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生反复点开AI产品,推想科技认为这是医疗AI的商业化前提

“医疗行业任何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产品能在临床上发挥价值,只要做到这一点,商业化不是太大问题。”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每篇 3 分钟,钛媒体带你读懂人工智能

“产品研发、人员都需要费用,我们用了好用的产品,但没人买单公司怎么活?产品怎么变得更好?”在分享推想科技医疗影像AI产品的使用体验时,中国医师协会分会许茂盛主任感慨道。

这样的疑问已经成为每一家医疗AI企业的“必答题”。

推想科技创始人陈宽答道,医疗行业任何商业模式都建立在产品能在临床上发挥价值,只要做到这一点,商业化不是太大问题。

在医疗AI的这波“风口”之中,推想科技成为其中一个典型:成立于2015年,从肺结节筛查切入,三年完成四轮融资,2018年2月推想科技刚完成3亿元B轮融资。截至目前,推想科技背后站着超过10家投资机构,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元生资本的身影在多轮融资中出现。

据推想科技透露,截止今年8月,推想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在近200家国内外顶级三甲医院落地,每天完成肺癌辅助筛查近2万例。当落地成为医疗AI企业们的关键词时,产品在医院里“落灰”也成为了常见现象。

陈宽坦言,“要让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在医院里面被使用,让医生愿意反复的点开AI,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容易的原因在于,AI真正落地到临床当中有不少挑战,比如医疗AI部署到医院当中,需要有很好的安全性,不会对现有的诊断流程形成压力,不会造成任何信息系统的问题。“一个好的AI产品,除了可以让医生容易接受,利于使用,也一定要能在不同医疗环境下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总结起来就是准确性、鲁棒性(稳定性)和易用性。

可是在落地过程中,如何判断医生觉得好不好用?

纵横医疗吴文韬曾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医生角度来讲,AI产品是否符合医疗行业需求,主要看是不是解决临床问题,如果一个AI产品最终按照医生的需求去设计,按照医生规划达到一定效果,产品肯定会是医生觉得很好的产品。

正因如此,陈宽更在意医生的平均点击率,他曾在去年提到“肺部小结节识别系统在医生完全自愿使用的前提下,医生平均的点击率在64.5%左右。”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告诉钛媒体,现在的医疗AI和临床流程不契合,应该叫后AI,是指已经检查后的AI,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就有AI,或者在阅读图像时能自动分析,那AI的价值会更大。“我们也在拿疾病来进行探讨,希望AI医学影像能整合到器械里。”

钛媒体曾在《医疗影像 AI 告别野蛮期:巨头做平台,创企走细分,抱团探寻商业化》一文中提到过,经历过“野蛮人入场”后,证明存在价值已经不再是医疗影像AI的头等要事。更重要的问题是,创业公司、互联网巨头、医疗器械厂商三者最终会形成怎样的行业生态?并以何种方式探寻商业化?

目前行业内的AI产品大多数是先与三甲医院展开科研合作,然后再把成熟的产品售卖到更多医院,此外还会和体检中心、第三方影像中心等合作,这一类属于B端业务;此外也有一些在垂直领域细分的企业尝试C端业务拓展。

关于医疗AI创企的发展路径,陈宽觉得,人工智能一定要整合到临床路径里,和器械整合的非常深入,“医院同时有不同的大型设备在使用,我们不是说整合一家大设备,而是每一家设备的影像都能快速分析并辅助医生,我理解这是更好地跟设备整合的过程。”

此外,推想正横向拓展其产品线,除了肺部辅助筛查产品外,还有胸部辅助筛查、脑卒中辅助筛查等产品。同时,推想还推出医疗影像深度学习中心,可以对接医院的AI科研相关需求。

“其实现在AI仍在发展初期阶段,随着行业的发展,价值体现的越来越宽,也会有更多元化发展的商业前景。”在商业化前景成型前,王振常认为仍有不少问题需要业内一起去推动解决,比如数据安全、产品和临床工作流程的差距、AI产业政策等。(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付梦雯)

本文系作者 付梦雯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