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首映票房破三亿,《我不是药神》引爆电影市场靠这三板斧

《我不是药神》不仅是对医疗行业现实问题的反应,同时也给中国电影市场的导演们打了一针杜冷丁:票房不由流量定,观众的审美和品位已然能够撑起优质影片的票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点映票房破亿,首映票房破三亿。《我不是药神》在众多暑期档电影中异军突起。

有人看的是影片,有人关注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还有不少人在意电影票房。点映场就夺走了提前一周点映的《动物世界》的风头。2018电影暑期档的厮杀,也正式在那块黑色幕布上拉开帷幕。

于是,有专业人士预测,《我不是药神》的最终票房或将超过30亿,有望冲击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冠军《红海行动》。点映票房超过一亿,豆瓣评分9.0分,猫眼评分9.7分,这串光鲜的数字在今天大规模上映之后票房还有要爆的趋势。

网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观众看后的几乎零差评的好口碑,已经裹挟了无数人进入电影院一睹为快。我也在电影院中观看了《我不是药神》的点映场,而我所看的那一场,整个场地座无虚席。

当我看完这场电影后,我开始认可圈内人士的这些预测。同时,我也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一些近两年在国内电影市场中大热的印度电影的元素。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元素被称为印度电影劈开中国电影市场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情感共鸣

教育、医疗、女权等社会话题,始终是摆在一个国家面前绕不过去的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印度和中国一样处在亚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在文化传承上印度和中国有相似的之处。同时,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都面临着很多相似的社会问题,比如贫穷、疾病、女性权益、教育公平等诸多现实性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比如贫富差距、医疗保障问题、职场女性歧视、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等。同时,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在逐步解决的,所以印度电影能够让中国观众感同身受,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对此方面印度电影就与中国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因此被中国观众所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印度电影之所以能在众多的进口电影中,能分走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一块蛋糕,根源还是在于两大文明古国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真实的社会现状。

其次,电影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从来都不是天方夜谭,回归小人物能接触到的平凡生活才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印度电影《起跑线》,那种中产阶级家长的焦虑,在中国式教育的面前更是被无限放大:家长们虽然也很无奈,但还是会挤得头破血流,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起跑线》剧照:男主拉吉天还没亮就去排队

此外,生老病死这个话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或早或晚、始终避免不了的一个步骤。所以《我不是药神》切中了”生病”这个大多数人都会接触到的生活场景来展开电影情节,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显然是一件容易感同身受的事情,所以这部影片足够引发一大批观众的情感共鸣,赚足了观众的泪点。

正如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反派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很多病都能治好,唯有一种病你怎么都治不了,那就是穷病。而贫穷本身,就足够戳中大多数观众的心弦。

第二板斧:发现问题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事实上,敢于直面社会的现实、揭露社会真相才是现世的勇士。

事实上,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上,影视作品的题材十分丰富。然而要实现从生活经历到影视作品的过渡,却是一个难办的事情。

首先从类型上来说,这种社会现实类型的题材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很少会有导演会去拍。即使拍出来,或许也会因为一些大家都懂得的原因,很难通过审核,制作成本以及代价太大,很少有导演愿意去冒这个险。

其次,不管是那种题材影视作品,最终都要接受观众的评定。观众能懂自然会口口相传,成为一代经典;倘若拍的过于有深度,就容易像《我不是潘金莲》一样,即使拿了很多奖却很难让观众买账,在电影市场中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然而类似的问题,在印度电影中却有很多解决办法。

比如在印度电影《厕所英雄》中,阻碍贾耶和凯沙夫爱情的恶棍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厕所。通过这种具象化的社会现象,完成了对人权和宗教文化的斗争。

《厕所英雄》剧照:女人提着灯在野外去上厕所

相似精神主题的情感表达,在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中也借助了一些与主题看似无关的剧情来进行了表现。

第三板斧:解决问题

进步,从来都是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环境中实现的。

当中国的影视市场被“唯流量主义”误导时,依然有许多人在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同时,随着消费升级热潮的来临,观众对影视产品有了自己的审美和需求,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在2017年5月和《摔跤吧爸爸》同期拍片上映的电影中,除了《摔跤吧爸爸》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超过了9分。

此次上映的《我不是药神》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故事的发生背景就处在中国医疗改革最关键的那几年时间里。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展示、法大于情等社会现实,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所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

因此,电影在前半部分具有喜剧色彩,故事情节也容易让人理解,迎合了大多数观众的口味;而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由喜转向悲壮,让电影的主题有了升华,满足了对影视作品有更高要求的那部分观众的需求。

所以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来说,《我不是药神》的上映,不仅是对当前观众对影视需求的一次试水,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为了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需求,影片的主角还是小人物式的英雄,有每一个普通人的胆怯、怜悯之心,这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都能接触到的路人甲。这种回归现实生活中平凡人做的不平凡事,才是正中观众下怀的英雄故事,也更能被观众接受。

总结

朋友圈中不仅有不少朋友都去给这部电影贡献了票房,也有不少朋友在电影院中贡献了自己的笑点与泪点。医疗这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而又敏感的话题被搬上电影屏幕,影片本身的故事性很耐人寻味。

事实上,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同样这种优秀的剧情片,比如2014年上映的拐卖题材电影《亲爱的》,以及刺中现实社会的《我不是潘金莲》。可见,这种社会写实的电影已经逐步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品位。

同样的,《我不是药神》并没有运用流量小鲜肉、小仙女,甚至有博主在微博说#徐峥#超话才22个人签到,才引发了网友在7月2号集体给徐峥打call,将#徐峥#、#山争哥哥#等话题送上热搜前几名,颇有之前“菊内人”“菊外人”合力护送王菊出道的阵势。

足以见得,流量只是吸引少部分观众的原因,演员的演技与影片本身的质量才是票房驱动力的关键。在这个人人信奉“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好久没有出现过《霸王别姬》这样经典之作。

所以,《我不是药神》不仅是对医疗行业现实问题的反应,同时也给中国电影市场的导演们打了一针杜冷丁:票房不由流量定,观众的审美和品位已然能够撑起优质影片的票房。

本文系作者 创业公司报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最后一句话,暴露了!!!什么叫“观众的审美和品位已然能够撑起优质影片的票房。”之前某些所谓大导演拍的电影也称得上是“优质影片”? 把观众当傻子吗,又要观众掏钱,又骂观众审美、品味不行,呵呵了 呵呵呵呵呵

    回复 2018.07.11 · via pc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