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失去的,不仅是一张张“无聊”的报纸

是时候“反哺”这些不一定卖座,但有着深远意义的本地媒体机构,以此担当公共服务的重任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航通社,作者 | 书航

2019 年,我们正加速告别报纸。

就像现在已经没什么人提起“拜年短信”一样,报纸的消逝,也不在大多数人的感知范围内。人们正为“信息过载”而头疼,短视频风潮也早已过渡到手机习惯收看的竖屏,可在报纸上面印个二维码都依然算是重大创新。

人们既不买实体报纸,也不关注电子报,甚至不在意是否还有熟悉的记者为自己写文章。众多报纸编辑部出逃的“难民”通过微信公众号重操旧业,成为观察者口中的“新闻游侠”。

但是,当报纸——特别是成建制的地方报纸——大批量消失以后,身为散落全国各地的城乡居民,我们损失的绝非只有一个“无关痛痒”的订报习俗,而是身边社区街坊的新闻来源和发声渠道。

在原子化、同质化的城市生活,驱使各地读者都在看全国一致的新闻版面的时刻,地方新闻报道的缺失将引发怎样的改变,还是一个少有人关注的话题。

“塌方式”停刊和“花式”征订

曾在北京发行量排前三的《法制晚报》,和近 20 家其他报纸一起倒在了 2019 年的黎明前。

隶属于《北京青年报》社的该报发行量曾多次超越母报,在 14 年生命历程中贡献了众多社区突发新闻和深度报道,曾被认为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殃及。

《北京晨报》《渤海早报》《西部商报》《申江服务导报》《羊城地铁报》……从 2018 年下半年开始,纸媒“塌方式”停刊潮不曾停歇。( https://mp.weixin.qq.com/s/vSN95X__Epdr1C4gTPG9sw )

这些报纸中,影响范围仅限于所在地区的地方报纸占了绝大多数,以至于除了上面的几个名字之外,更多的报纸即使死掉,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一听名字,就觉得“与我无关”。

可能,唯一有底气说自己不会关停的报纸,只剩下《人民日报》了。然而就连它都在新一年缩减了 4 个版面,虽然改用全彩印刷作为补偿。

至于其它地方的机关报,似乎就更是流年不利,订阅地方机关报越来越被强调是一项任务,甚至在黑龙江省,到去年 12 月初,全省多个地方党报征订任务的完成度还不到 10%。

《湖南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等报纸在 11 月连续发文催促征订报刊,有的还引用了一句名人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https://mp.weixin.qq.com/s/vr5_4zfD7vh-8VA9gsd_Zw )

报纸的生意越来越难,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唯一的悬念,只是哪一年会成为历史谢幕的那个关键时间节点而已。现在看来,2019 年可能就是这个节点。

兼具公营和商业媒体双重属性的国内纸媒,曾被认为情况特殊,不像国外那样说停就停,但现在的事实无疑说明,该关的一定会关,在哪儿都一样。

广州观察

在广州,散发《羊城地铁报》用的大红色报架,还孤零零地立在地铁 5 号线的每一个站厅里。

身为“新广州人”的航通社作者,对于几年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在上班高峰时段发报纸,还印象深刻。

就像其他同行一样,《羊城地铁报》也不仅仅是一半版面抄微博,一半放广告这么简单,它在地铁口设置了“m+”服务站,并时不时举办一些征婚、赛跑、踢足球之类的社区活动。

《北京娱乐信报》、上海《I 时代报》、《羊城地铁报》和南京《东方卫报》合称“地铁报四大元老”,2008 年共同发起了“全国地铁报联盟”。

当时有个说法,地铁报是“平面媒体中最有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报纸业态”。时过境迁,它们差不多都倒闭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1165 )

不过,《羊城地铁报》的上级单位即《广州日报》社,还是保留了旗舰报纸作为地方新闻报道的主力。

《广州日报》一直以“身边纸”作为口号,虽然是一份机关报,但却是按照都市报的规格来做的,并未采取上级将日报和都市报分开的做法。

加上《羊城晚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等的共同竞争,广州作为华南媒体重镇,对地方新闻的覆盖仍算是比较全面,成为市民反映身边大小事,以致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途径。

在全国其他城市,伴随着报纸刊号大量注销的,是报纸互相兼并,同一报业集团的力量逐渐聚集到一张报纸,一个 App 上,正如《北京青年报》所做的那样。

各方面运营都非常出彩的《法制晚报》因此成为这个策略的牺牲品,它的员工大部分被要求转岗到新媒体“北京头条”,但其中伴随的人员流失将不可避免。( https://mp.weixin.qq.com/s/cg2r7WTyoLH1iiOSs-yXQw )

