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不幸,是它可能成了各方争相试水的“磨刀石”

显然,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成为创新技术、前沿科技专利纠纷的“主战场”,而这也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

痛打落水狗?还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满脑门官司”的三星,可能对此也感到很困惑。

自2016年以来,三星与华为“你来我往”的互诉专利侵权案件累计高达数十起,仅国内受理的法院所在地就遍布深圳、北京、广州、福建泉州、陕西西安等多个城市,打的可谓“难解难分”。

而在三星与华为激战正酣之际,还有一些厂商也以专利侵权将三星诉至法院,不过,它们都不是手机厂商,这是什么情况?

三星被这件华为专利起诉,但起诉的主体不是华为却是它

2017年1月20日,因涉嫌对“一种使移动终端省电的非连续解调实现方法”(专利号:021179727)发明专利构成侵权,三星被诉至深圳中院。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涉案专利最早由华为申请,但是,起诉三星侵权的却另有其人。

涉案专利“一种使移动终端省电的非连续解调实现方法”,最初由华为2002年5月27日提交申请,并于2007年10月3日获得授权。

2015年6月24日,华为将该专利转让给深圳敦骏科技有限公司。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深圳敦骏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9日 。那么,华为为什么会将专利转让给一家成立不满一年的公司呢?

深圳敦骏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信息显示,该公司主要员工来自于华为、富士康等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知识产权许可授权业务的公司。

简单说,深圳敦骏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NPE机构。所谓NPE,是Non-Practicing Entity的缩写,中文名称为“非专利实施实体”或“非生产专利实体”。简单说,NPE是指代那些拥有专利但不从事专利产品生产的机构。

2017年3月3日,针对该专利,三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无效宣告请求,2017年10月10日,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维持专利有效”的审查决定。

这意味着在这件以华为专利为武器但非华为公司起诉的专利纠纷中,三星败诉的风险很大。

三星被意大利公司的专利起诉,起诉者是一家美国公司

2017年6月,因涉嫌专利侵权,迪阿尔西姆科技有限公司将三星诉至南京中院。

涉案专利为“改进的GSM蜂窝终端”(专利号:998030201)的发明专利,最初由乔治·利维罗蒂和但丁·托涅蒂,于1999年2月15日共同提出申请,并于2008 年10月22日获得授权。

该专利提供了一种GSM蜂窝终端,其特征在于包含天线装置、控制装置、信号处理装置,其中SIM卡可以和信号处理装置关联,以连接到对应的服务网,所述GSM蜂窝终端适合于同时作为几个SIM卡的主机,并在它们之间切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利审查授权期间,两位申请人于2006年6月9日将专利申请权转让给“S.I.SV.EL.意大利电子发展协会股份公司”。

2016年6月8日,“S.I.SV.EL.意大利电子发展协会股份公司”又将涉案专利转让给迪阿尔西姆科技有限公司,而后者是注册登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家美国公司。

显然,与深圳敦骏科技有限公司类似,迪阿尔西姆科技有限公司很可能也是一家NPE机构。

2017年6月19日,三星就涉案专利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无效宣告请求,2017年11月9日,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宣告全部无效”的审查决定。

这意味着在这场与NPE机构的专利诉讼中,三星可能并不会败诉。

国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前景可期,NPE机争相抢滩登陆?

2016年11月,无线未来科技公司(Wireless Future Technologies Inc)将索尼移动诉至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索尼移动赔偿800万元并停止销售构成侵权的两款Xperia Z5手机。

该案虽然索赔金额不大,但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密切相关。因为该案件可能是国外NPE机构试水国内知识产权或专利权司法保护的“探路石”。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开始逐渐把专利诉讼的主战场选择在中国。

比如无线未来科技公司诉索尼移动案件,其根源在于双方的母公司,加拿大Wi-LAN公司与索尼就专利许可未能达成协议所致,基于中国市场对索尼移动旗下销售的实际影响,原告选择在中国发起诉讼,再比如迪阿尔西姆科技有限公司诉三星案。

此外,在国内挑起诉讼大战的主体NPE机构越来越多。

比如,无线未来科技公司和迪阿尔西姆科技有限公司,都是来自美国的NPE机构,再比如,深圳敦骏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国内本土的NPE机构。

显然,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成为创新技术、前沿科技专利纠纷的“主战场”,而这也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

如果没有自主创新,没有核心或关键技术,未来仅靠“抄袭”、“模仿”或“山寨”的发展之路是一条“死胡同”,即使是“阶段性盈利”,也可能因为卷入专利纠纷而导致多年收益“如数奉还”或“回吐”。

当然,对三星来说,很不幸的是,它可能成了各方争相试水的“磨刀石”。

【钛媒体作者介绍: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邮箱:lijunhui0602#163.com,微信号:lijunhui0602,微信公号:lijunhui0507】

本文系作者 李俊慧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