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在18日举行的“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对话刘慈欣”《阿丽塔》电影主题宣发活动上,科幻大师级导演、《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操刀人卡梅隆与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对话,双方就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彼此的关联和使命、科幻产业的诟病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2019年2月18日,导演卡梅隆再度来到中国。此次中国之行,他与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之间的对话倍受关注。
谈起刘慈欣的畅销科幻巨制,卡梅隆对《三体》作品中的内容如数家珍:1800多页的超光速移动、遵循了怎样的科学规律、联想起六十年代的伟大的科幻作家海伦和克拉克……
他还表示,自己读过英文版《三体》后,在美国也进行了竭力推广。卡梅隆在对话现场对刘慈欣建议“应该把《三体》拍出来”。
“如果你突然在美国看到宇宙飞船,一定是(有人)看了您的小说。”卡梅隆的一句玩笑,戳中了三体迷们的一大心结。
据钛媒体了解,《三体》这个电影项目在中国早已启动多年,却一直处于“难产”状态(该剧改编权等目前在游族影业手中)。刘慈欣在现场也表明了原因:
“从我自己来说,我倒是希望拍一些比较容易的,至少是视觉上、故事上比较容易一些的。《三体》以我们目前的经验来说有一定困难。”
卡梅隆也承认,《三体》拍摄电影难度很大。“《三体》如果拍成电影,就要按照六部电影的体量去拍,才能拍出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而今年院线的“黑马”由中国制作公司出品的、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原著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累计票房达36.51亿元,超越《红海行动》成为内地电影票房亚军,并且登顶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榜。
因《流浪地球》的叫好又叫座,许多人称今年为中国电影的“科幻元年”。这部春节档的科幻电影大获成功,终于为内地的小众科幻市场燃起了一把火。
就在本周五,卡梅隆监制的好莱坞大片《阿丽塔》即将接档中国科幻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中美之间的科幻鸿沟,在跨越数十年的技术与内容断层之后,终于渐渐弥合起来。
刘慈欣:“《流浪地球》有7000人在做,而小说只有一人写”
在谈到科幻电影与科幻小说的创作与产业差异时,刘慈欣认为目前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科幻电影的创作是两个极端。刘慈欣在提到《流浪地球》电影和小说的创作团队比较时,无不感慨国内缺乏优质的原创内容。
“科幻小说是一个人在写,科幻电影是一个巨大的团队在做,像《流浪地球》,是7000人在做的。”
这种畸形的业态使得科幻电影的视觉效果在不断的提升,而内容却乏善可陈,两者存在明显的断层。这也是数十年来国产科幻片难有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在刘慈欣的眼中,科幻电影本身是特别高成本的科幻片,更适合原创的剧本,而不适合改编,而国内很缺少科幻编剧,这是科幻电影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产业上游获利少,下游却常常能赚得盆满钵满,这或许是产生这种倒三角IP架构的原因。
然而,文学的商业化是否就能开启科幻电影的新纪元呢?
关于这一点,刘慈欣又是彷徨的。这位科幻大师常年被恶魔式的念头纠缠——小说的影像化。
“我写故事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不去想会不会变成电影,会不会很容易变成电影。”
因此,科幻电影从产业链上游就开始的商业化运作,更多的小说家、编剧参与,会不会带来更优秀的作品,也未可知。
科幻电影使命:阻止不好的未来发生
为什么要拍科幻电影?那些虚妄、奇幻和未知,只是为了开启人类的脑洞,为人们百无聊赖的生活增添一些刺激的元素么?
卡神(粉丝对卡梅隆的爱称)在和大家分享科幻电影的使命时,引用了一句老话:“科幻电影不是预测未来,科幻电影是阻止不好的未来发生。”
不论编剧、导演还是作家,科幻会提前去考虑到这样一个坏的结局,去规避它。所有的内容创作者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对科技又爱又恨的情感,技术可以摧毁我们,可以让生活非常糟糕,可以摧毁世界,可以摧毁现代世界,也可以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可以解决核战争的问题。”
卡梅隆认为,这也是科幻影片需要折射的情感:对未来的恐惧、对人性的思考、对人工智能的疑惧,然后通过这些呈现引发人类的思考,就可以尽可能将不必要的科技扼杀在摇篮中。
电影《阿丽塔》也是如此,人类和半机械人的爱恨纠缠引发受众对人与机器的二元对立的思考,同时,最终的人与半机械人的爱情,又为未来科技的人机发展预设了美好的愿景。
从整个宇宙的变化、到自然与人性的碰撞,卡梅隆寻思,科幻不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需要一个关于未来的、乐观的故事。
相较于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存在滞后性
因为先有剧本、后有影像的艺术特点,电影之于小说,大都存在着滞后性。而在导演卡梅隆看来,由于科幻题材对特效要求的特殊性,这种滞后尤为明显。
在投身于导演行业之前,卡梅隆是一位编剧。他表示,过去四五十年前,科幻电影重要的任务是要把三四十年代的一些已经很成熟的科幻理念,用电影的方式普及到大众。
“文学一直是在前沿,但是电影的观众比较挑剔,他们不一定喜欢这些很黑暗、很阴暗、反乌托邦的故事。”
介绍到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卡梅隆谈到,电影受众和小说读者之间,对于题材的抉择、视觉效果的追求和哲学内涵的探寻,都有着很大差异。
“七十年代的科幻小说流行黑暗主题,讲核武器,或者流行病,都是非常悲观的,电影观众并不爱看,大的电影公司也就不推这样的产品。突然,在七十年代末出现了《星球大战》,改变了一切,科幻就又流行起来了。”
科幻电影的发展就是在受众的审美变化和文学流派的发展中,裹挟着前进。
此后,超级英雄类的科幻又兴起,但是这些避免了一些很纯粹的科学问题,现在有漫威、DC这些超级英雄的科幻世界,又有像降临这样一些严谨、认真的科幻文学类的。
活动的最后,刘慈欣和卡梅隆都表示,我们必须从科学中寻找故事资源。
虽无法验证理论,数十年来,卡神选择在编剧、拍片时遵循科学规律;而刘慈欣,则始终把科学当作一个故事的矿藏,从里面提取资源。这就是二人不灭的科幻神话之匙吧。(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陶淘)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
科幻电影的使命是阻止不好的未来发生。喜欢这句话!
看看文字版就可以了!
很多流浪地球的脑残粉竟然在豆瓣阿丽塔战斗天使的页面打一星,称之为为了国产科幻崛起的豆瓣一星运动,我就服了,仗着一个大刘就真以为中国科幻世界一流了?也不看看那些殿堂级的科幻大师哪有得了个雨果奖就收手的?何况还有很多星云雨果双奖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