文字版《1818 黄金眼》

要说所有地铁报当中活得还算滋润的,还得去重庆找。

在重庆地铁,你有很大机会看到某个乘客站着不动,手里捧着一张刚拿到的《都市热报》在那傻乐。

《都市热报》的魔性从文章标题就可见一斑:《小伙租长发漂亮妹子回老家过年 结果祭祖时尴尬了》《女子一年半分手20次 男友买了婚戒不敢求婚》《女子平时不理人 结婚给全公司发请帖 连保洁都不放过》。

这并不是受到了 UC 震惊部的启发——差不多从 2011 年这份报纸创刊至今,它都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风格。

航通社作者曾在重庆工作半年,期间读到一篇家长里短的稿子,印象非常深刻。它的标题是:《慈母手中线,女友眼中钉》

报道讲了一男子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带花纹的鞋垫,和女友去朋友家做客时候被笑话。女友觉得没面子,回到家就将鞋垫剪成两半。男子母亲花两个月做的“家和万事兴”刺绣牌匾也被搁置在一边。( http://szb.cqdsrb.com.cn/html/2016-05/23/content_490700.htm )

至今回想起来,这个标题还是只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搜一下来源是《都市热报》的社会“沙雕”新闻,结果之多相信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可以说,在 4G 时代,《都市热报》还没来得及像《1818 黄金眼》那样火遍神州,基本就是吃了没有视频的亏。

该报在创刊 1 周年时总结道:

“自创刊以来,《都市热报》每月均超额完成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下达的广告任务及利润指标,创造了当年投资、当年盈利的优异业绩,成为全国地铁类报纸的一匹黑马,引起国内同行高度关注。”

( http://news.163.com/12/1223/05/8JCSQ57300014AED.html )

对比同城的《重庆时报》,《都市热报》现在的滋润局面更显来之不易。《重庆时报》在新媒体崛起时代,领导为了自救,推出名为“爱达财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 3 年揽到 50 多亿投资。可是,该领导却因此被捕,连带报纸也在今年 1 月 1 日停刊。( https://mp.weixin.qq.com/s/L7wfQIlAAr85MNTtwF1hug )

地方报道“全国化”

《羊城地铁报》们死掉,是因为办的不够出彩;《都市热报》活下来,是因为文章大家都喜欢看。归结起来,一切似乎都是民心所向。

只是,由于《都市热报》采取的策略,是去掉报道中浓厚的地域特性,将民生新闻从自己熟悉的小区院落,街坊邻里当中抽离出来,变成全国人民都可以理解的戏剧冲突,所以才能轻易“出圈”,在微博时代也能借助其他渠道持续传播。

看起来,不讲身边事,只弄“大新闻”,就是地方报纸唯一被验证的出路

在这个结论背后的逻辑是,高速联通的网络快速抹平了全国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鸿沟,让各地居民都可以关注到均质化的,全国一致的新闻内容。

即使是“今日头条”式的个性化推送,它也是将你放进了全国所有用户的大池子里面,虽然你所在的地域依然是一个变量,但它和你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处于同等地位,意味着你再也无法看到像在都市报层面那么多的本地新闻了。

这样的安排,对于像航通社作者一样,全国各地以至于全世界到处跑,“居无定所”的年轻人自然非常合适。因为随着年岁渐长,喜欢留在大城市的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在外地的时间超越了从小住在家乡的时间,“第二故乡”“第三故乡”比老家更是如数家珍,本地新闻也就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

然而,假设我是一个毕业就留在老家当公务员,当老师,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小日子按部就班展开,一眼望得到头的“坐地户”,那么我看到和我想看的新闻,也是和“x漂”们一样的,也是想看全国范围的最热门新闻的。

小城市和大都会的人们,追一样的剧,刷一样的综艺,看一样的电影,因为一样的“沙雕合集”而爆笑。全国人民丢失了《红楼梦》《还珠格格》这样的集体记忆,却又在更高一层的审美趣味上无限趋同。

正是像《都市热报》这样的地方媒体,在求生欲的驱使下,把本该与当地街坊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地方社会新闻,“升华”成了具备全国流行能力的新闻,才让各地“沙雕”在微博和朋友圈齐聚一堂。

跟这些优中选优的各地最佳新闻 PK 之后,专属一地的新闻,自然还是比较无趣的占多数。所以,都市报们就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变得没人看的。

“无聊”的新闻,意义何在?

你可能会问,现在连地球都是个“村”了,我们恨不得穷尽 YouTube 上全世界的奇葩新闻,来充实自己的感官。这时候,要回头关注隔壁小区哪儿跑水了,旁边某个街道的马路坑坑洼洼,什么商圈旁边发生了车祸,是不是还有意义呢?

