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罗乐 尹雨妍/钛媒体·重庆晨报联合报道小组】“先练兵,保持五年不死,我们就有机会。” 奥芬多网络科技(下称奥芬多)的创始人李果对钛媒体重庆晨报联合报道小组说。连续两款LBS应用尝试失败之后,奥芬多不得不将精力投向APP外包和企业运营解决方案,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
过去三年,李果带领着团队,拉到了风投,成立了公司,做出了产品——但是,一路走来,他们还是磕磕绊绊:自主产品盈利困难;300万风投所剩不多,;只做外包,也非长久之计。按照李果的话来说,接手外包,是“迫不得已”,而奥芬多的目标还是“做平台”。
面对正在进行和即将到来的移动领域大洗牌,他们要如何生存下去?
LBS应用尝试,此路不通
在创业之前,李果就曾与重庆创意产业协会一起创办云社区,后来,云社区遭遇困难,李果便将目光瞄准了移动应用市场。
“最早我们是11个人,三室两厅。”和大多数创业故事一样,条件艰苦,李果和他的团队也在2010年,进入移动应用开发领域。
然而,在2010年,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市场的接受度并不高,“那时接业务非常难,所以我们的规划就是,开发产品,吸引投资。”开发了几款应用之后,李果在卓创国际获得了第一笔投资,300万。
有了钱,接下来就是产品——李果他们选择了LBS应用。
“当时,国外Forsquare的‘签到+商铺模式’非常火,我们就像将这种模式引进过来。”2011年1月,“云游记”上线,“最开始是娱乐性的签到服务,后来经过改进升级,加入了商铺和电子打折券,产品也正式改名‘酷旁’——cupond,打折券的英语谐音。”
前期推广,他们通过举办活动来吸引用户;而对于商家,则有一年的免费推广期。由于有地理位置导航的设置,商家对酷旁表示欢迎。“那时,UME、乡村基等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在李果看来,用户可能在两三年内接受这种新兴模式,相关数据积累、获取商家优惠,这些都可按部就班,就算在第一年为商家提供免费服务,其后的盈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先做重庆,再做全国。有了用户量,再采取广告收费,如果顺利,还可以涉及线下支付,最后走一条‘CRM+支付+商铺促销信息’的道路。”
然而,这样的考虑终归还是太乐观了。2011年底,一年的免费推广期结束,酷旁被迫暂停。在这段时间,同类的LBS软件,如街旁、盛大的切客都活得十分艰难。
“活跃用户3万左右,总下载量30多万。一年时间结束之后,我们不得不停掉这个项目。”那时候,免费推广时间已过,大众点评、腾讯美食等大佬也迅速入场,开始为商家提供免费服务——这时候,商家再不愿出钱购买推广服务了。
酷旁是一个很有野心的项目,它的平台覆盖面很广,还包括商场的室内地图。但是,用户量不足、盈利模式不够清晰,再加上巨头的进入,让酷旁惨淡收场。
酷旁已死,奥芬多还需继续。有了之前的经验,李果他们还是不愿放弃LBS,开始进行下一款LBS产品的开发。
“暂停酷旁之后,我们开始做细分市场。”在李果看来,细分市场的策略是躲避巨头的较好方式,“大佬看不上的领域,竞争者少。如果做得精,很容易在本地提高知名度、吸引用户。相比那些‘大而全’的平台式应用,用户粘性也会更大。”
2012年3月开始,在考察了电影院、酒店等应用之后,李果觉得,KTV还较为空白。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同年7月,“玩转KTV”正式上线。
“上线之前,我们就组织人员进行推广。到7月,就有六七十家KTV跟我们签约了,包括百家乐、好乐迪、欢乐迪。和之前一样,前期一年免费。”这一次,李果希望,能够通过广告和竞价排名、线下支付的方式,获得利润。
为了推广“玩转KTV”,奥芬多还时常举行线下的活动,比如利用节日进行折扣消费吸引人气等等。不到一个月,活跃用户就已经接近两万。
然而,等到10月,和出师未捷的酷旁一样,“玩转KTV”也暂停了。
“还是盈利模式不清晰。”商家很乐意得到免费推广,但却并不愿意付费,“我们尝试过‘团购模式’,但商家也提高了门槛。”说到这里,李果叹了口气,“我们公司还比较小,资金压力大,现金流无法保证,在线支付也没法做。”
两次失败,经验之谈
“对于酷旁,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做线下推广,却收效甚微。”
李果觉得,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推广,从线上入手,能直接触及有效用户。习惯了上网的用户对APP的接受度也会更高。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求生存,盈利模式一定要简单。”他告诉钛媒体重庆晨报联合报道小组。
