排斥任何反抗与进取,精神麻痹人民群众,使得受压迫者安于现状、彻底奴化。
此外,现代印度以语言原则作为划分邦界的标准,宪法认可全国1652种方言中的24种为官方语言,这样的划分阻碍了邦间人民的交流、劳动力与贸易流动,使得大一统难度进一步加大,中央集权难以替代地方世袭贵族和祭司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尤其是低种姓人群对国家几乎不存在认同感,或者说其对自身的民族和宗教的认同感强于国家认同感,因此,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是印度政府的难题,GST的改革是一个部分,而文明和认同感上的统一可能才是重中之重。
印度的地理划分:按人种和语言,资料来源:国家地理,天风商社
- 小知识 尽管公元前6世纪,在追求信仰自由和宗教解放的思潮下,古代印度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尤其是诞生于该时期的耆那教和佛教,形成著名的“沙门思潮”,坚持思想自由,反对婆罗门教及其种姓制度。但是却没有根本上破坏种姓制度的根基,新统治者更多只是在高种姓里添加进自己民族的亚种姓。
地缘、阶级、种族、宗教、语言等多种因素夹杂交织在一起,使得印度统一与工业化道路相较中国异常艰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两个国家的起点基本相似,甚至印度由于英国殖民留下的基础设施原因条件状况还更优,但是却拉开了巨大差距的原因。
二、众星捧月
从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尤其是从92年印度的改革开放开始,其就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叠加近年来中国经济速度下行,而印度经济增速在做了一定的GDP调整后直接迎面超越后,印度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资本、媒体无不关心这个国家,甚至于吹捧这个国家。
1.印度的人口红利
而所有的讨论中,非常重要必被提及的一点即是人口红利。印度的人口数量红利并不需要有任何质疑,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末,印度人口13.24亿,相较中国人口13.79亿仅相差5500万人,在可见的5年后,印度人口将远远超过中国。且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良性,呈现金字塔式的结构,劳动力人口充沛,年龄中位数仅为27岁。
2016印度与中国人口结构对比,资料来源:Worldbank,天风商社
从总生育率比较的角度看,2014年印度人口总生育率为2.43,接近中国1990年左右的2.34人水平,大幅度领先于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中国目前仅为1.56人,低于人口代际更替所要求的2.1人。
从中国的发展史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发展潜力与劳动力人口红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当前从人口数量红利角度判断印度未来增长潜力将远超过中国是基本毋庸置疑的。在文章的下一个部分,我们来进一步讨论人口质量红利。
世界主要国家总生育率对比(单位:人),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天风商社,注:总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15-49岁的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2.印度近20年增速的光芒被中国所掩盖
很多观点认为,过去20年印度经济保持较高增长,只是在中国的高速增长掩盖下光芒稍许显得微弱。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2000-2016年的17年间平均GDP增速为7.3%,其中2014年未7.5%,2015年为8%,2016年为7.1%。
在GDP构成上,农业比重已从2000年的23.9%下降到2016年的17.4%,同期工业比重从31%提高至28.8%,服务业由45.1%提高至53.8%,但是同期制造业却从18.1%下降到16.5%。
印度GDP增长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支出,从而为消费和互联网等行业发展提供基础。
中印GDP及其增速比较,资料来源:Worldbank,天风商社
可是为什么现在这个时点,国际资本尤其强调印度的价值呢?私以为原因在于内外两个方面:
1)对内部而言,尽管居民生活水平和成年人识字率仍然较低,但是相较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了显著改善,本届政府改革动力强,废钞与GST改革初步证实了该届政府落地能力。(莫迪是强人,但是千万不要只是说因为莫迪是印度的邓小平,墙外随便google看看拉奥政府和辛格政府时候媒体是不是一样用印度邓小平来渲染)。
2)外部,其实或许是更加重要的一个因素,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另一个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一定瓶颈,而同时在众多消费品方面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边际市场萎缩。以手机为例,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约58%,而印度智能手机普及率为17%。就增量市场而言,印度以其人口优势成为当前全球最受瞩目的新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近2年看到苹果、三星、小米、OV、华为、中兴等纷纷印度建厂的原因所在。
2016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资料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天风商社
三、对印度的困惑
