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旷视对抗“七年之痒”,CV 巨头们都需要新故事

旷视正面临它的“关键时刻”,既要在新业务中承接过往积累,在此前涉足过的繁杂业务中抓出一条脉络;也要给外界足够的想象空间,为下一步可能进行的融资、IPO做足准备。

图片来源:旷视科技

图片来源:旷视科技

“物流行业吸引我们的就是大,足够大。”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在开年的战略发布会上说。

1月16日,旷视科技宣布战略升级,将公司名称从“Face++”改为“MEGVII”,并宣布以物流、制造、零售行业为起点,针对供应链场景进军AIoT(智能物联网)领域,同时发布了机器人业务核心产品——“河图(Hetu)”。

虽然旷视将最新战略定义为“机器人”,事实上,“河图”指代的并不是实体的硬件终端,而是后端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再通俗点解释,就是针对制造、物流、零售行业,结合合作伙伴的设备,提供多样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就好像是机器人乐队的指挥家。”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说到。同时,唐文斌还宣布旷视将投入20亿,与仓储、仓配类软硬件公司、集成厂商、系统厂商等共建河图合作伙伴计划。

在会后的采访中,印奇否认将此次发布定义为“公司转型”。他透露,旷视一直有着清晰的“AI+IoT”发展路径,即:从最早围绕手机的主要场景,到以城市为核心的场景,到目前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场景。

2011年,23岁的印奇与清华同学唐文斌和杨沐成立旷视科技,是业内俗称的 “CV(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on) 四小天王”中成立最早的一家(另外三家为商汤、云从、依图)。

七年之后,旷视已跻身 AI 独角兽行列。根据彭博在2018年年底的报道,旷视正计划赴港上市,但印奇否认了这一传闻。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

旷视最近一次官方发布的融资消息停在了2017年10月,当时旷视完成4.6亿美元C轮融资,由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领投,蚂蚁金服、富士康集团战略投资;而在整个2018年,阿里巴巴以6亿美元领投旷视的消息始终不绝于耳,但旷视与阿里都未对该消息做出回应。

旷视需要讲好一个新故事。

人工智能领域即将进入新一轮的整合期:一方面资本开始由追逐概念到回归理性,一位投资人曾对钛媒体说,现在投资AI 项目都会做技术类“DD(尽职调查)”,以识别对方是真AI 还是假AI;另一方面,头部公司与初创公司融资能力两极分化明显,旷视C轮4.6亿、商汤C+轮6.2亿、优必选C轮8.2亿——明星AI公司忙着刷新记录,初创AI公司却感叹无米下锅。

然而,与高额的融资记录相对的,是人工智能公司的高投入。

以钛媒体此前报道过的商汤为例,为了重塑 AI 底层框架,商汤建立起自己的超算中心,每年在采购 GPU 上的花费就超过上亿元。而随着旷视此次宣布进军物流供应链领域,也意味着新一轮的技术与资本投入。

行至“七年之痒”的旷视如今来到一个关键节点——它既要在新战略中承接过往积累,在此前涉足过的安防、零售、金融、手机等繁杂业务中抓出一条脉络;也要给外界足够的想象空间,为下一步可能进行的融资、IPO做足准备。

从平台型公司,到商业交付型公司

选择物流行业并不是旷视的突然之举,据印奇介绍,在此次发布之前,旷视已进入物流行业至少超过18个月,“已经能够讲出行业需要什么,能够展示落地的场景”。

与天猫的合作,是旷视拿出的第一个标杆案例。唐文斌将天猫超市的仓库比喻为“物流界的珠穆朗玛峰”,由于仓库SKU多达4万余个、用户订单内容复杂、还要达到“当日达”的时效性。这一系列要求反推到物流环节,就造成了以下问题:

1、不同的SKU,诸如服装、美妆、3C,由于体积、重量的不同,对运输设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2、如果订单内只有一样物品没有装配好,这个订单就无法送出;另外订单中经常会包含诸如“可乐、薯片”一类的畅销品,也会出现配送高峰时仓库堵塞的情况。

为此,旷视的解决方案是一方面是根据不同行业场景选择不同的设备,比如跟艾瑞思、MUJIN 合作推出不同载重类型的机器人;另外,旷视在河图系统中内置了大量算法,从机器人路径、货品在仓库摆放的位置、不同机器人的负载均衡等多个维度进行优化。

由艾瑞思机器人组成的智慧仓库。

由艾瑞思机器人组成的智慧仓库。

“我们需要交付的应用一定是‘软件+硬件’,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印奇谈到,在采访中,他甚至言辞犀利地指出:“如果不从应用出发就去做平台,都是耍流氓。”