靠广告、竞价排名这些是很难活下去的。“依靠广告挣钱的应用,活下去很难,推广的成本也太高。”据统计,一个活跃用户的推广成本就是20元左右,而广告商要选择平台,首先看的就是用户量——前期的推广成本太高,后期也难以确保,广告商会不会一直选择该平台。
用尽量简单的盈利模式,维持现金流,才能活下去。
“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选择项目十分关键。”
做大平台需要公司拥有很强的实力,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显然难以达到。“避开巨头,做细分市场,否则很容易死掉。”
无奈转型,生存第一
两款LBS应用的停滞,让李果更多地考虑生存和盈利的问题。
“两年之内,移动互联网就会进行洗牌,许多泡沫会被挤掉,而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公司都会遭遇淘汰。”李果说,“就算是陌陌那种用户量巨大的应用,最近也遇到了瓶颈。相比之下,电商由于现金流直接、盈利模式清晰,发展下去问题不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快,泡沫不少。想要不成为被挤掉的泡沫,必须有自己的“造血能力”。
李果选择的方法是:帮助企业制作app,以及运营的解决方案。
“如果要正面跟大企业进行竞争,活下来的希望很渺茫。要养活整个团队,‘运营解决方案+APP开发’,是个很直接的方法。”在李果看来,由于北京、上海一带的开发成本十分高昂,西部的产品开发还是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这样,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个积累。”
“另外,我们也在跟一些企业进行合作。比如北京一家旅游地产公司,与我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把技术部门设到了我们公司——利用成本优势,成为北京上海一些公司的开发基地。”李果向钛媒体重庆晨报联合报道小组表示。
通过这样的方式,奥芬多慢慢开始转型,也有了进账。“我们虽然做外包和代工,但不会进行‘价格战’。”应用工具只是工具,李果认为,他们的重点在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比如APP开发、微博微信托管、线上信息整合等等,“同时,我们的客户大多数是需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而我们有自营项目的经验,可以给客户以建议。”
“我的想法是,保持五年内不死亡,通过代工积攒经验、增强实力,同时总结洗牌的经验,然后,再来做自己的平台,最后实现IPO的目标。”300万风投已经所剩无多,基于现实的考虑,奥芬多首先选择存活,“我们在拥有自我造血能力之前,需要等待机会。”在李果看来,互联网在未来十年都会有很多机会,并不急于一时。
“我们还是想做自己的平台。”做平台IPO上市,一直是奥芬多团队的理想,而外包和企业解决方案是“迫不得已”。“不这么做,我们可能坚持不到明天。”
未来规划,平台、物联网
更长远的规划,李果选择平台,选择物联网。
在外包和企业运营结局方案的业务支持下,有了资金等方面的积累,奥芬多的下一步看准了物联网。“如果只做平台,不做硬件,这样门槛太低,同质化竞争就会很厉害。”而在硬件方面,奥芬多已经开始涉及,准备以项目合作的形式与硬件制造商达成协议。
“目前,根据现在的业务量,我们一年除了150~300万的成本之外,还有一定的盈余,我们会把纯利润的80%用以平台开发。”
“估计这个过程会走两年左右,第一年积累现金流,第二年开始策划。三到五年之后再考虑盈利。”而外包,则会成为奥芬多的长期战略——用外包的钱,支持硬件的购置、平台的运营。
然而,即使前面的发展都十分顺畅,后期还是会遇到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做物联网的不多,但两年后,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公司参与进来。”而为了争夺市场,价格战、免费试用等等又会卷土重来,“那时候,就是拼资金,拼谁更有造血能力了。”
“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来看,2001年互联网泡沫,许多公司都慢慢垮掉。到2007年,活下来的就只有两种公司:第一种,在互联网之前就IPO的公司,如搜狐;第二种,就是自身拥有造血能力,可以养活自己的公司。如果没有造血能力,就算前期能得到投资,如8848(中国最早的电商),曾得到3亿美元的投资,最后也没活下来。”
李果觉得,他们需要1~2年时间,将自己的造血能力打造完善,先活下来,再追寻他们的“平台梦”。
“暂停酷旁之后,我们开始做细分市场。”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奥芬多有多烂,重庆圈里都知道。跑这来给自己贴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