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为了解如何开一家诊所,威海某公立医院肛肠科医生李新刚飞到杭州参加“2018诊所发展大会”,近300人的大会,有四分之一的参会者都是像李新刚这样的公立医院医生。
大会主办方丁香园向钛媒体透露,发展大会的四个分论坛中,“诊所”是最早报满的论坛,报名参会的人中42%是诊所管理者(已开诊所),24%正在筹备诊所,9%是医药投资等相关行业。
6月初,同样是在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与动脉网等共同主办了“2018基层医疗创新实践峰会”,大会共设置了六个论坛,其中新型诊所发展论坛全天满场。
而“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感受更直接,“从去年七八月份到现在,关于诊所的会议陆陆续续参加了十几场,都觉得人声鼎沸。”于莺在上述两场大会上都做了主题分享。
于莺的故事很多人应该不陌生。2013年从北京协和医院离职后,于莺因为诊所审批手续难办理等原因,放弃了原本主导社区诊所的想法,在一年之后加盟美中宜和,任美中宜和第一家综合门诊中心CEO。
而最新的故事是,2017年9月份,于莺正式离职创办北京水岸祐邻诊所。
但在分享管理诊所的经验时,于莺却反问,“诊所(这门生意)真的像我们吹的那么好吗?”
“走,开诊所去”
在中国,几年前就被媒体诟病的“一床难求”和“一号难求”在最近几年并未大范围改善,而这两难,本质原因都是“好医生短缺”。公立医院积蓄了大量优质人才,却因体制等原因无法释放到市场中。
2015 年的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曾将公立医院比喻为“大坝”,“内水满为患,坝外一片干枯,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
但从 2017 年开始,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对连锁诊所经营放宽,鼓励全科医生自己出来做诊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范围内诊所新增数量为11624家,公立医院较去年减少了373家。对比来看,诊所的增长率正逐年递增,而公立医院的数量已经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
这组数据的对比,被不少人认为大坝已出现缝隙,开始流动的医生,盘活了医疗服务市场。
如果按照经营对象划分,诊所的参与者主要有五大类:政府体系内的社区诊所、个体诊所、连锁经营的专科诊所、互联网医疗企业布局的诊所、具有个人IP的医生品牌诊所。
而在国内,目前诊所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今年5月18日,泰康人寿出资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收购拜博口腔 51.56% 股权,拜博口腔近两年净利润持续亏损;其在 2017 年营业收入 14.34 亿元,净利润亏损 7.93 亿元。
和拜博口腔类似,大量连锁品牌在扩张时都面临同一个难题:由于极速开连锁店而导致常年亏损。
处于困境之中的还有个体经营的小诊所。这一类最靠近社区的诊所,常以私人执业、个体诊所的形式存在,通过服务以及相对合理的价格吸引患者。
于莺把这种小诊所的特点归纳为“三素一汤”,激素、维生素、抗生素;“一汤”即中药成品汤。她在杭州的一次演讲中直言:
“遍地的诊所想盈利,可能都是往这个方向走。小、散、乱、差反而能挣到钱,医疗行为跟教育一样,完全被封闭。在这个夹缝中求生存,(经营者)只能先让自己活下来。正因为如此,才会催生这么多的医疗乱象。”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把这类路边诊所形容为“沙皇”诊所——左边是黄焖鸡米饭,右边是沙县小吃。“跟‘沙皇’对应的是‘全家’诊所,虽然我自己是沙县小吃的用户,但吃饭归吃饭,看病不是简单的,看病还得选‘全家’的好一些。”
李天天提到的‘全家’诊所是指近两年出现、以患者为中心、环境较好的诊所,区分于早些年诞生的个体诊所和连锁诊所。新型诊所两大参与者: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具有个人IP的医生创业者。
“我们希望‘全家诊所’能在中国遍地开花,然而这件事情并不容易:要招得到医生、挤得过公立医疗机构、说得通政府、留得住患者,还要斗得过莆田系。”李天天坦言,即便解决了以上问题,还面临更大的问题:没有患者。“患者认为你的诊所能力是不够的、医生是不合格的,还担心乱开药,担心你的费用高。”
丁香诊所,是典型的‘全家’诊所,目前已经开了四家,承担起了丁香园线上、线下业务的服务聚合点;微医全科诊所一年时间开了三家,是微医HMO体系的重要一环;由腾讯、医联等联合组建的企鹅医生,其医疗版图建设分为:诊所自建、诊所联盟、诊所共享;来自深圳的“妈咪知道”也从线上服务拓展至线下诊所,已经开了六家自营门诊部……
在于莺看来,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布局诊所的原因是,“重资产做不了,互联网不挣钱,所以这两年有人开始做诊所,觉得诊所小而美,投入不多,也能够挣到钱。”
相比于医院上亿元的投资规模与较长的投资周期,诊所投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成为医生们出走“体制”后的首选:
- 联合创办了育儿APP“育学园”的崔玉涛选择下海办诊所,2016年10月,崔玉涛育学园儿科诊所开业;
- 微博粉丝高达 69 万的欧茜医生于 2015 年底从体制内出来,2017 年创立了中高端儿科诊所“知贝儿科”;
- 原上海第一妇幼保健院院长段涛于 2017 年出走体制,同年8月,移动医疗公司安心医生宣布与段涛院长合作,打造中高端社区连锁诊所......
