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懂笔记
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互联网几乎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宝库。无论是矢量图标、场景图片、字体等素材,都能够通过搜索引擎“简单获得”。
但就是这个“简单”二字,也让很多人养成了一种“陋习”,也让一些机构看到了生意机会……
“可以说,近几年因为各方面原因,人们的版权意识都在不断加强,尽管很多人抱怨自己是被‘钓鱼’,比如我。”
指着电脑里的资料,面带微笑的设计师余伟(化名)对懂懂笔记娓娓道来,言语中的专业感更像是一位熟知版权诉讼业务的律师。
他罗列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最高法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至2016年,全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量呈上升趋势;2016年较之2015年同比上升41.34%,在这些纠纷案件中,仅著作权侵权就占了50.2%。
同样在国家版权局的公开数据中显示:2018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达345余万件,相比2017年的274余万件,同比增长25.83%。可见,越来越多的原创作者开始重视作品著作权的保护。
这意味着用户、企业使用互联网上的素材时,可能会有更高的侵权风险。半年前,在广州某设计公司工作的余伟,恰恰就是使用了网上的“免费”素材,导致公司陷入著作权纠纷,自己也险些丢了工作。
“真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当时确实是疏忽大意了。”事情发生后,公司高层和部门主管都埋怨他使用网络素材时没有仔细溯源,这才导致著作权纠纷的产生。
尽管侵犯他人著作权是显然易见的违法行为,但仔细研究了一些相关版权诉讼及侵权话题后,余伟还是发现了一些“诡异”的细节和现象。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和企业正视这一问题:自身的疏忽或者陋习很可能也在推动着一门能够快速获利的生意,而且这门生意是非常“正义”的。
商用群友图片,惹来版权纠纷
“平面设计师使用网络素材,一直以来比较普遍,很多人确实缺乏相关法律意识。”
余伟告诉懂懂笔记,他从大学时代便开始使用网络素材完成相应的设计作品。从业五年来,他也从未因为在海报、单页等商业设计中使用网络素材,被追究侵权责任。在他眼里,作品使用未曾溯源的网络素材,几乎是每位平面设计人员都做过的事,甚至已经成为习惯。这个惯性思维,一直延续到“被诉”之前。
“为了找好用的素材,我以前常常会加入一些平面设计交流群,群友经常会共享一些素材资源。”余伟回忆,半年前为了设计公司自己的宣传海报,他在一个交流群里询问,是否有大分辨率的广州塔图片素材能够共享。
这一请求很快得到了几位群友的响应。其中一位自称是摄影爱好者的群友,向他提供了一套分辨率为5760×3840,格式为RAW的广州塔风光图片。
“那时真的以为捡到宝了,这么大分辨率的素材图片并不多见。”在向群友道谢之后,余伟将一张图片用在了海报的设计上,并大量印刷并交由公关公司进行张贴宣传。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几天后公司便收到了一封落款署名为某某文化机构的交涉邮件。指出他们的宣传印刷品使用了该机构的著作权素材,要求支付2万元的赔偿。
“我立马懵了,当时想到素材是群友提供的,怎么就侵权了呢?”尽管余伟表示有些担心,但公司还是将这封邮件当作恶作剧处理,并没有理睬。
然而,三周后公司便收到了来自法院的侵权起诉书,原告依旧是发送邮件的机构主体,而主张著作权侵权赔偿的金额,也从2万元增加到了4万元。
“公司高层开始质询我,那些设计稿中使用的素材来源是哪里的,我才感觉事儿大了。”余伟整理了自己所使用的素材,里面小部分来自网络搜索,大部分来自设计师(摄友)群的共享,而且均无注明限制商用或者版权所有。
这种习惯使然让他从没有考虑过会造成侵权,也算是头一次吃到了苦果。但之后和几位生活中的好友一番交流后,他们却都感觉细思极恐。回想起来,自己和身边朋友曾经加入的一些“无所不能”的交流群里,总会有一两名“万能”的群友,“有求必应”地为大家提供专业、急需的设计素材,而且大公无私,从来不会谈及任何费用。
难道在互联网上,真的存在着素材界的“好心人”?或者说一些热心群友的背后另有目的?
