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托马斯白(ID: tuomasibai),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2018年即将结束。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总体来讲大都不是什么好事。对于手机行业的大部分玩家来说更是如此。
金立“破产”了;美图“卖身”了;华硕宣布退出大部分手机市场;锤子科技危若累卵;酷派、中兴、魅族、360等等二三线的玩家们,基本上也都处于出货量大幅萎缩的状态。
这个冬天,对于手机行业的很多人来说格外的冷。
1
2018年9月12日,苹果发布了iPhone Xs系列手机。这是一代里程碑式的iPhone发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是iPhone11年历史上,第一次除了常规的处理器之外,没有任何升级的一次迭代。
让我们看看iPhone过去十年的升级历程吧:
- iPhone初代:开天辟地;
- iPhone 3G:全新ID,支持3G网络;首次推出App Store;
- iPhone 3Gs:大大加强的处理性能、首次支持视频拍摄;
- iPhone 4:全新ID,革命性的视网膜屏幕;
- iPhone 4s:首次推出Siri语音助手;
- iPhone 5:全新ID,全新4寸屏幕,全新Lightning接口
- iPhone 5s:首次引入指纹识别模组,改变了解锁手机的交互;
- iPhone 6:全新ID,首次引入大屏设计;
- iPhone 6s:全新的3D Touch交互;
- iPhone 7:全新ID,首次支持双摄;
- iPhone X:全新全面屏ID;结构光Face ID模组;
虽然从ID上看,苹果两年才一次大换代;但即便是“s”年的小改款,苹果也总是会有足够革命性的软件或硬件改进来推动智能手机的进化,最好的例子就是iPhone 5s推出的指纹识别功能。
再回头看今年发布的iPhone Xs系列。相比去年的旗舰iPhone X,升级了哪里呢?
我看了又看。
除了处理器的正常迭代,苹果手机终于在它的第11个年头,交出了一张白卷。
毫无升级。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这标志着:手机行业正式进入“PC化”时代了。
2
什么是"PC化"?
个人电脑,曾经也走过和手机一样的历程。
2017年,根据IDC数据,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为2.59亿台。
猜一猜10年前是多少台?
2007年,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是2.705亿台。
过去十年的PC销量,基本是一根一蹶不振的抛物线,在2012年达到3.67亿的巅峰后,缓缓下滑,直至今日仍未止跌。
英雄迟暮。PC也曾经像智能手机一样辉煌过。
PC的黄金时代,基本可以从90年代初开始算起。
1993年,INTEL推出了著名的Pentium(奔腾)处理器,开始了在处理器领域一骑绝尘之路;
一年后的1994年,Windows推出了3.2版本,首次支持了中文。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电脑的了解都是从这一年开始。
这之后的十几年,就是PC的黄金时代。
以微软+INTEL组成的“Wintel”联盟高举着摩尔定律的大旗,带领着PC厂商们几乎每年都在推出各种振奋人心的新产品。从DIY时代各种电脑零组件的风起云涌,各领风骚,到PC整机厂商逐渐占据商用市场,再到笔记本电脑席卷全球。更快更强更轻薄的产品不断迭代,高速成长。
直到2012年。PC销量第一次迎来了衰退。
就跟智能手机一样:PC的竞争走到2012年,从产品形态来说,已经基本进化完成。
键盘+鼠标的输入,以及显示屏+音箱的输出体系,Windows的图形化交互方式,都已经稳定许多年;Clamshell形态的笔记本也已经形成稳定的交互,厚度、重量和续航时间也都基本做到了很高的水准。要知道,2008年发布的MacBook Air,最薄处仅为4mm,重量也只有1.36KG。这个数据即便是10年后的今天看,也已经足够便携。
像不像今天的智能手机?
