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贷历史上,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公司,它出生之时,光芒万丈,在1996年就提出了纯互联网获客的信用卡。
此后备受资本市场热捧,只有3年时间就上市,市值一度冲到23亿美金。
然而仅过了3年,它就出现严重的坏账危机,并在上演一出高管和外部审计公司合谋“美化财报”的闹剧之后,狼狈退市,宣布破产。
这家公司就是NextCard。
如今,它的故事,放在互联网金融爆发的中国去品读,更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01明星降生
2002年3月13日,NextCard的546名员工遭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天。
他们抱着纸箱离开空荡的办公大楼,彼此相拥而泣,从这一天起,他们失业了。
谁也不曾料到,曾经开创一段历史的金凤凰,一夜之间从枝头跌落谷底,从此从历史上消失。
故事要从1996年开始说起……
1996年是个神奇的年份,微软推出了95版本的Windows,简化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正式宣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网上冲浪”成为时髦的代名词。
人们如新生儿,睁开蒙昧的双眼,好奇地看着科技改变的新鲜世界。
而此时,伴随着互联网浪潮崛起的,还有美国的消费信贷市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消费经济崛起,美国中产阶级成为一股中坚力量,推动了整个消费升级。
这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年代,Jeremy夫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NextCard。
在当时,信用卡的获客方式都比较传统,大多是线下推广。
美国的发卡机构需要经历一套繁琐的程序,普通市民办一张信用卡,需要在门店填写表格,出示证明。
而发卡机构,需要半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判断是否通过申请,最终通过邮寄的方式将卡寄到用户家里。
而此时的NextCard,提出了一个性感而大胆的设想:他们准备纯互联网获客,完全脱离线下。
Jeremy夫妇为NextCard设计了一套极为简单的商业模式:仅凭一套VISA卡网上信用审批系统,用户登入网站,填入信息,几分钟后页面跳出一个批准额度的小窗口,用户点击同意,便完成了全部的授信流程。
1998年,NextCard发行了第一张只通过网络获客的信用卡,线上几分钟审批,这无疑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这套系统,就是纯机器审核、在线信贷的雏形。
NextCard一问世,就挑战了传统金融几十年的规则,迅速成为金融界的明星。
“当时,NextCard一出现,几乎夺走了Capital One的光芒”,正在Capital One工作的牛佳耕记得,Capital One针对次贷人群,做过诸多创新,并提出“数据驱动”,一度是资本的宠儿。
但当时,就连Capital One也无法做到完全的线上获客,他们大多还是通过给潜在客户寄送信件的方式触达。
然而NextCard提出了纯线上的获客和放款。
“这个模式,太超前,太有想象空间了”,牛佳耕称,当时引发了各大传统金额机构的人才,都纷纷想加入这家公司,目的就是,“看看他们到底怎么干的”。
“当时的金融会议,只要NextCard上台演讲,下面都挤着人去听,因为这是现象级的创新”,牛佳耕回忆。
NextCard确实是一部创新机器,有很多颇有亮点的创意。
比如,当时的信用卡利率,普遍都在18%,NextCard会为信誉良好的用户,提供利率低至9.9%的信用卡;但一旦你逾期,利率将也会比其他信用卡高,甚至有高达23.2%的滞纳金。
这套全新的风险定价理念,极为超前。
这家夫妻店,不仅仅受到资本的青睐,效仿者也无数。
1997到2000年期间,大大小小的信用卡发行机构,都多多少少有了互联网发卡的尝试。
大获成功的NextCard开始学Capital One模式,首先他开始以自有品牌发行万事达卡和Visa卡;其次与知名企业合作发售联名卡;此外还发行了有担保的信用卡。
经过短短三四年的发展,NextCard成为主流网络信用的领军者,网站每月点击量达到500万次,用户数量突破百万,成为投资者的宠儿。
整个1996到1999年,美股处于历史最好的一波牛市中。很多企业借着互联网和科技的浪潮,急速发展,几乎每家企业上市后,都可享受2到5倍的股价攀升。
当时有句名言是“人人都是赢家,没有失败者”(everybody is winner,no loser)。
1999年,NextCard正是在这样的浪潮裹挟上,在成立3年后,就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股价一度达到53.12美元的最高值,市值23亿。
这个全新的模式开启,对金融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但谁也未曾想到,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02崩塌前夜
2000年4月,在互联网和科技的风潮下,推至顶点的纳斯达克,突然从5400多点,狂泻而下,跌了400多点。
《巴伦周刊》上一篇报道名为《Burning Up》的报道,让整个互联网泡沫破灭。
文章对207家互联网公司进行了调研,并预估51家网络公司,现金流面临枯竭,整个互联网行业都面临洗牌。
报道让继续观望、心存侥幸的人们,如梦初醒,他们疯狂涌入股票交易所,去抛售自己的股票,纳斯达克指数在这一轮的洗牌中,跌到最低点1114.11。
持续8年的黄金牛市和互联网泡沫,被彻底戳破。
而依靠互联网起家的NextCard,同样遭遇重创。
此时的NextCard,通过网络获得的客户已达100多万,资产规模16亿美金。
在这场大危机面前,NextCard和数千家陷入困境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股价一泻千里。
事实上,互联网泡沫并不是NextCard走向破产的核心原因,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之前,NextCard的业务就已出现崩塌的预兆。
90年代末,美国信用卡趋于饱和,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追求流量和客户,NextCard一度放松了风控——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
NextCard忽视了的一点是,互联网获取的用户,往往都是资质最差的一批用户,他们在线下已无法申请到信用卡。
另一方面,这群用户,也是造假成本最低的用户。他们通过伪装资料,就可轻易绕过NextCard的风控。
资质差、高风险,这两个因素下,就决定了NextCard的资产质量,并不优质。
此时,市场上对于NextCard的模式,开始出现质疑和动摇。
纯互联网获客怎么保证客源的优质?不是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吗?