如果你能做到一生顺遂,无病无灾,那当然无所谓。但是,如果是“你”——而不是别人——不巧有需要成为新闻主角,那意义在此刻也就大不相同。

比如说,你买的房子刚刚验楼,发现装修问题,天花漏水,墙面掉渣,承重墙晃晃悠悠。你跟小区同病相怜的业主一商量,打算跟报纸反映反映这个事儿。

如果存在街道一级,区县一级的媒体,兴许可以上头版二版;如果市级媒体给力,能上个豆腐块儿;再往上到省级都市报,就没啥戏了。

要登上全国媒体?那你还不如自己发微博 @ 大 V 们,看你如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实,这恰恰就是地方媒体自己采编的新闻,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儿,给我们所有生活于“社区”中的人们最大的意义。

没有了地方媒体专门聚集起本地消息,服务本社区群众,你个人的遭遇,需要和全国 6 亿网民每天发出的浩如烟海的信息同场竞技。

没有人气,不是网红,你难免手足无措,不知要不要动点儿歪脑筋。因此我们看到的什么水滴筹,什么各种求助帖,不可避免为了扩大影响,要有一定的夸张和扭曲。而《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就是这种夸张发展到极致的反面教材。

对全球都关心的新闻,有很多力量协助辟谣,开挖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深度报道,其中自然也包括从破产的纸媒逃出来的“新闻游侠”们。本地新闻就没有这么高级的待遇了。

现实中,大部分人依赖地区性公众号等自媒体来看地方新闻。然而,近年来已经有众多地方号因为提供不实消息被查处,甚至形成了权威消息只能等待本地网警发布,吃瓜必有“反转”的局面。

如果地方政府的“xx发布”或者“xx网警”成为权威消息的最终出口,事件弄清原委往往过去了大半天甚至好几天,“黄瓜菜都凉了”,严重影响了本地居民获取身边事的时效性。

地方纸媒停刊,再明显不过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被全国和世界新闻所支配。你宁可关心奶茶妹妹的婚姻,刘德华的嗓子,也不愿意关注跟你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街坊邻居,因为他们的新闻“不好看”,“不刺激”。

这也许会让我们无意识地忽略地方媒体的重要作用:它们绝不是单纯做传声筒,更不都是“浪费纸张”,本地新闻衰减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寻回失落的“家乡”

地方新闻衰退,让位于全国性和世界性议题,这个问题不仅中国独有,全世界都有。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政治学家霍普金斯(Daniel J. Hopkins)在其新书《越来越美国:美国政治行为是如何并且怎样国家化的》(The Increasingly United States: How and Why American Political Behavior Nationalized)中提到:

“美国政治已经完全全国化:选民们更加关注华盛顿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他们所在城镇或州的情况。民主党和共和党已经变得更加同质化,在阿拉巴马州提供了与佛蒙特州一样的意识形态。”

《纽约客》杂志去年的一篇文章生动地描述道:

“地方报纸和广播电台,一度是国家信息的主要来源,汇集了国家、州和市政新闻。因此,那些主要对华盛顿发生的事情感兴趣的美国人,仍然对他们的家乡有很多了解。如今,选民们越来越多地从广播网络和有线电视频道,或从社交媒体网站和在线出版物上获取新闻,这些新媒体不太可能要求选民关注其市政厅或州议会。”

选民更有可能根据“意识形态纯洁度测试”来决定应该选谁,而不是根据他们是否给所在选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是被称为“美国政治的全国化”的现象,未来数十年只会愈演愈烈。( https://mp.weixin.qq.com/s/1NIxzF1GJGZoQGq_UJcxUA )

针对公共事务报道缺失带来的地方治理危机,多国已经行动起来,通过大平台输血为主的方式,试图重振本地新闻报道的雄风。

Facebook 宣布投入 600 万美元启动一项社区新闻项目,以支持英国本地新闻业发展,这是 Facebook 公司历史上的首次。同时,公司还在美国 400 个小城以及澳大利亚试点“当地今日新闻”(Today in xxx)的地方报道聚合形态。

英国广播公司 BBC 牵头成立覆盖全英的本地新闻合作项目,今后 11 年内为全国 800 多家媒体中的 90 多家提供每年 800 万英镑(约人民币 7000 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共享内容资源的“中央厨房”。( https://mp.weixin.qq.com/s/wJmTUn9bI-4hZ8UWSGQDfA )

地方新闻议题天生不如全国性、世界性选题吸引人,这可能是单凭改良写作手法无法改善的局面。

此时此刻,从报道全球性议题中获得流量和粘性,因此受益的大型媒体平台,是时候“反哺”这些不一定卖座,但有着深远意义的本地媒体机构,以此担当公共服务的重任了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能在自己的新闻客户端里,重新看到自己方圆几公里的街道附近发生了什么。

本文系作者 航通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