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网易、硅谷,谁会是养猪的未来?

规模化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来自硅谷的科技创新和农业的后工业化为成为两个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会左右规模化的格局,同时也为未来养猪业发展提供了颠覆的机遇。

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用十年时间彻底颠覆了功能手机、数码相机、Mp3行业;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正在革新传统能源汽车;Uber、滴滴和共享单车已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模式…当我们在吃红烧肉的时候,我们传统的养猪业是否也会迎来它的颠覆呢?

农业之所以是传统行业,是因为相比科技互联网业,她的产品、技术、模式等的变革周期太长。比如养猪,人类驯化猪是9000年前的事情,之后长达数千年一直是农户散养的模式,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规模化养殖,而现代化的规模养殖是40年前开始的。我国也是从那时才开始规模化养殖的模式,温氏股份历经30年磨砺才成为中国养殖业龙头企业。

似乎这个行业的变化总是很漫长,而最近几年IT互联网企业开始向农业渗透,比如网易旗下的味央黑猪、硅谷为代表的养殖智能技术以及“人造肉”,这都为这个传统的行业注入新机。那么养猪业未来的发展会是怎样?这里面是否也会出现如科技业那样颠覆性的机遇呢?

似乎已是共识的规模化

中国养猪业年出栏近7亿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但我们的生产端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养殖户为主:全国共有5000万个养猪场,其中年出栏量50头以下的散养农户占了4800万家。我国的养猪龙头企业:温氏股份(下文简称温氏)、牧原股份、雏鹰农牧、正邦科技2016年生猪出栏量分别为1713、311、247、226万头,加起来占全国总量的3.64%。

(美国的大型养猪场)

而作为养猪第二大国的美国(2016年出栏量1.26亿头),仅有6万个的养殖场,而且大部分的存栏量在5000头以上,其排名前五的养殖场占全美总出栏量的30%。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也是小农户、小规模为主,通过30年的时间完成了向大规模养殖场的过度。

对于已经工业化的养猪业来说,规模化可以降低从育种到宰杀整个生产链的成本,尤其是通过对比美国养猪业的状况之后,我们很容易得出中国养猪业同样会向大规模方向发展的结论。从数据上看,以温氏为代表的养猪龙头企业都有十倍的增长空间(规模上),其中也包括刚刚起步的网易味央。

规模化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来自硅谷的科技创新和农业的后工业化为成为两个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会左右规模化的格局,同时也为未来养猪业发展提供了颠覆的机遇。

机遇Ⅰ:硅谷秒杀传统养殖业的PSY和FCR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科技正在通过两种方式介入养殖业:

一种是通过新的技术、微生物技术、移动智能设备(禽畜可穿戴)和人工智能等来提高养殖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牲畜的智能穿戴设备主要在耳朵、脖子或者尾巴上。这些设备可以通过上面的探测装置去探测牲畜的核心体温、活动量、位置信息、心率、血氧饱和度、PH值和反刍等信息。这些信息会通过设备上的发射器用无线通讯技术,把这些信息实时地发送到云端服务器。

在云端服务器上,智能运算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把这些“枯燥”的数据变成直观的信息,比如可能生病的预测、发情期到了、没有吃饱、活动量等等。然后再把这些信息实时的发送到农场管理人员的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上,亦或者发送到牲畜的智能穿戴设备上。

智能养殖技术是一个百亿规模的市场(IDTechEx预测),这些技术作为辅助技术虽然无法达到养殖核心的主体地位,但是可以成为养殖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一个竞争优势。

另一种则是直接介入养殖业。

在硅谷养猪?没错,只不过是不同的方式。如今硅谷正在形成一股“人造肉”的热潮,以Impossible Foods、Beyond Eggs、New Wave Foods为代表的动物蛋白替代食品公司正在高速发展,这些成立只有2-5年的公司各个估值上亿美金,其背后投资人包括比尔.盖茨、谢尔盖布林、李嘉诚等。

这些科技公司是如何造肉的呢?基本上有三种方式:物理混合,从植物中提前蛋白、油脂的等物资,然后通过各种食品加工工艺进行混合,从营养组成和食物结构去模仿肉类;第二种是通过分子合成,比如用酵母发酵的微生物来合成乳清蛋白;第三种是通过器皿培养,从活得动物身上取一小块肉,然后进行干细胞培养。

目前产出的人造肉已经在主要营养成份以及口味上跟真肉相差无几,抛开前期研发费用,随着技术进步,这种造肉的方式可以秒杀如今的工业养殖行业。

现在工业养猪的核心不就是提高PSY(即一头母猪一年提供的成活仔猪数)降低FCR(料肉比:指饲养的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和通过现代化智能化降低人工和管理成本吗?如果是这样,人造肉的PSY是无穷大(美国25,中国17),FCR是1:1(美国2:1,中国2.7:1),这样的数据秒杀工业养殖。而同时,人造肉胆固醇为零、没有抗生素和农残,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工业化养猪发展到极致就是动物蛋白替代食品(人造肉)。

硅谷模式只是养殖业向极致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农业还有另一个发展方向:后工业化。

机遇Ⅱ:让猪肉更有味道

就在人造肉越来越像真肉的同时,我们却也在不停的抱怨,如今的肉没有了儿时的味道。虽然这种说法曾经被科学理性派所不削,认为所谓的香只不过是油脂多了一点而已。但是新的研究发现:“儿时的香味”确实存在,而且并不只是油脂多那么简单,这源自我们对味觉、嗅觉和食物认识的加深。

我们说提到的猪肉的风味主要靠味觉感受到的“滋味”和嗅觉感受到的“香味”混合组成,这些风味跟猪肉中肌内脂肪含量以及风味物质多少相关。猪的年龄、品种、性别、营养、饲养管理和宰前情况等因素决定了肌内脂肪含量和风味物质的多少。