征信还不完备的基础上,线上审核靠谱吗?
First Union的分析师梅勒迪斯·惠特尼率先对NextCard的经营方式提出质疑,并将其股票评级由“买进”降至“持有”。
惠特尼指出,鉴于NextCard已开始向风险水平并不低的消费者大肆发行信用卡,该公司的盈利计划可能完全泡汤。
NextCard曾向公众保证将在2001年实现收支平衡,但截至2001年4月,公司营收仍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股价受到重挫。
在互联网泡沫的冲刷下,不理智的股民仍抱着最后一丝幻想,他们期待着曾经的明星熬过难关,触底反弹。
但现实给了NextCard最后致命一击。
2001年10月31日,美国货币监理署对NextCard进行了一次常规检查,他们发现,NextCard没有为它的信贷损失准备足够的资金。
监管单位要求NextCard准备1.4亿美元的监管资金。
对于坏账缠身的NextCard来说,这根本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因此,10月31日,Jeremy夫妇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宣布将NextCard出售,并雇佣高盛为之寻找买家。
人们一大早拿到报纸就诧异地发现,各家大报的头版头条刊登的都是有关NextCard出售的报道。
NextCard的CEO,John Hashman,在采访中称:“我们相信我们的商业模式已经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我们应该寻找一位更大的公司作为买方,来更好地将我们的价值体现给我们的投资者。”
NextCard能绝地反击吗?
03神话破灭
后面的故事,则更为凶险。
“几分钟放款,在当时的征信和技术的条件下,都还是不成熟的,这就决定了,NextCard的资产很难优质”,此后,成为渣打银行CRO的牛佳耕,还多次复盘了NextCard的大败局,并从中总结经验。
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高管团队,开始犯下致命错误。
公司为了掩盖高出行业很多的坏账率,将很多属于客户拖欠不还的“不良”和“坏账”,归结到“欺诈损失”中。
在美国的信贷体系中,欺诈损失属于操作风险,不纳入“信贷损失”之中。
因此,从财务报表中看,NextCard的客户的信贷风险并不高。
然而,这个谎言很快被戳破,NextCard的某位高层举报了这一信息,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更夸张的是,这个盛世谎言,外部审计机构E&Y,也涉嫌更改审计报告,参与其中。
此消息一出,NextCard的股价从4.48美元下降到0.87美元,跌幅约为84%。
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对这个风行一时的在线信贷模式,彻底失去了信心。
来自SNL Securities的分析师Bjorn Turnquist称,这对NextCard的竞争者如Capital One来说是一件好事,Captial One可能会获得一些本来是NextCard的用户。
风控缺失和对金融的亵玩,让NextCard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对于它的出售,无人问津。
“谁会收购它,我不知道。谁会想要收购它?”Bjorn Turnquist称。
2002年3月,NextCard的546名员工,仅剩64人,股票摘牌,黯然退市。
半年之后,NextCard遭到联邦证券监察机构的调查,穷途末路,宣告破产。
截止此时,NextCard已经发行了超过100万张信用卡,80万用户的账户惨遭关闭。FDIC预计,它的信用卡业务失败将导致3-4亿美元的损失。
此后,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证券欺诈的罪名起诉了NextCard的前董事长Jeremy Lent,CEO John Hashman以及其他五位高管。
直到2006年,这场金融欺诈诉讼才得以结束,外部审计公司主要负责人也被判刑。
光鲜的开场,闹剧般的凄惨结局,让人唏嘘。
“在线信贷的模式是好的,只是他们过于高估了人性,为了追求获客和放款速度,而放松了风控,这就决定了背后凄惨的命运”,多位有国外金融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在总结这段经历时,都将失败归结于:对金融规律的漠视,和对风险缺乏敬畏之心。
“对金融,不可有任何亵玩之心”,牛佳耕称。
NextCard在金融历史上,刻上一道深刻而血淋淋的刻痕。
如今,我们又处在了一个相同的时间节点。
互联网金融兴起,在线信贷的盛行,和当年的NextCard一样,风光无限。
伤痕过去了十几年,但在很多金融从业者心中,依然隐隐作痛,并提醒他们,悲剧不可重演。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