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展现出大脑组织中最基本的设计原则,是如何塑造我们持续进化的认知发展的?
大脑的设计让阅读成为可能,而阅读的设计则以多层次、关键的、持续演变的方式来影响并改变大脑。学习阅读,将我们这个物种从许多先前人类的记忆的限制中释放出来。突然间我们的祖先可以接触到不需要一遍遍地反复传颂的知识,还可以大幅扩展这些知识。有了文字就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也就有可能发明更为复杂的东西,就像雷•克兹维尔为阅读障碍者发明的阅读机器。
与此同时,瞬间可成的识字能力让个体阅读者减少一开始花在解码过程中的时间,将更多的认知时间和皮质时间用于已记录思想的深层分析。在两个半球的长度和宽度之间,随处可见初级解码时期与完全自动化的理解型到脑之间的神经回路系统的发展差异。通过专门化与自动化,系统可以变的更为流畅,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这是阅读赐予我们的神奇的礼物。
没有什么发明可以让大脑准备的如此充分,让物种如此的先进。随着社会文化中读写能力的广泛普及,阅读的行为默默地邀请每位阅读者超越文本本身;如此一来,更进一步地推动个体阅读者与文化的智能发展。阅读的”传承性”来自于生物性,是靠智利获得的,这是时间赐予大脑的一份礼物,贵重程度难以衡量。
每种文子系统,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使用许多类似的以及一些独特的结构性联结。写作过程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力,使大脑产生新的思维。大脑为了阅读而规划的新的神经回路,成了能够以不同的崭新的方式来思考的基础。学会重塑自身结构来阅读的大脑,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阅读与书写促进智力技能日益复杂化,这又增加了我们的智能储存库,而且会持续增加。
文化史学家沃尔特.翁曾写过一段很有先见之明的文字:人类生来就会的口语,和后天学会的书写技术间的相互作用触及心灵深处。正式口头的文字以清晰的语言来阐明意识,首先区分出主语和谓语,然后探究其中的相关性,并且使社会中的每个人相互联系。书写引入了区分与异化,但是也带来了更高度的统一。它加强自我意识并且巩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意识交流。书写也是一种意识的提升。
以上对人类意识的全新理解是口语和文字交会时真正的改变:阅读改变人类关于思维的思考。从《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揭露,到《夏洛的网》中蜘蛛的预言,洞察他人想法的能力让我们加倍意识到他人的意识,以及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研究他人想法过程的能力,贯穿了三千多年,使我们得以内化我们从未设想过的整体人类意识,包括苏格拉底最伟大的口语系统。正式因为我们可以阅读柏拉图充满矛盾思想的作品,才得以了解苏格拉底的想法与他所关心的普遍本质。
苏格拉底当年忧虑的不是读写能力,而主要使知识本身。他真正担心的是年轻人未经指导,尚未有判断力,就能任意接触到信息,这恐怕会影响到知识本身。对苏格拉底而言,寻找真正的知识并不需要在信息上来回思考,而是要去寻找声明的本质与目的。这样的搜索需要投入一生,发展出高度的批判与分析技巧,并且通过大量的额记忆运用与长期的努力来内化个人知识。
沉浸在数字化资源中的我们不应丧失评估、分析、权衡轻重与挖掘信息背后意义的能力。我们不能放弃挑战阅读脑完全发展的顶端:超越文本、用心思考。
未来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不应是在书本与屏幕、报纸与网络新闻,或是印刷品与其他媒体之间进行选择。转型期的我们遇上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暂停一下,运用我们可贵的反思能力,使用我们能支配的所有东西,便能准备好迎接下一个即将成型的事物。分析、推理、拓展视野,阅读脑具备一切打造人类意识的能力,和敏捷、多功能、多模块、整合信息的数字化思维也并非相互排斥。现在有许多儿童学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口语,我们也可以教导他们,在不同的文字表现形式与分析模式间切换,也许,就像那个值得铭记的画面——公元前600年的苏美尔人,耐心的在阿尔德铭文旁雕刻上转移出来的楔形文字,我们也有能力保存两个系统,同时明白为何这两者都非常珍贵。
苏格拉底担心文字只是披着”真理的外衣”,他们看似永久的特质,会导致人们因此寻找真正的知识。而我们都明白丧失这一点意味着人类美德的死亡。苏格拉底从未明白阅读的核心秘密:它释放给大脑的时间,让大脑的思考一次比一次深入。普鲁斯特知道这个秘密,我们也知道。阅读脑最大的成就是这份神奇的、看不见的礼物:超越时间去思考。这些在脑内几毫秒建成的结构,形成了我们能力的基础,让我们得以增进知识,思考美德,清晰的表达过去无法表达出的——当这些思想被表达后,又建立了下一个供我们向下深入探索或向上翱翔攀升的平台。
后记:
这是昨天在地铁上读完的《普鲁斯特与乌贼》那本书的读书笔记,作者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玛丽安娜•沃尔夫。与我们常见的写作手法不同,这本书的前半段写的很松散,也许跟这本书花了7年的时间才写成有关,毕竟凝练了作者及100位同仁的心血。但最后一章很凝练,因此笔记主要来自最后一章《网络时代的阅读与思维方式》。
仔细琢磨起来,这本书真的很棒,玛丽安娜的研究深深的扎根于神经科学的知识,有着扎实的临床应用基础,又穿插对人类语言与阅读历史的深刻理解,优雅流畅。也许就像《华盛顿邮报》称赞的那样:”她说的任何事都具有一定意义,她还真正预言了计算机文化对阅读思维的影响”。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看得真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