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面对“阿里巴巴战略投资新浪微博”这则大新闻,我准备尝试写一个系列文章——《阿里浪》。文中的判断和观点一部分来自科技界和媒体人的分析,另一部分来自个人的感悟。不求专业,只求多一种思考的角度。欢迎交流~
今天这篇是《阿里浪》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说阿里和新浪合作的原因和引发机制。
2013年4月29日,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当天晚上,一则新闻几乎引爆了整个互联网界:阿里巴巴战略投资新浪微博。
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说:阿里巴巴斥资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微博公司全稀释摊薄后总股份的大约18%之多,作为回报,新浪方面则授予阿里巴巴一项期权,允许阿里巴巴在未来按事先约定的定价方式,将其在微博公司的全稀释摊薄后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0%。
我并不十分了解股权分配,公司收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隐隐能够感觉到这是互联网时代一次重要的甚至划时代的事件。
我们总说的一个口头禅是: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是人类自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话没错。
就像新闻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内容为王,用户为王和关系为王一样,互联网的发展空间也同样如此。在目前已经形成的互联网格局中,有三项东西不可或缺,分别是内容,消费,社交。它们又分别对应着流量,交易,用户。
如果我们以中国一些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为例去分析和对应这些特征,就会得出下面的一些结论:
由于政策性因素,作为国际搜索巨头的谷歌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很暗淡,因此,百度则作为整个互联网界的源头把持着流量这一块蛋糕。举个例子,我相信目前的中国网民,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到地址栏去输入相应的网址,更多的是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找到对应的网站。所以,百度在流量这个领域的地位很难撼动。
腾讯公司因为腾讯QQ的神话,完成了所谓的原始用户积累,并以此为基础,在其推出任何新产品时,用户问题总能够得到保障。比如,目前腾讯公司的一个大牌产品——微信的用户在短短一两年之间突破三亿。因此,腾讯拥有用户。
阿里巴巴则凭借淘宝,天猫等网店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去年的双十一消费狂潮还历历在目。所以,在交易和消费方面,阿里巴巴绝对占据优势。
以上就是目前中国互联网界的大致分布格局。这样的格局稳定了大致几年的时间,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原先PC时代的发展思维已经有些落后,各个互联网公司都有新的需求和改变的欲望。
比如,阿里巴巴更多更迫切的需求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更加全面的了解用户的所有基本数据,以便做到更加精准的商品和广告推送。
而目前,阿里似乎只能通过购物记录等来获得这样的数据,这样的数据无疑是个人化的,私密化的。而在自由协作的现代社会,在“关系”成为最重要一环的互联网社会,一个个人都是一个个孤立的节点,节点之间的联系更加重要。所以,阿里只有弄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就是做好“人”这方面的数据统计,才能更大程度的发展其电子商务。
反观新浪,虽然拥有像新浪微博这样超过5亿用户的产品,虽然是中国社交媒体的代表,拥有大量基于人与人关系的数据,但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而且,最近又面临着微信的强势挑战。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唱衰新浪微博的新闻不绝于耳。因此,新浪有着强烈的冲动。不光做中国最大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更要做一个与交易和消费有关的平台,也就是电子商务平台。
你看,阿里和新浪的需求完全可以相互弥补,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很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或许会彻底改变移动互联网的格局。有的评论者甚至激动的写道:未来的互联网竞争就在阿里浪和腾讯微信之间,其余的如360等公司只能选择加入其中的一伙,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没有发生进一步的大规模变革之前,未来的这种两强竞争格局几乎不会改变。
我不知道这样的预言是否准确。不过,当我们把思维抽离一个个具体的互联网公司,抽离那些复杂的商业利益,而站在一个更加宏观更加长远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你会得出这种联合与协作更加本质的发生机制。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改变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已经不局限在辛勤的劳动和枯燥重复的工作中,与此同时,以更加自由的方式相互聚集,相互协作,从而产生财富正越来越成为主流。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确定的说:阿里浪的诞生,阿里巴巴与新浪的合作是大势所趋。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