免费的素材,莫名的“圈套”
“看是无私奉献,其中很可能是一些机构有意为之。”
从事婚纱摄影的蒋佳楠在交流中表示,在自己所在的圈子里,类似这样的侵权事件并不新鲜。他透露,这背后确实有一些专利、著作权机构的“套路”,而他就曾在这样的机构中工作过。
蒋佳楠告诉懂懂笔记,2017年初,他曾到一家传媒机构面试摄影专员。当他通过面试正式入职之后,隐约发现这家看似普通的传媒公司,实际上并不简单。
“我的工作就是拿着专业单反相机,每天在外拍摄街景、建筑和任务等图片。”他回忆,当时部门领导要求他主要去拍摄市区、周边市县的风景,有时甚至还安排一些模特的户外专题。
他逐渐发现,这些风景图、模特照从未在任何平台、刊物上发表,几乎都是在筛选之后,统一交付给了公司内的一个被称为“网络运营部”的部门。
让蒋佳楠感到十分奇怪的是,这家传媒机构并没有业务载体。除了十几个摄影专员负责拍摄各种照片之外,还有不少美工在设计海报、PPT模板。
“后来了解到,这个运营部才是这家机构的核心,工作的内容也让我大开眼界。”蒋佳楠告诉懂懂笔记,负责运营的人员每天都会将这些图片和模板,上传至各个设计相关的素材网站及博客上面。
甚至有部分内容,会被分享在豆瓣、知乎等平台,并设置好很多搜索优化标签,用于搜索引擎收录。当然,这些素材大多是提供给相关行业的设计师、美工下载、使用的,而这一过程全部免费。
“聊天时我才知道,不少美术设计交流群、摄影交流群,是运营部的同事组建的。”蒋佳楠透露,当时公司运营这些微信群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无偿分享图片资料以及设计模板。运营部的同事会自称为“摄影爱好者”、“资深美工”、“设计小白”等,毫无违和感地与群友们“共享”各种免费的素材。
“但是,这些素材都被公司登记了著作权。”蒋佳楠露出了一个“你懂的”的笑容,“一旦免费下载的用户,擅自将图片素材、模板用作商业设计用途,便存在侵权行为。”
遇到这类情况,该机构便可以侵权为由,向设计作品的所属企业索要赔偿,索要不成则会通过相关法律程序追偿,“企业偶尔用一次这样的素材没事,但用多了就会被盯上,机构讲究的是养肥了再杀。”
据蒋佳楠透露,在设计行业中类似的著作权“机构”有不少。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越发重视,著作权方在侵权谈判、诉讼时也都是占据了很大优势。加上赔偿有利可图,因此类似通过素材免费分享,再通过著作权要求“赔偿”的专业机构数量也在渐渐增多。“多数公司是以广告公司、传媒机构的模式出现的。”
那么,这些机构通过侵权诉讼或者索赔,能有多大的盈利?
版权“下套”不违法,钓鱼方式引争议
“你现在清楚公司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了吗?”
根据知情者提供的线索,懂懂笔记的小伙伴以求职者身份,来到位于深圳南山区高新园附近的某“传媒公司”应聘运营专员一职。人力资源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李女士,介绍了公司的主营业务和相关职务的工作职责。
这位李女士强调,运营专员的职责就是在网络上寻找更多渠道,将摄影专员、设计专员筛选并制作好的素材和模板,推广到更多网站和社交网络上,让更多的相关企业的设计人员下载使用。
这一点,与蒋佳楠所透露的信息无异。同时,机构要求从事这一岗位工作的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SEO、SEM基础,能让“免费”的素材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
“收集信息同样重要,要时刻留意哪些企业使用了公司素材。”李女士略带严肃地表示,关于如何收集企业的侵权行为,入职之后公司将会组织一系列专业培训。当运营团队发现有企业存在设计需求时,要时刻追溯其素材信息,必要时通过邮件、社群的方式提供免费下载,让对方使用公司的这些免费素材。
“社群的运营、平台的更新都很重要,因为有需求的人都在里面。”李女士强调,国内美工、设计人员甚至企业用户,著作权的都很意识薄弱,当需要设计海报、编写PPT时都习惯在搜索引擎上、交流群里下载“路边”素材。
因此,很多人只要有素材需求,就会搜索、求助,这时只要运营人员将素材提前上传于素材平台上,或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这些素材、模板,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企业的商用宣传中。“只要侵权的数量一多,就可以由专门负责的部门交涉了,而且证据也已经坐实。”
在短暂的培训期间,懂懂笔记了解到这家机构每次都能够在维权行为中,获赔几万甚至十多万元。同样的素材甚至还能反复利用,多次“索赔”。通常机构会私下沟通,沟通无果后便会提起诉讼,侵权一方非但毫无胜算,赔偿数额反而可能更大。因此,有不少侵权企业选择私了。
记得当问及类似诱导下载侵权素材的行为是否合法时,李女士曾笑着表示,“我们的业务绝对合法依归,没有比这更合法的生意了。”
在培训资料中,美国一家以专利维权起家的企业VirnetX成为了样板。培训者表示就连苹果那样的行业巨头,打官司也都败给了这家专门抢注专利、版权的“优秀企业”。
结束语
从法律角度来说,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是一项合法、合规且十分正义的举措。一家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创作的作品被他人侵权,也理应得到赔偿。
但是在多方面交流中,不少设计人员也表示,这种投机性质的版权维权机构,其诱导、误导用户下载的方式似乎不太光明正大。对于这门生意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长远来看,那些喜欢下载“路边”免费素材的用户,也应该建立其知识产权意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毕竟,这种多年养成的陋习不仅是对设计领域,对很多行业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太阴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