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各类盘点、预测开始冒芽。资本市场作为大众瞩目的对象之一,也被推向风口浪尖。以笔者较多关注的SaaS项目为例,近期有网友在知乎发起的“如何看待2017年SaaS领域投融资情况”话题,就让从业者百感交集。
有人差点被“弄哭”:眼看年度目标没达成,年终没法交差,还得寻思着怎样圆过去。
有办法可想还算好的,面对资本的退烧,部分玩家已经到了断臂求生或断粮的境地。更糟糕者:随着机会窗口的关闭和投资理性下行,三四线玩家直接被边缘化,即使等来年形势好转,还不一定能抓到一两根救命稻草……
同时也有人在偷乐。资本的集中投放,加速孵化了头部玩家。他们坚信:当市场停止野蛮生长,行业将提前迎来洗牌,用户和资金才有可能回归少数人之手。
哪一个才是当前SaaS领域投融资的真相?
SaaS投资最坏的时代VS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这一金句,用于来形容此时SaaS领域的投融资,再恰当不过。
从全球SaaS领域总体投资量看,自2014年达到高峰后,这一领域的投资一直处于回落状态,2017年整体投资只高峰期的一半左右。
和国际市场相呼应,国内的投资密度也有所下滑,只不过数量差异并不明显。有媒体统计,2016年SaaS企业融资笔数近180起,而据亿欧年中曝出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112家SaaS企业获投)看,截止年底,两者几乎可以持平。(这一结果可能和泛SaaS划分和统计的精度有关)
不过对比近两年的投资额度和续投率,却能暴露不少问题。
Crozdesk曾爆料:2016年全球SaaS行业融资额保持了8.6%的上升率,今年锐减为4.6%,照目前走势,明年或为3.5%,三年间放缓近2倍。反观国内,据亿欧、新财观察等公开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获投的100多家SaaS企业,具体可考的融资额约43.96亿,年底估计在80亿左右。而去年同期,不到50家被投资企业就撑起了今年半年的量,而且单笔过亿比例更高,对比之下,差异一目了然。
从复投率看,此前融资频繁或计划启动融资的部分SaaS公司,今年很有默契地进入冬眠状态,并伴随成本控制、裁员等动作,降幅迹象非常明显。
SaaS投入大,盈利周期较长。对于前期需要资本市场回血的SaaS创企来说,或许这是“最坏的时代”:没等到充分竞争,先因资金链断裂而触礁。
不过对于另一群玩家来说,眼下投融资的春天刚刚开始。
一来,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投资,押宝企服的资本方早就知道这是一笔长期投资,在没分出胜负前,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撒手,这意味着续投率高,资金会更集中。以经纬中国为例,目前其累计投资的企服类项目多达79家。2017年又参与投资了超过10家,其中4家获得上亿投资。而且它不光陪跑,后期还帮忙拉到腾讯等新领投方。其他如软银、IDG、真格基金等一线企服投资机构也有持续跟投动作。
二来,经过10余年发展,眼下正是国内SaaS市场定排位,分高下的时候。在市场短期内无法实现自我洗牌的前提下,由资本操盘,完成对大小玩家的大浪淘沙,相当于成全了头部玩家。在资本市场退烧的2017年,全球SaaS企业依然能揽获500多亿美金投资,换位思考,其实不失为资本方加速收割的一种手段。
投资偏好VS资本市场新气象?