1.人口的质量红利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印度的劳动力人口约8.5亿人,其中实际工作的劳动力约5.19亿人(且注意印度有大量的工作是会被拆开从而分给更多的人,例如我们的大巴司机有2位,一位开车,另一位maybe是在看路;例如酒店的工作人员无比之多,半夜到达酒店发现门口迎宾有3位,负责安检有3位,前台有5位,按电梯的有1位)。
实际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差距较大的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和妇女的工作参与率的问题。并且,即便在Delhi和Bangaluru的街边,也可以看到不少青年男性在游荡,据说这一现象在其他城市更加普遍。
我们认为农村人口与女性无法参与工作的原因或主要在于基础教育未普及,文盲率过高的情况导致。与中国开国后就大力发展义务通识性教育不同,印度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而忽略了基础教育对人的基本技能的改造。
以下是政府关于识字率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印度成年人口整体的识字率为72.23%,远低于中国96.36%水平,且据与多名印度政府及商界人士讨论,在统计识字率时,只要能用随意一种文字写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被认定为识字(所以印度有近30%的成年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心好累);而女性识字率则更低,只有62.98%。
并且,印度宪法在1950年1月即提出规定对14岁以下儿童提供8年义务教育,在法律提出的第65年后,印度的识字率仍然只有72%。此外,另一点让笔者不可理解的点在于,我们询问了至少4名政府相关人员,皆表示不知道印度是否存在义务教育制度。
印度识字率情况及与中国对比,资料来源:Worldbank,天风商社
而对于印度比中国更具有爆发性的另一个人口理由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前文中我们讨论到,国家宪法认可全国1652种方言中的24种为官方语言。
至于是否有大量熟练掌握英语的人群,其实国人误解反而较大,Wikipedia数据显示在印度,说英语的人群约1.25亿,占总人口比例12.18%,只有0.02%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
而Quora上高票答案认为,印度能够流利听说读写英语人群占比约2%,其余8%人群 can merely understand simple English and speak broken English with an amazing variety of accents。考虑到中国将英语列为重要学科已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在英语方面相较印度的劣势可能并没有危言耸听的那么大。
印度掌握英语的人群统计,资料来源:Wikipedia,天风商社
讨论人口之余,多提一句印度的民主。知乎和Quora上都有一些有趣的讨论,尽管从犯罪率、儿童健康率、空气污染、GDP、工业产出、出口质量等角度看,中国都是碾压印度。
但是,只要每次一上对比,印度人就会说“We have freedom”,以民主与自由来终结话题。实际上,民主对于一个未摆脱贫穷的国家而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很难去界定,只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看,私以为在基本生存安全没有得到保证的时候,笔者可能无法向往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在和印度政府人员讨论时曾提及底层人民的生存与经济来源问题时,得到的答案是不需要啊,他们活的很自由很开心,所以他们不需要那么多钱,他们也不需要房子,不需要……。(好吧,你赢了)
也许在中国人的眼里,自古以来内心的呐喊都是: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曰在治人。因而,在人口质量红利方面,笔者存在一定的质疑。
2.第四次产业转移
当前莫迪政府提出的“Made in India”与1992年拉奥政府“Invest in India”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992年拉奥政府取消许可证制度、鼓励FDI带来了印度经济颓势的扭转,而2014年后的莫迪政府亦在向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只是这一次更加强调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到2022年制造业占GDP比重要从目前15%左右水平提高至25%。
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资料来源:Worldbank,天风商社
理论上,印度大量的年轻化劳动力人口应当被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然而为什么我们看到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留在中国,或是转移至东南亚越南、孟加拉等国,而没有转移至印度?商人的趋利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什么没有选择印度?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关于人口数字背后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二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三次产业转移:
1)1950-1955年:从美国转移到日本
2)1965-1970年:从日本转移到四小龙
3)1980-1985年:从四小龙转移到中国大陆,1980-1998年期间,四小龙的投资占中国FDI总额的74%。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心的周期约10年,日本约20年,四小龙约20年,中国大陆约30年。产业转移是全球竞争的结果,由于科技的发展对产业转移目的地亦提出更高的要求:工资水平低、劳动生产率高、转移成本低。产业转移是必然的结果,那对于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下一步选择在哪里呢:
