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二季度财报季,两家互联网金融“明星公司”的表现再次受到关注。
乐信和趣店,两家明星公司身后的创始人——肖文杰和罗敏,两位同时出生在1983年的江西“老表”,两家校园贷领域的明星公司,都曾一时瑜亮。
受制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各自褪去身上的“校园贷”色彩之后,两家公司在 2017 年末相继完成上市。趣店集团于10月18日在纽交所上市,每股定价24美元;同年12月,乐信集团登陆纳斯达克,开盘价11.8美元。
上市首日,前者市值接近百亿美元;而后者则不足20亿美元。
近日,这两家赴美上市的互金公司又前后脚发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钛媒体编辑从直观上看,两家第二季度的财务表现都足够亮眼。
趣店第二季度的总营收为22.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7%; 净利润7.24亿元,同比增长42.4%。同期乐信营业总收入达到人民币17.83亿元,同比增长35.38%,净利润为4.65亿元,同比增长2905%。
但市场的反馈却有些令人刺眼。截至财报发布后首日收盘,趣店相较于最高点市值117亿美元已蒸发近90亿美金,仅剩不足20亿美元;而乐信的同期市值已超过21亿美元。
这两家明星公司的发展脉络,正是一大批互金公司在监管和市场双重承压下突围的典型缩影。
突围时期,两种路径
简单复盘一下这两家由校园贷业务爆得大名的年轻公司的发家之路。
趣店集团的前身“趣分期”成立于2014年3月,主营业务是向在校大学生消费提供金融服务——只要在平台上实名注册,通过验证后即可获得信用额度,从而在趣分期自营的电商平台上分期购物或是直接取现借款。
2015年9月,趣分期找到了它最重要的金主,得到了来自蚂蚁金服的2亿美元投资,并开了放支付宝、芝麻信用与其合作。此后,支付宝不仅在APP内提供趣分期入口,也向他们开放信用体系的接口。在支付宝的“第三方提供服务”入口,趣店以”来分期“占有了一席。
另一位主人公——肖文杰的分期乐(上市前更名为“乐信”)则要比趣分期更“年长”大约半岁。2013年10月,分期乐上线并开始在学校做推广,肖文杰设计了第一版传单,在广州大学城发放。分期乐的具体主打玩法则与趣分期类似。
2016年,校园贷问题频现。监管承压之下,趣分期和分期乐渐渐走上两条分叉路:当年9月,趣分期宣布退出校园分期市场,专注于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业务;罗敏选择解散了原有的校园地推团队,将贷款业务转向线上。
现金贷的时代由此开启。
趣店上市前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上半年总收入18.33亿元人民币,主要营业收入为融资收入,达15.27亿,占比达到83.3%;而另一个主打业务——消费贷款所占比例越来越小,2017年第二季度仅仅贡献了1.51亿元。现金贷业务收入占比极高,而分期购物的商城业务则显得有些落寞。
另一边的乐信,则更加重视商城业务。同样从招股书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电商分期总营收占乐信总营收的60%左右,为第一大营收来源,其余为分期借款服务。
但是罗敏在无意之中亲手引爆了现金贷风波。趣店由此开始第二次转型。
2017年10月18日,趣店集团旗下“大白汽车”正式落地。2017年11月24日,趣店宣布,将支付宝通道现金贷年化利率降至24%。罗敏将其定义为“双引擎战略”——包括消费分期传统业务和汽车新零售业务。
相较之下,乐信受现金贷监管的承压较小。2018年4月,肖文杰在公开场合表示,“乐信不做金融,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永远做大家(金融机构)最好的合作伙伴。”以此为乐信的转型奠定基调。
解析Q2财报,不同的“收入构成”
财务表现亮眼,这是趣店、乐信两家的Q2财报的共同特点。
财务数据上看,趣店第二季度的总营收为22.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7%; 净利润7.24亿元,同比增长42.4%。同期乐信营业总收入达到人民币17.83亿元,同比增长35.38%,净利润为4.65亿元,同比增长2905%。
罗敏用了“非常满意”来形容对二季度财务指标的看好。
在逾期率这一核心风控指标层面,两者表现良好,趣店新增贷款逾期率低于1.0%,第一季度为1.7%;乐信逾期率为1.39%,第一季度的数据为1.44%。活跃客户方面,趣店第二季度借款活跃人数为 400 万,同比下降 40%;乐信的活跃客户数达为270万,同比增加28.8%。
相对而言,两者的收入构成更值得注意。
趣店营收主要包含消费金融业务和大白汽车新业务两方面收入。消费金融业务收入主要来自金融服务收入、销售佣金收入、贷款管理和其他收入。
与此前财报数据相比,趣店消费金融业务增长并不明显,今年第二季度14.59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低于2017第四季度的14.91亿元。大白汽车则实现7.85亿元收入,业务收入环比增长43.7%,占总收入35%。
值得注意的是,趣店商品分期业务正在深度边缘化,来自商品分期的销售佣金收入大幅下降。财报中也不再体现商品相关运营数据。显然,趣店“电商分期”的属性正在逐渐消失。
同期,乐信的金融服务业务营收为12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67%;贷款便利和服务费为2.32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13%。财报还披露,2018年2季度,乐信旗下分期乐商城的交易额同比增长53.8%。这显示,乐信更加侧重分期消费市场。
乐信的收入构成显示,其对于金融服务收入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2015年至2017年,乐信金融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4.3%、36%、54.01%,而2018年一季度、二季度均超过了六成。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在乐信金融服务收入中,二季度乐信通过为各类金融机构服务而获得的金融科技收入达到2.32亿,同比去年增长339%。
告别蚂蚁金服?
