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10325 条数据定义“互联网医生”:有价值的变化和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虽然医疗行业的风口从不是以季度为时间单位,但在医生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不妨从医生和患者们尚未被满足的数字化需求中,找到新的价值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做了25年医生,何剑平却因为一张照片成为焦点。

珠江医院肛肠科,何剑平的科室门外挂着自己的介绍,和寻常科室外的医生介绍不同,何剑平将自己入驻的五个医疗平台的二维码印在了一起,并把诊疗费设置成0元。

今年5月份,何剑平的这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了

“宏观条件下,我需要从一个医院的医生变成‘我是一个医生’。”何剑平向钛媒体编辑透露,“病人看病往往奔着医院来,如果我离开珠江医院去其他地方坐诊的话,往往病人很少的,随着医改和多点执业的发展,医生向基层走,有了个人品牌才可以带着患者向下走。”

从医院的医生变成“我是一个医生”,像何剑平这样的医生已经不在少数。一个月前,丁香园与Kantar Health共同推出的《中国医生 / 患者数字化生活 2017》报告显示,21% 的医生已经在开展线上执业,网络直播和线上研讨成为医生最喜欢的交流形式。

越来越多的医生们开始借助数字化渠道兜售自己专业知识、塑造个人IP;同步发生的是,起于2014年的在线问诊平台从免费向付费模式转变,医疗AI影像识别创业者扎堆涌现。

虽然医疗行业的风口从不是以季度为时间单位,但在医生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不妨从医生和患者们尚未被满足的数字化需求中,找到新的价值点。

钛媒体注以下图表节选自《中国医生 / 患者数字化生活 2017》,钛媒体根据图表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报告共收集了 10325 条医生数据,覆盖了各级城市/乡镇、各级医院以及 32 个科室中不同级别的医生。患者部分收集了 1400+ 样本数据,包括呼吸、心脑血管、精神、肿瘤等疾病人群。

医生在哪里,患者就在哪里

移动医疗鲜被提及的当下,找医院、找医生仍然是病人最首要未满足的需求。其次是远程就诊、用药帮助的需求。而对于46-60岁的患者来说,医学科普是其最大的未满足需求。

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

早期移动医疗兴起时,挂号、问诊类APP在效率层面帮助患者“找”,免费的模式培养了用户上网寻医的使用习惯,但是单一、免费的业务模式很难探寻持续的盈利模式,从百度医疗事业部的成立到裁撤可以看到挂号业务的窘境。

据钛媒体潜在投资统计,截至目前,寻医问诊类创业项目有62家,进入中后期阶段(B轮以后,IPO之前)的有21家,多数企业都在原本的业务基础上拉长了服务链条。比如,挂号业务起家的微医建立了互联网医院、微医全科诊所;移动在线问诊平台春雨医生从C端服务向医院端转型。

在帮助患者“找医生/医院”这件事情上,搜索引擎所扮演的角色依然十分重要。不同渠道的使用情况不同,比如百度搜索依然是网站端使用频率最高的搜索引擎;丁香医生依靠其内容成为微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服务;而在移动端,春雨医生依然占据最主要位置。

患者分别在网站、微信、APP等渠道使用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从网站、微信、APP三个渠道来看,好大夫在线在三个渠道中满意度均在TOP3,这家为患者提供就医参考信息的平台聚集了十几万医生,今年获得由腾讯领投的2亿美元D轮融资。

“找”是需求入口,从下图来看,患者对预约挂号、医学科普、用药等均十分感兴趣,其中挂号、网上购药、预约手术较为满意。

患者最感兴趣的医疗服务及满意度调查

从患者聚集的主要阵地发现,哪里医生资源多,哪里患者就多。基于此,旨在实现连接的平台,仍要先聚集头部医生资源,才有可能聚集患者。

但与早期发力的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相比,医生资源的积累时间较长,连接的深度也并非短期实现,因此,这些已经聚集了医生资源的企业纷纷发布医生开放平台,为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服务。比如,丁香园旗下为大众提供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的“丁香医生”将在2018年启动开放平台;今年3月,实名医生平台医联正式上线了开放平台,将医生资源开放出来。

医生为何而来?

“我列的这些平台主要是因为病人关注哪些平台会方便一些,对我来讲每个平台是不一样的。”何剑平向钛媒体编辑表示,他现在主要用两个平台,一个是杏仁医生,偏向于随访、管理病人;另一个是好大夫在线,最开始在网上答疑,问到最后会建议病人来科室看一下。“一部分医生轻问诊做的好,之后会带来一些患者到科室门诊。”

“学术追求”占据了大多数医生超过一半的时间,但这一需求仍未被互联网满足。值得关注的是,参与医患互动与了解会议信息动态这两个需求较2016年有所提升。

医生尚未被满足的数字化需求

医生一周上网时间平均为 29.2 小时,其中有 15.5 小时用于医学相关活动,那是什么原因驱使医生提供在线服务呢?

“活跃在互联网上的是偏年轻一点的医生,其实很多很大牌的医生,我在网络上是看不到的。”对工作的帮助以及帮助医生塑造个人品牌影响力,何建平认为这两点是在线医疗平台吸引到医生的原因。

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生存在不同的需求

而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生在需求点上还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三级医院的医生最大需求是查询指南/文献,而二级医院的医生有两大需求:查询文献以及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对于一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医生来说,参与医患互动与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则是最大需求。

与2016年相比,医生使用医疗相关APP的平均下载量有所下降,一方面由于微信正成为医生最常用的APP,他们平均关注了 8 个医学相关公众号,对公众号所提供的信息满意度为 48%;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APP从单一功能向多个功能整合,一个APP便可满足医生多个需求,头部效应愈发明显。 

77%的医生对互联网医院持积极态度

在对于“互联网医院的态度”调查中,77%的医生对于互联网医院持较为积极的态度,17%的人持中立的态度,仅6%的人对于互联网医院存疑。

2016年,互联网医院集中爆发,其提供的远程问诊服务也成为各企业探索商业模式的重要一环。2017年3月19日,银川一口气给丁香园、春雨医生、医联、七乐康等15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发放了互联网医院“牌照”,加上早前的好大夫和微医,银川的互联网医院已达到17家。

药企、诊所、移动医疗都在不同程度上探索了互联网医院模式,为多点执业提供了更多落地场景。

医生对于多点执医的经验和意愿是怎样的?

多点执业为了优化医疗资源匹配,但不管是线上多点执业还是线下多点执业,落实到实施层面仍有不少难题。有37%的医生想尝试却缺少机会,19%的医生认为政策或者医院并不允许。目前尝试过多点执业的医生总共占8%,其中1%的医生不会再继续尝试。(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付梦雯)

本文系作者 付梦雯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没入驻微医怎么行

    回复 2017.12.28 · via iphone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