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懂笔记
“我能说两句吗?”“我主动退出。”
“网大”导演秦教授说退就退了,不带走一丝云彩,只留下现场观众的满地下巴。
最近这一期《奇葩说》,正方以两票之差输给了反方,按照规则正方需要投票淘汰一人。
然而正方的主力秦教授却表示主动退出,因为要拍网剧,工作比较忙。其他两位队友现场热泪盈眶,不少观众也直呼“硬气”。想想也是,如今网络大电影、电视剧这么火,还是抓紧时间挣钱才是硬道理。
“现在还有网剧拍,有工作忙,真是让我挺羡慕的。”
看了这一期《奇葩说》之后,作为秦导演同行的李若河,却产生了些许惆怅。
他告诉懂懂笔记,这半年来圈子里很多认识的导演、编剧都已在家纳闲,有的甚至开始转战其他领域寻找新工作。网络大电影行业仿佛在一夜之间遭遇了“寒潮”。
“资金断了,内容俗了,点击低了,泡沫自然也就破了。”李若河回忆,前两年在播放平台、资本机构的鼓噪下,网络大电影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期,但是退潮来得也很快。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网大就迅速陷入题材陈旧、内容抄袭、趣味低俗、数据造假的怪圈。而一些“辣眼睛”“隔靴搔痒”的内容,也让部分观众、网友对于网络大电影失去了信心。
创作机构萎靡,创作人员流失,资本热情褪去,内容同质化严重。“网大”到底是不行了,还是正在进入理性成长阶段?
内容缺诚意,渠道太单一
“一些平台披露网大的播放数据,都还挺好看的。但分账之后能否盈利,只有制作者和投资者才知道。”谈及某视频播放平台最近公开的一组网络大电影“稳增”数据,令专注该领域的天使投资人杨蒙有些情绪激动。
他自称,自己是一名非常失败的“网大”投资者。他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先后以公司、个人的名义,投资过近十部网络大电影,但几乎没有一部能够实现盈利。
“有两家制作公司资不抵债,在电影上线不久就倒闭了。”杨蒙告诉懂懂笔记,在“网大”井喷的2016年,每天都有好几部新的作品上线,伴随着大量的投资机会出现,自己也是在这一年从投资文玩生意转而下重金押注“网大”的。
在圈中朋友的介绍下,他参与投资了一部小成本制作的悬疑电影。电影的原作是一部网络小说,无论是推理的形式,还是反转烧脑的剧情,在当时都受到了年轻观众喜爱。“托朋友看了剧本,也表示逻辑十分紧凑、精彩,甚至被朋友夸作是中国式柯南的开山之作。”
“但片子最终出来之后,在几个平台上推了几轮,效果却很不理想。电影的情节拖沓、小鲜肉演技生硬,特效制作也很廉价。”他参与投资的这部网络悬疑电影,自己的投入约五十万元,最终的分账所得仅仅六万,肯定是赔了。
杨蒙表示,第一次投资“网大”就亏损,自己并没有气馁。自感觉得是个别导演、团队和演员的水平不足所致。因此,他在2016年到2017年12月期间,还参与了多部网络大电影的众筹,却依旧是失望而归。
“只有一部片子打平了,其余都亏损。最可气的是有一部小制作,成本才几万但分账却几乎是零蛋。”他告诉懂懂笔记,一些播放平台披露的公开数据中,显示每年上线的网络大电影有上千部,但大部分是处于被“雪藏”状态,几乎没有曝光、推广。“很多用户连影片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这就是填坑呢。”
曾有“网大”制作机构对媒体表示,是屡禁不止的盗版行为、层出不穷的翻录手段,导致网络影视作品点击率低,分账收入减少。但在杨蒙看来,一些网络电影的制作水平,甚至连盗版者都要“嫌弃”,就更别提被翻录传播了。
“在平台看量、资本看量的时候,网络大电影就像批量生产的商品一样,内容、题材、拍摄都不走心。”他无奈表示,实际上除了部分平台主推,并投入大量制作、营销成本的作品以外,更多的影片都难以通过点击分账的模式,取得盈利。
“今年春节前我就说了,以后谁也别找我弄这个,白扔钱。”
在播放平台、资本机构高谈网络大电影投资回报率的今天,有多少网络影视作品在上线之后无人问津?这些作品除了缺少平台的曝光机会之外,自身的情节、逻辑和内容又能否过硬?
换句话说,内容“辣眼睛”这个锅,众多“网大”编剧及导演群体要不要背?