但就在几个月前,段涛曾在公开演讲中表达过担忧,
“两年之内诊所将现倒闭潮。”
找投资?诊所未必是门好生意
段涛院长在“2018诊所发展大会”上帮大家算过一笔账:在上海开一家500百平米左右的诊所,大概要300万——500万,收费平均为 1200—1500 元。
而关于投资回报,段涛请教过不同的人。“好一点的可以到30%,不那么好的话,大概10%~15%左右。”段涛表示,后者(10%~15% )是一个正常的、运转比较良好的诊所的回报率。“如果投资1000万,投资回报率大概10%—15%的话,一年的收益是100万,还不如买房子涨的快。”
如何向潜在的资本证明商业价值?这是诊所在面对市场检验时最先要回答的问题。
虽然对于微医、丁香园这类互联网医疗平台而言,诊所是其医疗业务布局的一环,盈利并非首要目的,但对于更多的医生创业者,诊所如何实现盈利却是关键。
传统诊所常靠药品盈利,但目前新型诊所主要收入来源为诊金收费。据动脉网统计, 新型诊所的诊费设置空间,诊费一千元以上占到30%,诊费在500元以内的仅为10%。上千元的诊费与三级公立医院304.2元的次均门诊费用相比仍是比较贵的金额。
“大家愿意花钱到诊所来,购买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跟公立医院怎么样去形成互补?怎么去做一些他们暂时做不了、我们又很擅长的事?怎么去打造一款好的产品,为患者接受,同时也能够有所收益的产品?”这是欧茜医生天天都在想的问题。
虽然关于这些问题,欧茜医生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她觉得,“患者想要更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医疗机构来帮助他,所以他购买的是诊所的环境、诊所的服务,甚至更核心的是关于医生——医生的学识、专业能力以及对患者的尊重。”
欧茜医生认为,如果业界可以提供一个更高标准的产品,消费者“一定愿意多付费”。
有胆识的医生们纷纷走出体制,看起来开诊所是一个非常好的浪潮,但于莺指出了一个问题,“目前来看投资并不热”。
“如果没有品牌,只是一个普通医生,技术再好,投资人会问,你拿什么来获得双倍的利润,让投资获得一个高回报?”于莺认为,医生开诊所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我兜里有多少钱”,乃至“我背后有谁支持”。
“那些基金五年、六年的基金不要碰,碰完之后你会发现五六年后,(开诊所)根本不挣钱,到最后一定逼着你去做一些短期获利的行为。”
也正是因为诊所盈利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较长,医疗战略咨询公司 Latitude Health 创始人赵衡认为诊所的投资并非看起来那么美好,“诊所或者门诊部,整体来说投资风险是相对比较大的,回报时间很长,不适合快进快出,而且前期亏损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医疗的区域性非常强,意味着要做快速连锁的话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联盟和标准化或成趋势
5月19日,丁香园宣布成立“诊所发展联盟”。
李天天告诉钛媒体,“我们做了那么多的线上服务,但是我们想看一下这些线上服务究竟能不能帮到线下诊所。如果能够帮到丁香园自己,我认为它也应该能帮第三方诊所。如果能帮第三方诊所,就意味着丁香诊所不会是自己单打独斗式的生存。”
在此之前,平安万家曾在 2017 年 5 月份推出“诊所联盟行动”,从基层医疗机构中选出近千家民营医疗机构作为核心合作伙伴,为他们在系统、品牌、医疗保障、金融支持、转诊、健康咨询、培训与人才、集采平台、资本支持等领域赋能。
快速连锁风险大、单店诊所成本高,联盟看起来是一个折中的方式,用“生态”的策略替代连锁,进而用标准化体系连接联盟成员,除了能够保障医疗安全、提升服务品质、改善就医体验外,还能尽可能避免医疗服务过于依赖“人”。
丁香园诊所联盟将产品形态分成管理、标准、系统培训内容等几个领域,李天天坦言,“我们希望想出来开诊所的医生,只要拎包出来,不需要做太多的体力劳动型工作,这样才真正能够让医生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提高。”
第一家丁香诊所是在 2016 年 1 月开业的,截止目前开了四家,这个节奏并不算快。
丁香园行政总监徐可楠透露,“最早的时候走得挺漫长,那时候大家觉得我们投了那么多钱,未来到底在哪儿?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就发现你要坚持这件事情,如果想要赚快钱、大钱,还是不要来开这样的新型诊所。”
