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对云服务、CDN市场此起彼伏的大战很熟悉了,但最近又有一个新的热词蹿红了,那就是边缘计算。有人认为边缘计算会成为继云计算、CDN服务之后的又一个千亿元价值的新赛道。面对边缘计算的巨大市场机遇,不只是网宿科技等CDN服务商要大举布局,AWS、阿里云等云服务商也跃跃欲试,IBM、微软、DELL、华为等传统IT厂商同样觊觎这一未来的大蛋糕。
尤其是随着物联网、5G技术等先决条件的成熟,人物、物物互联需求增加,数据和流量大规模爆发后,边缘计算会成为诸多企业业务、应用的必选项。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各家纷纷拉开争食边缘计算的架势后,究竟哪一类厂商离边缘计算的主战场更近?又有哪些厂商充其量仅仅是打酱油的角色?
回答这一问题,这就得先解释一下实现边缘计算的路径。
其实无外乎有两条道路,一是微服务的升级模式,简单理解就是允许用户在边缘平台运行应用程序,且提供开放的编程环境,与近年来来软件定义的路径相似;
二是边缘向云的渗透,利用边缘能力渗透进云领域的核心产品及服务,如数据库、计算、存储、安全的边缘化。在搞清楚边缘计算的进化路径图后,就可以基本判断几大军团各自的优劣势了。
云服务商打的是保卫战
先来看打了好几年价格战的云服务商,云计算架构是典型的中心化的模式,往往在几个大的地区建立庞大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而边缘计算的分布式网络架构,凭借着距用户更近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云计算中心的“分流”,抢的是云服务商原有的生意。
随着网络交互的分散化,云服务商也不得不布局边缘计算,才能守住原本该有的市场空间。这样一来,云服务商进入边缘计算称不上是开辟新大陆,而更像在打一场“保卫战”。
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大约有35亿的终端和150亿的传感器接入物联网,节点规模远远大于互联网。而且IDC发布的《中国制造业物联网市场预测2016-2020年》报告指出,2018年将会有4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分析、处理与存储。每个物联网节点都会产生大量的实时数据,这意味着云服务商要在边缘端布局40%左右的计算能力,投入规模和时间周期都是巨大的挑战。
当然,云服务商肯定不甘心被人来动自己的奶酪,所以微软公有云推出了Azure IoT Edge平台,将机器学习、高级分析和人工智能服务放在了接近数据源的前端物联网设备上;亚马逊为扩展AWS物联网功能,推出软件平台GreenGrass,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供开发边缘应用和分析的环境。由于AWS、微软公有云在国内更多地是销售的角色,面向国内的本地化开发框架和环境的支持不足,所以在争夺边缘计算商机上,劣势较为明显。
相比,阿里云、腾讯云等动作要快很多,均积极部署边缘计算领域。阿里云已经开始大肆宣扬边缘计算,在最近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战略投入边缘计算,还推出了Link Edge平台,让开发者可以将边缘计算能力部署到各种智能设备计算节点上,甚至还把语音识别、AI能力下沉到边缘端。腾讯云与阿里的战略不太一样,采取了“CDN+云”的路线,让CDN具备智能计算的能力,但尚没有推出基于边缘的开放框架,仅仅是在腾讯具有优势的视频直播、游戏、智能鉴黄等大场景上的探索。
对云服务商来说,对边缘计算是既爱又恨的态度,当然,他们也并非没有优势,毕竟云计算服务商具备AI、安全等功能,能够实现迁移,这对阿里云、腾讯云等有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云服务商来说,是一个不算坏的消息。相比之下,金山云、Ucloud等独立云服务商的短板就会显现出来,在边缘计算时代的优势会进一步被削弱。
CDN服务商是近水楼台,距离边缘计算更近
边缘计算天生就是分布式的架构,在末端节点上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边缘计算的支持,很多应用可能都跑不起来。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对实时信息交互,对数据传输、交互的延迟指标要求非常苛刻,一旦响应慢的话,严重了就是交通事故,轻则无人驾驶体验大打折扣。
