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关键词能否催生移动时代的精准个性化服务

社交网络不单单是用来泡、用来吐槽的,那有种误入歧途,而且疏远了和朋友的现实关系。用户该是从社交网络得到回报的时候了,而这种回报取决于移动应用开发者从你的社交中分析出了什么。

网易2个亿投向网易云音乐,丁磊欲借社交撬动这个迟来的产品。手段是让用户导入手机通讯录和固有SNS关系。这种通讯和社交关系被上传,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先扯个闲篇,近一周有两个朋友说有骗子获得了他的通讯关系,借他的名义群发短信行骗,这通讯关系是被App开发商还是运营商出卖的?非手机号注册的,开发者获得用户的手机通讯录有何用?

 

应用内社交

体验了一下网易云音乐发现,虽然是基于固有的社交关系,但这是一种应用内社交,相当于衍生成一种移动垂直社交。不知去年淘宝的SNS战略效果如何?其实用户需要的生活服务,可以通过一个社交网络获得,这一点微博本可以做一个社交生活服务平台,但在PC端的探索效果一般,而且没有成功迁移到移动端,反而让微信走在了前面,并且微信有这个雄心,这也符合腾讯的"与天下为敌"文化。或许以后会出现微信以一当十甚至以一敌百对阵多家互联网公司的移动应用,包括刚刚宣布用户破亿的搜狐新闻客户端,因为他已经把微信列入了对手。

 

信息过剩与“关键词”过滤

目前这个时代,从数码产品到App,再到资讯,都是过剩的,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患有了严重的信息恐惧症,以至于不知道自己真正想看什么。就像手机上布满了App但80%是僵尸应用一样,即使是自己在资讯类App订阅的新闻源,到头来不一定全看,因为他喜欢某个媒体,不代表他喜欢里面所有话题。

目前各新闻客户端和新闻聚合类应用基本都支持社交帐号登陆,这起初给用户的是帐号安全和隐私被挖掘的恐惧,但我蛮支持这种第三方登陆,一方面认为简单,一帐号多平台使用;另一方面,我希望我的"隐私"被挖掘,希望应用开发者用算法分析我的社交行为习惯,从而提供给我更多个性化的推送服务,至于隐私被暴露多少,不取决于开发者的挖掘能力,而取决于用户自己在网络上晒的程度和希望社交网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毕竟,社交网络不单单是用来泡、用来吐槽的,那有种误入歧途,而且疏远了和朋友的现实关系。用户该是从社交网络得到回报的时候了,而这种回报取决于移动应用开发者从你的社交中分析出了什么。

社交网站基本都有"关键词"这个Web应用,曾盛极一时,但这个应用只是被发掘,而没有被发扬光大。我觉得这里才是社交网络真正的大数据所在。因为用户的一些行为习惯(吃、喝、住、行、用)和一些喜好(听、看、购 等)基本都晒在了这里。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分析出他们的需求,然后把他们极其可能需要的信息、音乐、商品服务推送给他们。而且,这个应用应该能在网络上被利用并商业化,但是貌似极少,而是转到了线下商业化,在线生成T恤,转到线下制作出售。只有几个资讯聚合类应用在尝试这方面的探索。

比如我近期的微博关键词如下:

 

图片中“媒体”比较大,可以大致分析出我可能对新媒体、自媒体比较感兴趣,那相应话题可以推送给我;“北京”比较大,那说明我可能比较关注北京本地新闻,那可以本地化推送;“网络营销”比较大,那说明我比较关注网络营销话题,那相应内容也可以推送;“周传雄”比较大,可能我比较喜欢他的音乐,那当我登陆音乐类App的时候,可以推送给我他的音乐主页,那我会很高兴,而且可以分析他的音乐风格,再相应推送给我相似风格的歌曲,那很爽。

 

路在何方?

其实我更希望新浪能把基于社交关系的这些生活服务做好,因为有积累的社交数据优势,这样或许可以对抗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力挽在移动端的狂澜。当然,寄托在新浪身上貌似遥遥无期,新浪微博倒可以考虑和相应垂直领域的开发者合作,向其提供社交数据服务,但最好不要做成应用内社交。

Linkedln收购Pulse、谷歌收购Wavii…国外已经出现了巨头收购新闻阅读类产品的狂潮,新闻阅读类产品难以探索到盈利模式,被收购或许是难逃的厄运,也是重生的机会,因为巨头有强大的数据和资本。相信,国内的收购案例也快到来了。

本文系作者 高宗帮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写得不错赞一个哈~

    回复 2013.04.26 · via pc
  • 关键词无法解决信息的精准推送和多层次分类两个问题,迟早要被更加高效的推送和分类方式取代。

    回复 2013.04.25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