什么样的猪风味更佳?通常情况下,长饲养周期的比短饲养周期的好 (主要风味物质是在8个月后开始生成);中国传统黑猪比进口白猪好;散养(有一定的活动量)的挤在猪笼里没有活动的好…看来小时候的味道确实存在。

未来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会更加注重猪肉的口味。

中国目前三种主要养殖模式:

模式Ⅰ:工业化白猪(主流)

集中规模圈养,基本没有活动空间,品种选用长肉快、瘦肉率高的白猪,喂养用玉米豆粕等粮食和其他营养成分混合成的饲料(有些会添加抗生素和激素),养殖6个月出栏。

温氏、牧原、雏鹰和正邦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及大部分中小农户都是这种模式。

模式Ⅱ:散养黑猪(小众)

选用中国传统黑猪,生长周期长,一般8-10个月出栏,猪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一般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

散养黑猪有的是个体小农户,家里散养十来头,大部分是综合性生态农庄以及企业。很多有机猪肉企业就属于这一类,如徽名山、精气神。通过有机认证的猪肉都会有严格的活动空间/时间的规定,以及在饲料中严禁添加抗生素和激素。

模式Ⅲ:规模黑猪(小众)

散养黑猪由于需要大的场地,因此难以成规模。适当的集约养殖可以解决散养黑猪无法规模化的问题。把传统黑猪规模化有两家代表企业,网易味央和壹号土猪。

网易味央在保证安全卫生(猪会自己上厕所)和有一定活动空间的前提下,比散养黑猪提高养殖密度,两个基地的年出栏量分别是2万头和15万头。饲养时间跟散养黑猪一样是10个月左右出栏,饲料采用自主研发的专业饲料。

从目前中国主要养殖模式的对比上看,在让猪肉更香这一点上,味央模式以及生态有机散养模式显然比工业化白猪更有优势。

机遇Ⅲ:线性工业思维到生态思维

让我们回忆起儿时的香味,其实只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个提示。当线性思维的工业化农业模式给我们带来极大食物丰富的同时,我们失去的并不只是“儿时的味道”,隐性饥饿是更严重的问题。

隐性饥饿(Hidden Hunger)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一般认为是一种因为无法保证正常营养成分吸收而导致的饥饿症状,重点在元素不平衡而不是饱腹方面的容积。

隐性饥饿,除了偏食和食用过多精加工食品外,如今农产品本身也是“饥饿的”。国内和国外都有研究表明,如今农产品的营养含量不如以前。比如大部分蔬菜水果类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相比10年前都降低了一半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化、单一化的石化农业模式忽略了生物的多样性,线性的看待农业生产。

工业化白猪养殖模式就存在这样的劣势。这种模式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就是一些长期的隐性成本,比如抗生素使用的隐患,比如粪便处理的环保隐患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向生态模式转变,种养结合的生态散养虽然在单品的效率和成本上没有优势,但是产品的品质更佳,而且可以有多元性的产出,同时没有食品安全和环保的长期隐性成本。

机遇Ⅳ:从生态到生活

农业生产从线性思维向生态思维发展,这是生产模式的转变。同时农业也在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农业工业时代)向同时具备教育和生活的多重功能(农业的后工业时代)。

现在让你去参观一个养猪场,你肯定不愿意,因此那里脏乱差而且很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孩子愿意在生态农庄中去喂小猪,去看小猪赛跑和跳水。意大利的Fico超市直接把养猪场搬进超市,你想看得花钱买票。网易味央还要把养猪基地建成度假村,让你去那里度假。

(莫让都市化和工业化割裂人与动物本应有的联系)

农业中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本身就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都市化和工业化把我们同自然隔离的同时,也把农业单一的工业化了,自然就远离了我们。现如今,当我们反思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同时,也就开始逐步意识到农业功能的多样性。

让农业充分发挥她的多功能性,在这一点上味央、壹号土猪、徽名山、精气神以及一些综合生态农庄更有优势,毕竟别人只能卖猪肉,而这里不仅能卖猪肉,还能看、能玩、能学习。

总结:

适度规模化是养殖业发展的方向,这个共识无可置疑,但是新兴科技以及农业的后工业化会左右规模化的布局,甚至有可能带来颠覆性的机遇。

以温氏为代表的工业化白猪模式在一段时间之内仍然是主流的养殖模式,几大龙头企业具备成倍发展的空间。但是随着消费升级,工业化白猪很难占领“要滋味、要品质”的中高端市场。所以,尽管此模式在规模化上有成本增长的空间,但是总体市场会萎缩。而同时,这个萎缩的市场会受到硅谷模式的冲击,甚至颠覆。

硅谷“人造肉”在主要成分上跟猪肉相差无几,主要的挑战是人们的消费观念,一旦消费观念转变,能有更多的人接受,那对工业化白猪模式是颠覆性的冲击,因为在成本和效率上相差太多。

以味央为代表的长周期黑猪模式会随着猪肉消费的中高端市场一起成长,这其中散养模式(如徽名山、精气神)因为需求场地大,只能形成地方性特色企业,但是这不妨碍他们通过多种经营增加收入。而味央以及壹号土猪因为适度规模化,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味央作为科技型企业,在融入新技术方面比其他公司更有优势(如现在的猪马桶、粪尿处理、液态饲料等),因此可能会成为这个市场的龙头企业。

五年之后,我们会怎样吃红烧肉,让我们拭目以待。(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郑伦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一斤多少钱?平常百姓买得起吗

    回复 2017.12.18 · via iphone
1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