编剧、导演“凑数” 搏一把就撤
“电影不好看,观众、投资者一般都是骂编剧和导演。”
正在拍摄一组“青春系列”短视频的前“网大”导演许冲告诉懂懂笔记,他已经习惯被骂了。从事这一职业的创作者,也大多具备一颗“强大心脏”。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自己也是半路出家,在这个圈里摸爬滚打后才明白,之所以大多数网络大电影质量不行,或者拍摄出来的作品与剧本、原作大相径庭,主要原因是部分编剧、导演在入行之前,没有接触过电影行业。
“资本热钱来了,大量做专栏、广告的编导、导演也都投身网络大电影,有部分电视剧导演也来凑热闹。”许冲讪笑道:专题栏目也好,电视剧也罢,节目时长大多在一个小时以内,内容相对好掌控,但电影这行当隔行如隔山。
“网络大电影往往都在90分钟以上,部分甚至超过120分钟,需要情节紧凑,逻辑清晰。”许冲透露,2016年行业最火的时候不少扎进来的编导、导演,实际上都没有类似从业经验。匆匆入行还要在短短时间内适应网络大电影的内容撰写、拍摄执导,自然会出问题。
“电视剧、综艺和大电影,操作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许冲坦言,不少缺乏电影拍摄经验的专题栏目、广告导演,执导出来的电影作品往往是逻辑松散,情节也相当拖沓。这是因为其缺少全局把控的经验和能力,过程、线条张弛无度。加上不少编剧、导演在匆匆入行之后,会被创作机构要求同时操作多部影片,精力被严重分散,导致作品内容可看性大打折扣。
“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去年初我曾被投资方要求同时兼顾两部网大的拍摄,每天仅有四个小时睡眠。”许冲表示,创作者精神状态不佳,所撰写、执导的电影自然也难以走心。
行业井喷时期,创作机构人才匮乏,审核机制更是无从说起。这或许是导致不少故事粗制滥造、情节不合逻辑的“垃圾”电影上线的原因,而播放平台方面自然也先看重数量,毕竟数据要先冲上去。
许冲坦言,有部分缺少平台支持的电影作品,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不惜植入广告、引入冠名。这样的团队被“金主爸爸”一通指手画脚之后,内容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活生生成为一部“烂片”。“拿人手短,这也不是编剧、导演等创作者能够左右的。”
许冲告诉懂懂笔记,即便是编剧、导演,术业也有专攻。大量专业的电影导演,都被头部“网大”机构、播放平台给挖走了。中小规模创作机构,自然就成了非专业电影导演转型的跳板。“反正我现在回归拍短视频了,节奏好掌握,不烧脑流量也很棒。”
行业野蛮生长时,抱着“试水”的心态创作电影作品涌现,自然好看不到哪里去。不少像许冲一样半路出家的“网大”从业者,也都选择在创作低谷期回归原本的专业领域。
头部效应明显,中小团队另觅出路
“说白了,电影这行当始终是巨头之间的游戏。”
拍摄了两年多网络大电影之后,李锐带着工作室实现了整体转型,开始专注小而美的网络综艺、方言剧场。
他告诉懂懂笔记,尽管网络大电影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发行、传播,但整个筹备、拍摄和制作过程,投入的精力和成本并不比传统院线的电影低多少。
“如果想让作品内容更加扎实,投入成本有时比一些传统电影还要高。”然而他发现,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分发、发行、播放的渠道却十分有限,且平台运营方垄断着大量的流量。“若得不到平台支持,即使电影再优秀用户也难以看到。”
这样一来,几乎所有中型以下规模的创作团队,都不愿意在创作、拍摄和制作上倾注太多成本,往往会更青睐于操作小成本小众电影。在他们看来,只有播放平台流量扶植的所谓头部创作机构,才有实力在电影制作上不计投入。
“就算这样,这些坐拥资金和流量的大机构也常常拍出烂片。”李锐表示,尽管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 7.31 亿,但每年都有数千部“网大”在不同平台上线播放,创作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有的作品播放量几千万上亿,有的却仅几千或是一两万,并不一定都是内容优劣决定的。
但是现实是,一些播放量持续低迷的中小制作机构,最终会因为发行渠道单一、分账收入过低,导致资不抵债宣布破产、倒闭。去年以来,被成本拖垮的“网大”制作机构比比皆是。
有业内消息称,仅仅在2017年1~10月份,就有近1600家“网大”机构的业务处于停滞状态。
而在骨朵传媒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网络大电影行业分析报告》中,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网共上线“网大”651部。产生前台播放量为33.6亿,相比2017年上半年,在数量上减少44.2%。前台播放量上也减少了16.2%。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那些投资回报率超高的网络电影作品,往往都是出自头部机构之手。由此可见,目前行业的头部效应已经愈加明显,正严重挤压着中小规模创作团队的生存空间。
“今年以来,随着越来越严格的内容审查、作品下架制度,创作的空间自然越来越小,题材更是难以创新。”李锐无奈表示,为了生存部分“网大”团队转型短视频、网综、剧场等领域,“大家都在这些小而美的传播形式里找出路,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尽管近两年来平台分账力度加强,网络大电影行业出现了一些口碑力作,但仍有大量中小创作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退场。有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网络影视行业已不像两年前那般狂热,影视圈的资本趋于理性,热钱已经散去。
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在渠道制霸、巨头入场的情况下,不乏一些“大作”是为了流量而盲目堆砌IP,很多题材依旧欠缺创新力,亚马逊和奈飞模式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仍只是“临摹”的对象。
看似数据“稳增”的“网大”行业,或许会成为主流播放平台之间彼此角力,头部内容平台相互逐鹿的竞技场,但是精品会随之增加吗?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中国人得了一种病 一窝蜂的病 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