1)国内转移:从沿海到内地;
2)向东南亚转移: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等;
3)向南亚转移: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印度的优势在于:大量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大内销市场。根据Invest India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劳工的平均工资是印度的1.5-3倍,但是印度的劳动力没有经过基础教育和训练,语言差异大,导致在大量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方面,中国是印度的3倍多。因此,一定程度上看印度较中国目前而言并不具备显著的产业转移的优势,但是如若劳动生产率提高,这种转移或将是一个必然的、迟早的过程。
印度与中国的工资差异,资料来源:Invest India,天风商社
3.印度的市场边界
诚然,印度有着良好的增长潜力,且在2012年以后又重新进入了高增长周期,但是并不意味着印度能够超越经济周期,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印度就是2000年的中国。
中国80年代后经济发展中,对外出口和投资的高速扩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出口的增长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20世纪7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由于四小龙人口有限,迅速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快速上升,因而将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大陆生产。国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完成了基础通识教育,具备一定技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得相对工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在较低水平。出口为国内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人均收入,产业升级拓展边界,带来新的市场和增长机会,从而延长了中国的增长周期。
而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1、许多地区存在极度短缺经济,2、取消一些制度约束后,合情合理地出现经济增长点,3、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经济。那未来呢?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最为困惑的问题在于:印度的市场究竟有多大,市场边界究竟在哪里?
由于印度社会分层极其严重,2016年农村人口8.85亿人,占比67%。而根据政府机构Invest India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约88.6%的劳动力生活在农村区域,平均工资显著较低。
过去印度政府过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而高科技产业的问题在于不能解决印度近90%民众的就业问题,因而国内的消费市场就难以扩张,导致印度市场的边界取决于前10%人群的消费市场边界和后90%人群的极度短缺市场的边界。
所以如若印度市场不能促进大量有效就业,不能打开社会阶层上升通道,印度遭遇市场边界或将很快到来,而经济增速亦不能突破经济周期。这就是我们的困惑所在。
印度的社会层次,资料来源:Invest India,天风商社
后记 :
在调研回来的当下,印度股市创出20年新高,市场一片赞美与唏嘘。笔者在写这篇报告时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客观,而不带个人情绪,然而似乎并没有做到。
这是一个矛盾的国家,这是一个割裂的国家,甚至于在一条街上可以同时看到天堂和地狱。存在的即是真实的,增长是真实的,落后也是真实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真实的,另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在低种姓的阴暗中也是真实的。市场广阔的空间是真实的,极度短缺市场的边界也是真实的。
才疏学浅无法想通一些问题,因此在上文中以期探讨。在本系列的后面几篇中,我们将更多从调研的行业与公司切入,先概览行业再介绍公司,尽量客观还原。存在即真实,放下傲慢与偏见,我们寻找参与这个国家投资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反思中国且寻找这个投资的机会。这是我们的目的。
【钛媒体作者:文/天风商社高级分析师,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文中你说台湾是个国家。。你这样要做牢的
印度的"贱民"都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甚至不知道权利为何物
小编太不认真负责………
印度是一个佛教国家,人民会克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真小人”都移民了,“伪君子”可能藏在印度政府里面
印度的前车之鉴就是苏联,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GDP构成上,农业比重已从2000年的23.9%下降到2016年的17.4%,同期工业比重从31%提高至28.8%,服务业由45.1%提高至53.8%,但是同期制造业却从18.1%下降到16.5%。” 这里工业比重是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