建立诊所联盟,李天天有两个考虑,“第一,丁香园自己开诊所,开不过来;第二,其他医生想开诊所,总是会到丁香诊所学习。所以我们考虑之后,还是要通过联盟的方式赋能第三方诊所,目的是解放医生。”
2017年第四季度,丁香诊所的门诊量突然上去了。
据徐可楠透露,丁香园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快要来了,所以提前备了很多的药。“比如,很多公立医院都买不到药品的时候,丁香诊所还有,所以门诊量攀升的非常高,到了5月,门诊量依然维持到去年年底的情况。”
“客户一旦信任你了,关系一旦长期建立以后,你想要再回到过去还是挺难的,所以开诊所的各位要坚持下去。”
李天天告诉钛媒体,丁香诊所的营收增长主要来自客流增长,第二是来自产品线的丰富。
但客流增长并非来自于线上流量。诊所创办的初期,徐可楠和其团队有过错觉,认为线上的优势天然会带来很多流量,但数据显示,“从线上往线下导的只有百分比个位数”。徐可楠说,“真正不断获客的是线下的口碑。”
于莺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口碑背后其实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口碑如何建立就成了“社区医疗最难建立也是最薄弱的环节”。
因此,诊所运行后的标准化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诊所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而不过分依赖于“人”。目前不少诊所做JCI认证(国际医疗服务机构认证),希望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提升医疗质量。
2017年初,妈咪知道孵化了第一家线下自营诊所“妈咪知道儿科”,CEO梁亮透露,在开第一家门店的时候,他花了10个月时间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和流程,然后再用15个月的时间不断迭代。“在这个过程中很痛苦,运营、市场、产品、研发、医务人员天天吵架,很多人问怎么做出来?但如果想做1到N的话必须得去做这个事情,这种基础性、打地基的工作还是得把它做好。”
妈咪知道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医疗服务标准和诊所管理标准是核心,而针对这两个标准再建立质量追踪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客户满意度进行管理。
“标准化体系做完之后,我其实有一个标准去追踪,有打分,有衡量。”梁亮透露,为了将标准落地,他设立了个三角来保障跨地区标准化体系运作:“追踪小组”进行质控、“医学委员会”拟定标准、“医学管培中心”统筹门店开业前培训与医护人员再教育。
得益于医疗标准体系的建设,目前“妈咪知道儿科”已经有六家自营门诊部,两家托管的门诊部,梁亮透露,“今年十家以上应该不是太大问题。”
标准化是诊所从1到N的基础,而“诊所联盟”为更多创业者提供了从0到1的可能。6月中旬,李新刚告诉钛媒体,他现在已经做好了开诊所的准备。
对于联盟的规划,李天天告诉钛媒体,“我们先铺量,这里面有‘沙皇’和‘全家’,第一阶段以联盟的形式,影响更多的诊所,让大家认识到不靠卖药和挂水也能赚钱,也能活得挺好,也能进医保,也能赢得周围五公里老百姓的信任。但是到了第二阶段我会跟‘全家’有深度合作,但是前面要保证量,也不排除有‘沙皇’诊所,经过帮助变成‘全家’诊所。”(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付梦雯)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付老师文章 可读性非常强
谁能告诉我区别何在
肯定又是资本吹风
好吧,大家都想着怎样获取巨额利润,就去炒房啊。医生跟教师一样是个良心活,肯定要挣钱啊,不挣钱怎么养活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与素质,不断完善自己团队。往后不想挣钱都难。只想获取暴利的离医疗行业远些
个人坚定看好健身产业
大型医院数量下降的当然需要更多社区诊所来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但就其本质来说,主要原因还是百姓从治疗向预防的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