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AI赋能,硬件创新的大时代。
在智能设备的发展历程中,2014年,是孕育剧变的神奇一年,创新的火种在音箱、耳机、机器人三个行业萌发。
- 这一年,亚马逊发布了Echo音箱,语音赋能的智能音箱,在随后2年来火遍美国,蔓延到国内。
- 这一年,软银发布了Pepper人形机器人,一时间,国内一番机器人造物狂潮。
- 这一年,Bragi等创业公司众筹无线智能耳机,智能化的风潮,引起耳机大厂一阵恐慌。
关于音箱和机器人的行业发展,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分析过。这篇文章,我们将带你重温智能耳机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耳机分别经历了如下三次浪潮:
- 2001-2008:音乐数字化/移动化
20年来,美国耳机领域最大的黑马是Beats。耳机是一个群雄割据,巨头林立的市场。没有大势,难成大业。
Beats诞生于2006年,那是一个移动设备高速发展,移动化听歌逐渐流行的年代。耳机从室内场景蔓延到室外场景,从音乐属性扩宽到佩戴属性,这样的转变,奠定了Beats崛起的基石。
- 2008-2014:蓝牙无线化
早期蓝牙耳机音质很差,只用于商务领域。
2008年,蓝牙A2DP协议开始普及,诞生了第一批消费级蓝牙耳机,Jaybird是最早做无线运动耳机的厂商,蓝牙无线化的趋势,也让Jaybird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 2014-2018:无线智能化
耳机智能化风潮,起始于2014年。一个叫Bragi的创业公司,在那年众筹了一款Dash真无线耳机,集成有语音助手、运动检测等多项智能功能。一时间,美国众筹网站上,真无线的创业产品多如牛毛。
等大势,成大业
耳机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高度竞争的行业。
咋看上去,行业的进入门槛低,新品牌层出不穷:小米、1more、fill、韶音等这些耳机新品牌,展露头角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调研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有3000多耳机品牌。
与此同时,耳机的全球市场,有一半的市场份额被Beats、Bose、Sennheiser、Sony 和Skullcandy五大品牌占据着。
耳机这个行业,进入容易,做大太难啊!
行业竞争激烈,也侧面反映了这个市场的旺盛需求。在过去十余年来,耳机行业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势头,从未下滑。
一面是旺盛的需求,一面是激烈的竞争。面对三千对手,做大事,必须等大势。
耳机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们熟知的Bose、索尼、森海塞尔、AKG都的几十年的老品牌,有技术积累、有品牌沉淀、有成熟渠道、有忠实的粉丝。
21世纪以来,有哪些新锐品牌突破这些大厂的封锁,发展壮大了?
2017年,美国的调研机构statista针对美国用户做过一次耳机品牌的统计。保有量前十的耳机分别来自索尼、Bose、Beats等十个品牌。
在这前十的品牌中,成立于2000年后,有且仅有Beats、Skullcandy和Jaybird三家,而且这三个品牌成立时间非常接近。Skullcandy成立于2003年,Beats和Jaybird成立于2006年。
是什么原因,让这三家品牌超越AKG、铁三角、B&O这些老牌厂商,跃居前十榜单?又是什么原因,近十年来,再无耳机新锐上榜?
冥冥之中,似乎暗藏玄机。
浪潮突围,唯快不破
强者愈强,是行业同理。以弱胜强,则是历史机遇。上面的问题,在历史的趋势面前,都会得到解答。
- 2001:数字化浪潮:带上iPod,街头听音乐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00年。那是一个PC大行其道的年代。大众耳机的主要场景在室内,移动场景的主要播放设备是索尼的Walkman。很快,这样的格局,就要被苹果打破了。
苹果在2001年,推出了划时代的iPod设备和itunes服务。音乐数字化的浪潮,汹涌袭来。
在音乐数字化的时代,听歌不再是买CD、磁带,而是单曲付费;Walkman的确是很经典,但iPod更小巧更方便……
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大势下,耳机的使用场景从室内加速拓展到室外;原本耳机只要音质好佩戴舒服就行了,一旦带出去,就具备了配饰属性……
场景在变迁,产品在升级,这是耳机行业二十年来,产品的最大变化。
最先抓住这个机遇的,是Skullcandy(骷颅头耳机)。
它成立于2003年,早期的耳机针对的是极限运动人群。滑雪、街舞这些场景,就该自带BGM音乐啊!这一小撮人,正是对室外音乐需求最强的一撮人。Skullcandy的耳机,有非常炫酷的外观,有运动达人为产品代言。公司也借着音乐数字化的大浪潮,一路高歌猛进。
Skullcandy的发展模式,被美国的说唱教父 Dr. Dre看在眼里。他在2006年成立了Beats。同样炫酷的外观、同样是请明星代言,只是Beats瞄向的受众更广:不是极限运动,而是广袤的室外,街头、道路、公园、健身房……
Beats耳机就像是一个明晃晃的项链,戴在头上,招摇过市。
诚然,Beats的营销非常高妙,但它的迅速崛起,最大的力量,还是来自于行业大势。2012年,Monster和Beats合作破裂,也曾效仿beats的套路,却依然没有成为第二个Beats;
2015年,汪峰在国内建立fill品牌,对标Beats,也没有起色;是营销套路不行吗?不是。
问题在于历史机遇啊!3000多耳机同行难道是吃素的吗?在行业浪潮面前,它们只是慢一些而已。没有Beats,索尼、B&O等大牌厂商尝试迟早会填平潮流耳机这个空位。创业者只有在弯道拐点,才能甩开3000同行;否则,凭什么?