所谓人工智能平台,指的是通过底层基础研发形成技术突破后,让外部客户以调取SDK等方式获得算法插件等能力,平台不用“下场”,通过技术授权收费。这一商业模式,也是大多AI 公司发家时的路径。印奇表示,旷视也做过类似“平台式公司”的表达,但是要成为一家扎实的公司,必须找到场景里扎下去。

可以说,除了发布机器人新战略,旷视此次宣布从平台型公司到商业交付型公司的转变,称得上是其商业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意味着旷视与B端客户的服务模式,从单纯的产品交付,扩展为整个解决方案的交付,这无疑对旷视的服务能力、及其背后的销售模式、组织架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战略方向上的变化,伴随的是旷视对梳理业务的重新架构。

“我们希望未来在旷视内部是‘小太阳’的生态,内核是 AI 引擎,中间是平台软件,外层是在不同行业落地的物联网产品。”印奇表示。在具体的业务分配上,内核与中间层由旷视自己完成,外层硬件则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这种架构组成也符合旷视对于交付方案“软件+硬件”的需求。

为了让整体方案变得更可控,旷视也多次采用资本手段对多家物流仓储、机器人领域公司进行融资并购,当中包括去年4月全资收购智能仓储物流厂商艾瑞思机器人、去年12月领投自动化仓储厂商鲸仓科技等;另外,旷视曾经的战略投资方蚂蚁金服、富士康,也将在零售、制造业的场景中对其予以支持。

高估值,需要新故事

2018年被誉为“AI 落地”元年,业界在这一年对于 AI 落地达成了更明确的共识:对于 AI 企业来说,以优质算法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并不能带来业务上的回报,搜狗 CEO 王小川就曾将 AI 比喻为“轮子”,只有找到适合的场景,AI 才能真正驱动业务增长。

对业务方向的选择更是直接影响到AI 公司的估值模型,如同小米上市时不愿意被称“硬件公司”而是“互联网公司”,AI 企业进入了什么领域,讲什么样的故事,直接决定了其营收目标与增长空间。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比对功能几乎是四家CV公司起步时共同进入的领域。

智慧安防是旷视、商汤这些AI 独角兽们最初进入的领域。

就拿“CV四小天王”各自的成长路径来看,起初,旷视、商汤、云从、依图几乎一同选择了安防与金融领域为切入点,不过,随着融资进程的推进与企业资源的配置,如今来看,四家公司已经“分道扬镳”:

其中,依图在2016年宣布进入医疗领域,并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2017年5月,依图完成来自云锋、红杉等机构的3.8亿美元C轮融资,一位业内投资人曾对钛媒体直言:“依图是靠医疗拿下了C轮。”

去年12月,依图又宣布了其最新动向:进军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与微软、华为联合发布语音解决方案。

云从则是四家公司中唯一没有外资入股的人工智能“国家队”,凭借中科院出身的团队背景与十余家政府背景的融资架构,云从以定制化、项目制的方式在金融、安防、民航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持续拿单,目前已成为国内银行业第一大AI供应商,并计划今年在 A 股进行 IPO。

商汤,则被外界冠以“融资机器”的标签。截止去年5月,商汤总融资额已超过16亿美元,估值超过45亿美金,它将自己定义为“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旗下产品已从初期围绕计算机视觉推出的智能拍照、相机美颜,延伸至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商业、智慧楼宇)、手机、AR、自动驾驶等领域。

而在宣布进军物流领域以前,旷视曾在多个垂直领域尝试发力,也遇到过不少阻碍。

据钛媒体向多位业内人士了解,此前旷视位于华东的安防团队,在2016年因与管理层存在分歧,团队四五十人选择集体出走,另起炉灶,此举让当时旷视在安防领域的拓展遭到重创;而在2017年前后,由于无法适应银行类客户对 AI 项目定制化的复杂需求,旷视也丢掉过金融领域的不少订单。

而在旷视此次发布新战略之际,印奇也首次对外梳理了旷视最新的业务布局,目前旷视拥有三个事业群:

第一,面向城市的城市大脑事业群。
第二,以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大脑事业群。
第三,以个人终端设备为核心的事业群。

“城市场景与供应链场景目前是旷视的营收核心。”印奇说到,他拒绝透露旷视具体的年营收数额,但特别强调,旷视做了物流并不代表在城市场景就”松了“,他依然看好城市场景,特别是在安防以外的交通、社区等便民场景中的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当一个 AI 领域的独角兽选择进入某个新领域时,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利益分配问题,这是旷视作为初学者需要警惕的,物流信息化公司“唯智信息”创始人兼总裁陈梦槐就在与印奇的对话中直言不讳地指出:

“最后一毛钱怎么分是很关键,我们需要对场景价值体系中的蛋糕重新分配,无论是做算法、软件、机器设备,要确认各个环节是否真的提供价值了,这也代表行业内未来的格局究竟是闭环还是开放,这对形成共同体来说,非常重要。”(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苏建勋)

本文系作者 苏建勋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