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扫一扫”乘车落地迅速,腾讯首次公布乘车码用户“已超5000万”

目前腾讯乘车码开通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覆盖城市超过100个。与此同时,腾讯乘车码升级成为“乘车码”,并更换LOGO。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国范围内,率先体验到“扫一扫”乘车的城市是广州;近一年之后,乘车码产品已经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落地。

2017年11月,腾讯与广州地铁集团在去年正式签约,正式开启了智慧交通领域的合作,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全线网支持二维码支付的城市。互联网巨头首次拿下“地铁”这一重要出行场景,腾讯公司 CEO 马化腾亲自手持乘车码刷卡进站。

今年10月,腾讯对外集中展示了其在智慧交通领域的首份“成绩单”:截止目前,腾讯乘车码开通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覆盖城市超过100个。与此同时,腾讯乘车码升级成为“乘车码”,并更换LOGO。

此外,腾讯发布了以乘车码、智能出行助手、定制巴士、城市神经中枢在内的智慧交通产品。

具体来说,“智能出行助手”可以通过实时公交/地铁播报、线路规划,为用户提供出行服务;“定制巴士”则根据用户需求以及客流情况定制巴士路线,多人成团,提高服务效率;“城市神经中枢”集合全城实时交通数据,经过智能计算分析,并通过可视化展示,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治理的新型管理工具。

除地面交通之外,腾讯还正在尝试将智慧交通的触角延伸至航空领域。

腾讯宣布与深圳航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以“深航码上飞”小程序为基础,探索实现人脸技术在旅客身份识别领域的深度应用,帮助航空服务实现支付便利、信息安全和出行保障。

腾讯方面对钛媒体表示,用户通过“深航码上飞”小程序将可享受一站式航空出行体验,从乘机前的实名认证、在线注册会员、在线值机选座、电子行李票、二维码过安检、二维码登机等流程,到乘机后的行李追踪、电子发票、航延证明等航司服务,皆可通过一个小程序完成。

腾讯公司副总裁郑浩剑是“乘车码”项目的主要发起人。关于智慧交通尤其是乘车码的未来商业模式问题,郑浩剑对钛媒体表示,腾讯正在尝试进行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的拓展。“线上方面,将腾讯的内容与乘车时间结合,做商业化是值得探索的方向;线下方面,乘客大数据可以帮助交通服务做到更加精细化,相关商业服务也可以更加精准。”

对于用户关心的数据隐私问题,郑浩剑则表示,“腾讯在乘车数据分析上并不是针对用户个体进行分析,而是群体的统计,是对群体特征进行趋势性分析,更多的是总体区域特征的刻划。”

基于上述原因,腾讯绝不会尝试用这些数据进行商业化精准广告推送。

钛媒体编辑与腾讯公司副总裁郑浩剑的采访对话如下,略经钛媒体编辑:

钛媒体:当下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公交地铁乘车码,北京地区推广的是“易通行”App,其他城市比如上海也有自己的乘车App,未来,不同的城市之间是否可能实现互通?

郑浩剑:交通部有二维码的规范标准,腾讯公司坚决地遵循交通部的规范。实施过程中,确实中国很大,每个地方有不同的情况,腾讯的角度来说,我们不是让各方面都围绕着腾讯来,把他们统一到腾讯的平台或腾讯的二维码上,而是反过来,我们希望这样的面向公共交通乘车码,智慧交通的服务广泛支持各地的服务。

有很多城市直接用腾讯乘车码,也确实如你所说,很多像北京、上海在地铁有自己的APP平台。而腾讯的思路是发挥微信支付的优势,把支付方式和微信APP结合;此外再满足一些差异化的需求,比如:乘车码还包括大数据的分析,实现更多在乘车之上的应用。目前还在发展过程当中,一边走一边在探索。当然,我们希望有一天确实可以做到全国真的可以互联互通。

钛媒体:目前乘车码有5000万用户,100多个城市,如何处理这些海量数据,保护用户的隐私权,未来腾讯会不会尝试用这些数据进行商业化精准广告推送?

郑浩剑:首先在隐私方面,个性推荐等方式对用户隐私会是非常大的侵犯。我们在过程中提供的是平台和技术,我们认为真正的数据是用户的,不是我们企业的。这个角度来说,不会简单针对这个人的情况做简单的精准推荐。

第二,分析上,这一定不是面向个体进行分析,而是群体的统计,是对群体特征进行趋势性分析,包括开店,不会针对这些人,我要分析到就是你有这个需求,就告诉你在这里开个店,不会这样来做的。这样一定是会影响用户隐私的,更多的是总体区域特征的刻划。

举个例子,国家每年都有大的经济大数据分析,根据这个大数据,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出来整个经济最新的走向,我们在做生意的时候就会根据这个大的经济走向进行调整。整个过程当中,GDP以及经济大数据并没有对很多市民、国民个体隐私来做分析,我们的分析总体还是属于统计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包括给企业,我们也不会简单把用户信息进行泄露,做to B的商业合作。

钛媒体:乘车码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能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者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

郑浩剑:在公共交通领域,当原先的商业模式与新技术结合之后,在我看来是有很多新的空间的,线上和线下都有空间。

线上,我们现在也在和各地联合探索线上商业模式。腾讯的五大内容产业,也和交通可以有很好的结合,用户在坐公交、地铁或交通的路上很多时间是碎片化的。这些时间怎么和短链条的内容结合、做商业化?我认为是空间比较大的,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和线下结合,空间就更大了,以深圳地铁举例,现在超过1000万用户在使用。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更多地了解它的乘客到底是谁,以前更多把人当作货物去运输的,今天真的可以反过来,关注到人。这些人在交通线路上是怎么跑的,对他的交通服务可以做到更加精细化。

钛媒体:类似地铁、公交这样的通勤空间内,还可以提供哪些可能的服务?

郑浩剑:整个交通过程中,如果有大数据去支持,它的商业可以放得更加精准,并且乘客还会觉得,好像地铁里的服务对我是越来越精准了。如果大数据做得更加准,可以存在于无形,让用户觉得服务越来越好。整个公共线路是城市里的动脉血管,运输各种人力,过程中本身有会带来很多商机。

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公共交通有了这样的连接,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体系,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可以通过服务用户过程中挖掘更多的商业价值,而不仅仅是原先的商业模式。我是更多理解,这里是新的巨大的空间,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改变。(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蔡鹏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