既然所谓的“资本寒冬”或“资本高烧”都只是相对论,那么为什么有的玩家依然能拿到手软,有的倍受资本市场冷落?据笔者观察,这其实是投资偏好发生了变化。
不管你是否承认,眼下SaaS领域的投资是存在“鄙视链”的。
比如前两年早期SaaS项目比较受欢迎,而现在“B轮后”明显更吃香。这一现象不是因为优质项目少了,而是因为早期项目死亡率太高了。发展初期,大伙都想着从0到1孵化牛股。当市场慢慢成熟,遇上经济形势不稳定,聪明人都会倾向于选择从1到100的项目。
再比如,明星赛手较之普通赛手更容易受青睐。很多人吐槽今年行情不佳?看看SaaS独角兽Slack,会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Slack去年融了2亿美元,今年9月依然敲定了软银2.5亿美元的融资,目前估值超过50亿美金。
“SaaS投资是持久战,2018年会有更多的资本热烈地追逐行业前几名的公司。”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这话说的并没错。
在投资领域的选择上,近两年的偏向性也非常明显。比如个别品类/垂直SaaS比通用型获投率更高;平台型玩家比单一型玩家更容易获资本青睐。
说到品类,2017年国际市场最受资本青睐的3大类型分别是会计/财务SaaS软件、商业智能(BI)、分析和绩效管理类SaaS软件,受此刺激,workday也打算把财会业务纳入麾下。据Crozdesk透露:今年前三个季度,财会类SaaS公司累计获得约51亿美元的投资,而后两者累计获得约33亿美元融资。国内今年融资较火的SaaS项目主要集中在HR、CRM、垂直SaaS、安全、财务管理等领域,例如51社保、大街网、慧算账等都获得上亿融资。国内情况与之类似,又有所区别。
从业务类型看,平台型业务和国际性业务对投资的驱动力越来越明显。比如今年获投的销售易、红圈等都宣布了平台化主张。此前理才网揽获数亿投资,一站式云平台daydao以及其国际业务的扩张,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目前daydao完成HR、OA、CRM、SCM以及多个垂直SaaS应用的集成,国际版产品并在北美等地区试点。钉钉等虽然没有融资计划,这两年也在不断往平台业务靠拢。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零售等新兴产业的兴起,资本市场对融合度高的SaaS项目表示出更多好感。从目前主流SaaS厂商的业务部署看,这几方面已经在实践。除了融资方面的考虑,也有出于功能、业务的互补。
投资转向后,SaaS玩家如何打算?
资本市场的集中投放,加剧了笔者在《盘点SaaS 年度大事件,剖析行业现状和未来走向》中提到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现象。未来的2018年,这一趋势或愈演愈烈。在这一形势的推动下,SaaS玩家会作何打算?
从目前看,2018年有三类玩家会比较瞩目:
1、用户争夺型。这类玩家有金主撑腰,前期没有太多资金方面的顾忌,可以一门心思获客,抢占市场占有率。钉钉算是这方面的典型,2017年狂甩10亿补贴,据说年内(12月27日数据)用户量已经破亿。虽然短期内阿里不做硬性的盈利要求,用户量指标却催得紧。要想追赶微信10亿用户目标,破亿后的2018年绝对是关键之年。
2、储粮过冬型。这类主要针对转型期或融资不到位,被迫转入冬眠模式的部分玩家。他们有一定实力,但不管是用户还是营收,很难和头部玩家正面PK。随着资本退烧,暂时只能勒紧腰带过日子,等待某日突围或通过被收购的方式退出。据国外调研机构数据统计:被收购,是大约80%的初创公司的退出方式,SaaS领域同样如此。
3、拼命造血型。在没有资本输血或输血不足的情况下,自我造血,是大部分玩家活下去、活得好的唯一出路。从当前企业上云率及全球SaaS总营收看,通过自我造血为企业续命是可行的。资料显示,2016年全球SaaS为482亿美元,今年或赶超586亿美元。而IDC统计的中国SaaS服务市场,今年上半年也达到5.4亿美元的营收规模。既然诸多数据说明市场潜力还在,玩家们似乎没有理由不努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2017年,其实包括理才网、云之家、易订货等在内的很多SaaS厂商都在强化业务矩阵和渠道体系建设,各类城市合伙人大会、渠道大会层出不穷。今年,钉钉也一反往日淡定,开始招募线下部署伙伴,并接连推出多款硬件产品,实现智能软件和硬件的捆绑销售,其实是为了增加新的利润驱动。
从整体看,企业级服务市场虽然已经成功引起腾讯、阿里等巨头的关注,不过不管是钉钉还是企业微信,都没到收割流量的时候,梯队玩家之间又存在多种关联,市场发展环境还相对宽容。此时资本市场的风向变化,加快了行业洗牌进程,也孵化了多种可能性,让大家对这一市场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谁能笑到最后?除了资本方的赌注,也许还得看看玩家手里剩多少筹码。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