3
智能手机走到2018年,我认为其总体交互及产品形态已经基本迭代完成。
正面端到端的全面屏设计(Edge to edge display);面部识别为主导的解锁方式;前后1-3颗摄像头组成的模组。
更快的处理器,更好的拍照效果,更强的续航、充电性能和更轻薄的设计----这些当然会继续迭代,但是手机应该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样子,不会再有本质的形态和交互上的变化了。
有人会说,你太悲观了。
君不见,2018年Vivo发布了Nex系列,用弹出摄像头的方式实现了真正无刘海的全面屏?Oppo、荣耀、联想和小米纷纷推出了滑盖全面屏产品?还有ZTE的折叠屏,Vivo Nex2的双面屏。。。多少手机厂商前赴后继在不断突破苹果设下的限制,追求更全面的全面屏,怎么能说形态已经基本确定了呢?
首先,我不认为这些过度追求全面屏的行为是正确的产品趋势。
其次,刘海屏也好,水滴屏也好,甚至是最新的挖孔屏,仍然是基于“edge to edge display”设计语言的渐进式优化,并不是什么形态交互上的创新。一切都在现有的逻辑内。
至于双面屏、折叠屏,我只能说这些产品定义错得离谱了。
4
其实,个人电脑行业也经历过同样的历程。
让我们回到2012年。那年的衰退,PC厂商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2013年10月,INTEL联手众多PC厂商,高调推出了“Ultrabook”,超极本。超极本试图在产品形态上做出创新,推出了“detachble”和“convertible”两大品类,以“变形本”为品类定义,并提出了“PC平板二合一”的Slogan。
一时间,各家PC厂商奇招尽出,各显其能:除了常见的可以拆成平板的二合一本之外,联想推出了“Yoga”系列可以360度翻转的产品;华硕推出了双屏的“太极”笔记本;所有这些笔记本均支持屏幕触控,搭配最新的Windows 8系统,希望彻底改变大众使用传统“Clamshell”形态笔记本的方式。
然而事与愿违。超极本的出现并没有挽救PC的颓势。用户对于厂商强行推广的全新形态也完全不买单,大家把超极本买回家去,其实仍然是当做传统笔记本在使用,基本没有使用所谓的全新形态和交互。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和PC一样,双面屏、折叠屏、滑盖全面屏,以及接下来几年会出现的各种产品形态上的“创新”和“迭代”,在我看来,都不会给现有智能手机的产品形态带来本质的改变了。
应用场景的固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性能的过剩。尽管过去十年里Intel还在努力维持摩尔定律的迭代速度(最近几年已经放缓到3年),但这种性能的提升却没有带来明显的体验提升。PC的迭代周期一再延长:即便是5年前的笔记本,今天用起来还是可以很流畅。用户几乎没有升级的需求。
对于智能手机来说,这一趋势也已经逐渐显现出来:2010年时,最激进的手机玩家几乎半年就要换一台新手机;而到了今天,大部分人的手机迭代周期已经超过两年。尽管今天的智能手机处理器的性能还远不到过剩的地步,但是离性能饱和的那一天应该也已经不远了。
5
手机“PC化”最后的证据是品牌集中度。
2017年,全球TOP5的手机品牌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如果这个数据看起来还算健康的话,让我们看看竞争格局更激烈的中国市场:
2017年,中国市场前5大智能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高达75.7%,“其他”品牌的占比仅为24.3%,同比下降了31%。
让我们看看PC市场吧:
2017 年全球 PC 市场的前六位:惠普、联想、戴尔、苹果、华硕、宏基,占据接近八成的市场份额,而其他厂商的份额则进一步萎缩至 22.3%。
何其相似。曾经都经历过数十个品牌群雄逐鹿黄金时代的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今天都已经只剩下头部玩家可以生存。
时至今日,中国手机圈“华米OV”四家之外的手机从业者们如果对今天的形势还没有觉悟,恐怕是有些迟钝了。
手机的“PC化”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阻碍手机发展的是电池
5G时代看是不是和手机厂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