数字化浪潮的窗口,转瞬即逝。Beats之后,再无Beats。
- 2008:蓝牙连接,无线就好
2006年,还有一个耳机品牌成立,那就是Jaybird。虽然和Beats成立在同一年,但它却和Skullcandy很像,专注运动场景。运动场景?那个时候耳机不是早就开始走向室外了吗?是的,如果只是运动耳机,那的确没有机会了。
Jaybird押注的,是无线运动耳机。
因为支撑耳机无线化的蓝牙技术,发展起来了!
最早的蓝牙耳机诞生于2000年,那时主要应用在商业领域,比如给司机开车用。那时的耳机音质太差,根本不能听歌。2006年,蓝牙A2DP协议开始普及,这项技术大幅提升了音质,让蓝牙耳机听歌成为可能。
Jaybird抓住了这个技术趋势,在08年推出了蓝牙无线运动耳机。虽然第一款产品很简陋,但只要站在时代潮头,伴随整个行业一起发展,就能突出重围。那几年的美国,蓝牙耳机的发展非常快。到2016年。蓝牙耳机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非蓝牙耳机。
不得不说,Jaybird的风口占位,非常高明!
但与此同时,耳机的同行们,也没闲着。新锐品牌Skullcandy、Beats,老牌厂商LG、Bose,谁没看到耳机无线化的趋势?
2008年,Jaybird抢了第一批无线耳机的风口,但真正产品成熟还要等到2013年的bluebuds x。可一年之后的2014年,Beats等同行无线大军立刻到位,战机转瞬,不快不活啊!
押注无线趋势,产品推陈出新,是Jaybird夹缝崛起原因。但市场细分、竞争激烈,也是它没法比肩Beats的宿命。
商业竞争,时间优势就是底层优势。任何新技术,都可以被效仿;任何新设计,都可以被复制;唯有在历史腾挪的窗口期,跑赢同行,才能生存,才有机会,强者愈强!
- 2014:无线智能的新登场
2014年,蓝牙无线耳机趋于成熟。但无线无线,耳机中间还是有一根线。这根线可不是没有必要,它让耳机可以方便挂在脖子上;
一旦减掉这根线,双耳的数据传输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同时耳塞的设计变得非常苛刻:既要做小,方便佩戴;又要做大,保障续航……这么多难点,怎么可能做到?
如果困难容易,那还叫困难吗?产品不创新,哪来突围呢?
2014年,一个叫Dash pro的耳机,打破了行业的宁静。
一个真正无线的耳机出现在人们面前。小巧便携,而且还有你能想到的所有智能功能:智能语音、运动数据监测、本地音乐存储、防水防汗……
Dash pro,几乎包含了当时人们对智能耳机的全部幻想。
一时间,创业在汹涌,争先恐后,有可以翻译的Pilot耳机,有可以降噪的iqbuds……而与此同时,科技巨头,也在加速追赶。新锐势力在萌芽,老旧巨头在反抗。竞争,一触即发!
时势造英雄啊。20年来,这都是耳机行业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在行业发展的拐点,才有甩开竞争对手的狭小窗口。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
类似Beats的高速发展,在耳机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这一次的智能化浪潮,会有新锐吗,新旧势力斗争的结果怎样?敬请期待系列下一篇。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