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车应用的激烈争议,已经到了我看不下去的境况了。
早在去年11月,我就发表过《从三款杭州创业项目看手机打车之机会与风险》,文章中把所有的机遇和风险都挑明了。
偏偏评论家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跪着放枪不心疼,颠倒黑白,纯靠臆想阐述自己心目中的市场。
我把十大热门争议做了整理和反驳,但愿这回能堵住门外汉们的嘴了。
1:打车市场很小?
一个基本的行业背景是:2011年,全国共有100万辆出租车,前31个城市共42万辆,前6个城市共20万辆车。杭州共1万辆车,司机2万3千名。
按照每辆车每天50单,平均每天500元的成交额来算,光杭州就有18亿的市场。就算扣掉那些三线城市,打车应用将来只进入一半的城市,也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打车应用会让本来难打车的人打到车,让空跑率降低,让预约加价模式成型,只会让市场增容。
否则阿里巴巴投快的打车、腾讯投嘀嘀打车,难道真是没事烧钱玩?
前几天的阿里九大高层集体沟通会上,还特别说这事呢,一脸兴奋。低估别人的智商可以,低估自己的智商就不好了。
2:打车市场很烧钱?
谁见过一个新生市场不烧钱的?谁又见过一个新生市场永远烧钱的?
总有好事者,过着创业者的劳碌命,天天操着马化腾的心。此君一算:以快的打车为例,要给司机发红包鼓励其使用应用,每月的固定支出高达26万/月,315万一年,如果扩展到20个城市,就是6千万/年,烧不起啊。
这是典型的书生思维了。为什么要天天烧钱?随着嘀嘀、快的、摇摇的竞争,市场的接受程度被迅速提高,本来要花3个月才能培养起司机的习惯,现在1个月就能实现了,未来还会更短。
烧钱这事,会迅速进入到一个波峰,然后开始递减,直到只剩下2——3家巨头。
3:一旦不发钱,司机就逃跑?
在短视者眼中,世界都是扭曲的。
早有司机靠着打车应用,月收入增加了2000元以上了,就算平摊一下,每个月只能增加1000元,这样的司机还在乎每个月那50元的补贴么。
冲着第一次装机赠送的托架、被强制安装然后不用的、补贴消失后迅速心理扭曲的,据我所知,这类极品司机实际占比仅有20%。
4:加价扰乱市场秩序?
又是凭空臆想的判断。
我看过某热门打车应用的后台数据,加价单子的比例不到20%。
毕竟,没那么多愚蠢的用户,也没那么多黑心的司机。
5:有了电话叫车,还要应用么?
电话叫车起来了么,当然没有,北京出租车预约率不到3%。
不是叫车没需求,是电话叫车太冗杂。一个完整的电招过程是:用户联系电招中心,中心确认信息,中心把用户号码发给司机,司机联系乘客。整个过程至少5分钟。实际上,电招中心的承诺是半小时内叫到车。这速度,黄花菜都凉了,活该无法雄起。
到了打车应用这,用户发单,后台自动分发到附近的司机,司机直接联系乘客,整个环节被大幅度的缩减,快的话,几秒钟就能搞定。
听说,自从打车应用崛起,杭州调度中心坐席已经了1/3。这是赤裸裸的先进生产力干掉落后生成方式。
6:司机掌握不了长期客户资源?
自从社交的概念起来后,哪个行业都想交一下。
但是,多少用户无聊到要和陌生司机交流交谈交心啊,还不都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玩的一锤子买卖。
偶有用户发隔天单时,会想到找个熟悉的司机,这是一小部分人中的一小撮人,大可忽略不计。
一心想要长期客户资源的是什么司机:只跑机场线,一天只做五单,每单一百元,中途想休息就休息。这种司机一泛滥,出租车都趴在机场门口了,打车更难。
7:政府和出租车公司进入市场怎么办?
事实已经证明,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拦不了瓷器活。
早在去年,杭州市交通局就折腾过一个叫做“手机扬招”的玩意,说起来,叫车信息可以直接进入每台出租车都有的GPS+报警+叫车盒子上,直接铺开市场。实际上这应用早就半死不活了,不说外包产品敷衍了事,不再更新,光说文字+语音的提醒,哪有图文并茂且实时数据显示的打车应用方便。
上海出租车龙头公司强生,已经推出了“强生打车”。我把玩过后发现,一发订单,附近显示的强生车辆真是少的可怜啊。想联合其他出租车公司?天方夜谭,内斗都来不及。
有点互联网概念的人就该知道,平台级产品怎么可能由直接利益方开发出来呢。
此前接触过的政府人员和我说过,出租车市场需要改革,改革就是市场化,不会搞国进民退的把戏。
8:高峰期永远打不到车?
这个吊诡的逻辑就好比在说:对方不在线,QQ永远联系不到人;对方没网银,淘宝上永远不买东西;对方不看书,多看阅读上永远不付费。
新应用,只能优化需求结构,不可能创造需求。
高峰期,出租车接单都来不及,想超车都不行,怎么可能还去响应用户的需求。供不应求的市场,总好过一个完全不透明的市场。
目光放长远一些来看,当打车应用被铺开,市场习惯被培育成熟,司机将分布得更为智能和零散,全部集中在市区的情况会消失。政府也会因为出租车生意旺盛,发放更多牌照——当然,这个是后话了,不可能让民间公司把政府的活包圆了。
9:只烧钱,不赚钱?
上海每次电话叫车,乘客要多出四块钱服务费,日均电调5.76万次。
这笔钱,为什么打车应用不能收?只要打车应用的确为司机带去单子,节约空跑时间,司机从收入中分点小头给打车应用,很是合理。
按照互联网思维,我还可以画更大的饼:内置客户端后,出租车可以自动上传实时路况,数据值钱;获得用户精准地理信息,O2O业务精准投放;占据大量用户屏幕后,直接播放广告……
10:微信做了怎么办?
又是微信,微信你妹。
搞得跟有了微信后,百度挂了、阿里挂了、新浪挂了、网易挂了、分众挂了、运营商挂了,全中国只有微信一款产品似的。
微信明显做的是水电煤,做通讯做社交做开放平台。要是微信把打车应用做了,就凭这小家子气,国际化肯定是痴人说梦了。
就算第三方公司进入微信开放平台,微信的设计架构决定了,必须针对出租车位置实时显示、个人需求信息精准发放、信息的弹出、应用的入口位置全做一番调整,有这闲工夫,微信还不如去赚汽车、房地产、奢侈品的钱呢。
微信会变成打车应用的轻量级入口,但不会是全部。独立应用的复杂设计,是微信不可承受之痛。
黑打车应用的门外汉们,麻烦高抬贵嘴,回家洗洗写奇幻小说去吧。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昨天,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北京市交通部门正在研究建立统一的手机叫车平台,对于目前部分软件的“加价叫车”业务将进行清理。
好分析! 不过每天每辆50单,每单10元有些过高了。100万辆,每天10单,每单5元,每天5000万,每年180个亿,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