比趣店财报更早一点发布的是一则外媒传闻:
趣店与蚂蚁金服的合作将在今年8月到期,而蚂蚁金服将不再续约。
在二季度财报中,这一消息得到了确认。如钛媒体在上文所述,蚂蚁金服作为趣店的“贵人”,在2015年通过全资子公司API(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入股趣店。趣店上市前,蚂蚁金服是它第四大股东,占股12.8%。
蚂蚁金服对于趣店的意义绝不仅于资金,更重要的是,它向趣店提供了线上的获客渠道和芝麻信用的线上风控工具,这是包括乐信在内的其它平台很难获得的资源。
蚂蚁金服的流量优势和降低成本获客优势在趣店的爆发式发展中得到了直观体现。
据其招股书显示,趣店2015年第四季度平均月活(MAU)、季度活跃用户、新增用户、交易量及交易金额均实现了200%以上的环比增长,其中季度新增用户与交易量增长均达到了360%;与此同时,趣店的市场和销售费用在总支出中的占比分别是:2014年192.1%,2015年82%,2016年12.6%,2017年上半年只有8.2%。
在未获得支付宝扶持的两年中,趣店均录得大额亏损,2015年11月,支付宝开放趣分期入口后,2016年趣店营收增长到14.42亿,盈利达5.7亿。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趣店管理层也不可避免的提及蚂蚁金服的合作到期问题。
“这一(合作协议终止的)变化对我们的运营不会产生任何显著的影响,我们已经有8个多月的结果来证明。”钛媒体注意到,趣店 CFO 杨家康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称,“2018年第一、二季度的数据,大约96%的借款交易都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独立应用来完成的。”
但他同时表示,此前,大约30%的新借款人是通过(与支付宝的)合作协议下的某项具体合同来注册的,由于合作协议的终止,这一部分未来会有变化。
“但是我们有信心,剩余的60%的新注册用户将会继续来到我们的平台”。
在上市招股说明书中,趣店专门提到,“如果我们进入这一渠道(支付宝)受到限制或终止,我们吸引新借款人的能力将受到重大负面影响。”
趣店的另一个风险点则在大白汽车业务——趣店今年以来的营收大涨,主要也依赖于这一新增的汽车分期业务。但汽车分期业务的拓展难度,恐怕超出罗敏预期。
罗敏此前曾公开表示,大白汽车2018的目标是销售10万辆汽车,但实际上,2018年上半年累计交付仅1.5万辆。因此,二季报显著下调了目标销售量,“由于公司关注盈利能力,预计大白汽车业务全年销售的汽车数量在2.5万至3万辆之间。”
相较而言,宣称“不做金融”的乐信,面临着眼下所有金融科技“赋能者”们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包括运营历史较短数据有待考验、面临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大客户对于公司的营收贡献占比高、智能系统和数据的可靠性、政策性风险等等。
趣店与乐信两家明星公司,可谓见证了五年多来中国互金行业的历史。趣店转型,乐信坚持“科技服务”基因,同样早起得益于互金市场的红利,如今却早已走在分野的路上。(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蔡鹏程,编辑/葱葱)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