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和拼多多,今年风头最劲的两家“腾讯系”独角兽,前后脚宣布即将上市。
这本来是件好事。
但对着美团和拼多多的招股书翻来覆去看了许久,总觉得不对味:按理,有着腾讯输血,这两家企业唯一不用急的,就是上市了。
上市的最大意义是募集资金,但拼多多和美团并不缺钱。拼多多 4 月份刚拿到一笔腾讯领投的近 30 亿美元融资,当前手握 86 亿人民币现金;而美团的现金储备更是超过 300 多亿,这还没算上几个月前全资收购摩拜消耗掉的钱。
相反,对这两家企业来说,在实现盈利前就急着上市,如何打消投资者的疑虑却是巨大挑战。拼多多成立才三年,亏损还在扩大;至于美团,外卖缠斗仍未结束,而打车大战又刚刚开始。
选择在这个阶段上市,估值水平显然会大打折扣。
除了招股书里不尽如人意的财务数字,拼多多平台上丛生的假货至今仍未见有效管理。
尽管拼多多 CEO 黄峥有些“客套”地解释着“在公众的监督下,拼多多可以成长得更好更强”,可当拼多多顺应“公众监督”,试图去严格执行赔偿制度去解决假货问题时,商家便在拼多多总部楼下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要求返还冻结店铺资金的声讨。
如今这进退维谷、甚至让黄峥有些委屈的局面,凸显了拼多多距离一家成熟电商还有多远。
而对志在把“美团打造成一家超过 1000 亿美元市值的公司”的王兴来说,如今的上市也略显苦涩:美团当前最乐观的估值也没超过 600 亿美元,在一些保守的分析师看来,其要想守住上一轮融资时 280 亿美元的估值都有困难。
美团四处出击,形成了覆盖团购、外卖、出行的庞大体系。可各项业务盈利遥遥无期,相互的协同关系尚停留在概念中,这反而使美团的故事变得复杂而模糊。
此外,这样急匆匆的上市节奏也并不符合腾讯系企业过往的“淡定”风格。
去年 11 月在港交所挂牌的阅文,在腾讯在羽翼下成长了足足 5 年,结束了所有的“战争”,年净利超过 5 亿之后才以“王者姿态”进入资本市场。
“亲儿子”和“干儿子”毕竟“内外有别”。作为全资子公司,阅文身处腾讯业务的核心圈层,源源不断地为腾讯的娱乐帝国提供着 IP“饲料”,腾讯也将整个娱乐产业的资源倾注于其身上。
拼多多和美团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幸运了。
像电商、O2O 这些领域,腾讯自己曾反复试水最终承认“缺乏基因”、做不好,其投资的考量,就从始至终都只是聚焦在“流量”二字上。
腾讯挥舞“流量大棒”招揽拼多多、美团选边站队,但腾讯的业务,无论是主营的社交、游戏还是稍外围的影视、娱乐,都难以和拼多多、美团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双方业务背道而驰,像拼多多惯用的社交传播手段,在微信看来就是“诱导分享”,即便有“投资关系”在身,也得“得而封之”。
因此,帮助拼多多、美团在自身体系里做大做强、创新商业模式从来不是腾讯的计划,它们只要在腾讯的体系里,腾讯就达到了目的:扩大自身流量的使用场景。
可拼多多、美团得到了什么呢?一个腾讯“流量游戏”的准入资格而已。
入局之后要用这些流量,还得另外给腾讯付费。拼多多招股书披露,单单今年一季度,其支付给腾讯的支付处理、广告及云端服务总费用就达到了 2 亿多,如果没有这笔支出,拼多多几乎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而美团的境遇则更加尴尬,当年为了填补支付环节空白,在没有牌照的情况都敢上线、推广美团支付。可到了入驻微信服务窗口时,美团支付不出意外被“阉割”:微信里点美团外卖只能用微信支付。微信给美团导的流,说白了还是被用来推广微信支付。
有时你都很难分辨,到底是腾讯把核心资源给到了被投企业,还是这些公司成了腾讯的长期绑定客户。
可也只有这样心甘情愿做“绑定客户”,腾讯手里的“微信互联网”才可能为它们打开一丝门缝。君不见,抖音这类的“局外人”压根没法在微信里出现。
不过,当拼多多和美团在腾讯的流量中陷得越久,自身的优势反而会被“吞噬”,尤其在微信试图构建起小程序“生态”的背景下。
在小程序里就能实现 App 的大部分功能,那导向拼多多、美团的流量势必锐减,久而久之,它们会变成微信千千万万个小程序里的一个,甚至是越来越无足轻重的那一个。黄峥在此前接受《财经》专访时就意识到:“我死了腾讯不会死,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
这显然不是拼多多和美团想要的。
最根本的还在于,随着拼多多和美团的发展,“流量”对这两家企业的意义很快就会越来越小。
这在拼多多身上尤为显著,招股书显示,拼多多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三年来水涨船高,到今年一季度已占到同期总收入的 92.3%,表明拼多多的获客难度急剧增加,这正是腾讯流量红利耗尽的标志。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段红利期仅仅维持了一年多。
黄峥和王兴应该能意识到,仓储、物流、运营、支付、大数据才是电商和 O2O 业务的根本,可这显然不是腾讯擅长的。甚至于沉迷在腾讯的流量里,反而会耽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今年六月,拼多多甚至被曝出商户维权、抗议罚款等事件,显示拼多多对商户的运营管理能力之羸弱。拼多多投资人张震在采访中也承认,拼多多还没有太多时间去解决电商的基本问题。
空有流量、难给业务资源和指导,导致腾讯的每一次投资或者战略合作都有些虎头蛇尾,开始看起来很美好,可最终回过神来,还是要另谋出路,补足欠账。
2014 年就和腾讯达成战略合作、第一个入驻微信服务窗的京东,早在两年前就有过这种瓶颈体验了。
根据《财新》的报道,2016 年 5 月京东 CFO 黄宣德在解释其增速为何下滑时,就指出:“整个垂直品类中,腾讯带来的流量转化在该季度都出现了显著下滑,从而对增长速度带来不利影响。”
而流量红利耗尽之后,京东 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速已经连续四个季度都低于天猫。如何摆脱对腾讯流量的依赖,找到新增长点,是京东当前最牵肠挂肚的。今年六月中旬,京东突然引入 Google 的投资,显然也是其“去腾讯化”的步骤之一。
前车之鉴,可为后事之师。已上市的京东尚且如此,拼多多和美团的“去腾讯化”恐怕更为迫切。这样的背景下,拼多多和美团挣扎向上的关键就在于:引入腾讯之外的资金和资源,回过头去建设业务的“基础设施”。
这又谈何容易?
从“流量”的舒适区跨出去已经够难;可当一批批迷信“流量”的公司将“互联网的下半场”拱手让给微信、腾讯之后,任何试图离开腾讯“流量游戏”,专注于发展自身业务的“叛逆之举”,几乎都遇到了腾讯的狙击。选择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可能是它们的华山一条路。
可这个逼着拼多多、美团急匆匆上市的互联网,怎么会是正常的“互联网生态”?(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随着流量红利期结束,进行营销模式创新,以实现低成本、大批量、稳定获客才是电商最重要的能力。- 拙作《拼多多野蛮生长之路的未来》。 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疯投日记(fengtour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