这种分布式的架构恰恰与CDN的技术架构一脉相承。CDN自诞生起就是天然的分布式架构,满足不同阶段的数据承载需求,在流量大爆发的时代,CDN平台解决的就是边缘数据和应用分发的难题,直接升级为边缘计算平台算是最顺理成章的过渡。
所以说,对CDN服务商来说是近水楼台,只需要在原有CDN的基础上,通过软硬件的升级,增加计算、存储和安全的功能就可以了,这些节点资源可以充分的复用,某种程度上,这种分布式的边缘计算就是把传统云计算的生意给抢了。
当然还有一点,边缘计算离应用场景更近,所以更需要专业的本地化服务团队的部署、运维和后续服务能力,远比过去企业上云的环境要复杂很多,需要节点数、带宽总量、稳定性、质量、大冗余、抗攻击等多方能力的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第三方CDN服务商的服务能力比云服务商更占优势。
而且进入物联网时代后,更多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完成计算、交付,无论是现在的互联网,还是未来的物联网,这类应用都离不开边缘计算,市场上关于本地化服务、定制化开发的需求将会凸显,从CDN服务商的服务经验来看,定制化开发能力是其在专业CDN服务中的核心优势之一,未来,这一能力将帮助他们在边缘计算领域抢占先机。
正是因为以上这几点,从目前的情况看,面对边缘计算市场的兴起,专业CDN服务商要兴奋得多。比如Limelight在其CDN网络上推出了增强版的EdgePrism OS软件,允许用户在边缘端进行本地内容输入和交付;另一家CDN服务商CloudFlare在2017年就推出了CloudFlare Workers,以微服务的形式开放边缘计算服务,支持用户在边缘端编程。国内网宿科技也正式宣布,已经升级原有CDN网络为边缘计算网络,并将逐步搭建边缘计算平台,开放边缘计算的资源及服务,提供边缘平台的IaaS及PaaS服务,让更多开发者可以开发应用。
可见,CDN服务商已经把边缘计算看做是自己扩展地盘的机会了,一旦成功的话,将会大肆抢占云厂商的市场,在占据40%的边缘数据处理上抢到新的商业机会。
从合作中突围——设备商入场边缘计算的关键
最后一类就是华为、IBM、浪潮等服务器、存储硬件厂商。实际上,这些传统IT厂商在云服务时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尽管诸如华为、浪潮等设备商都开始大举布局公有云市场,但还是难免有点雷声大雨点小。那么,边缘计算时代的到来,他们能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吗?
事实上,边缘计算为设备商们提供了一个大量销售全新软硬件及解决方案的机会,特别是在重视数据隔离和安全的私有云市场里,能给他们带来业务的新增长点,暂时还不会被云服务商抢食市场。但随着大量应用和业务往公有云迁移,这个市场已经越来越被挤占了。
目前来看,传统IT厂商仍然处于后端供应,并没有摆脱“卖管道”的角色。设备商想要在边缘计算产业链中争取主动权,获得更大的产业红利,就需要从合作中突围。
但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寻找具备边缘计算资源和能力的服务商,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出击抢到边缘计算的市场;另一方面更要避免具备明显商业倾向的合作方,以免为他人的商业帝国制作嫁衣,再次沦为产业垫脚石。从产业合作的可行路径来看,专业的第三方CDN服务商在未来将具备广阔的产业合作空间。
这意味着,不论从先天优势,还是战略布局的角度,CDN服务商在这场千亿边缘计算赛场上获得胜算的可能性更大。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其中还有一点是,在数据驱动经济的时代,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的应用和成熟呈现的是正相关的关系,而数据是边缘计算的“原材料”,因此,边缘计算的企业或应用方会更重视数据安全,专业CDN服务商因其第三方中立的立场,更容易受到青睐。
相比AWS、阿里云、腾讯云等背靠大集团,会让一些客户有所忌惮,担心数据安全遭到威胁。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亚马逊收购了全食超市后,商业零售的企业基本上就不会选择AWS了。
总体来说,边缘计算的大戏才刚刚开始,各方势力仅仅是完成了初步的布局,还缺乏行业应用和重点场景的实践,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力量更需要形成合力,推动边缘计算的落地,一味地谈竞争还为时尚早。(本文首发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