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E2019即将结束,在这次展会上,“智能”和“互联互通”成为了家电厂商展示中的高频词汇。电视看8K、白电看AI、每个厂家都在专注表现某一个场景下的智能互联带来的提升。不过云米CEO陈小平却不认为智能互联家电只是在某些场景下的应用,真正的智能互联要涉及到全屋的每一件产品甚至每一个角落。
一直以来大家对智能互联都有一个误区:智能互联=语音操控,说的更简单点就是“取代遥控器”无论是各种智能音箱还是各种网关,它们与家电产品最多的互动就是“开”和“关”。在陈小平看来,这还不足以表达“智能”和“互联”这两个特点,真正的智能互联应该可以实现“自动开关、调整”和“智能联动响应”。
抢注智能互联赛道,云米有何特殊之处?
云米品牌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它的“血液”与海尔、美的、格力这种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是不一样的。云米并非是家电制造业出身,它关注的点也很简单:用家电+智能互联解决消费者的体验痛点,让整套家电的体验更加人性化。因此在云米的产品上,会看到很多与交互相关的影子。
“未来的家庭没有神经中枢,智能产品应该是分布式的网状关系、全屋智能、万物互联,消费者拥有的应该是完整的智能场景体验。”这句话在陈小平与钛媒体的采访对话中出现了很多次。具体来说,以云米目前的产品线已经可以覆盖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全屋净水系统,几乎可以达到“全屋”的标准,这些产品的分布在家中的每个地方共同组成的就是互联智能的“网”。
在“网”组建完成后就是一步一步地添加场景智能。比如家里在安装了智能门锁后,最基础的操作就是开门同时将灯也打开,然后围绕开门的场景不断延伸:空气不好的时候打开空气净化器、白天时打开家中窗帘、电视开始播放、电热水器开始工作等等。因此云米所做的产品是按照场景和需求来进行开发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白电、黑电、厨电进行开发的。
“既然这种智能互联的体验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还没有体会到呢?”钛媒体将这个问题抛给了陈小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市场普及率的问题,现在家庭中的电器连单品智能的规模还没有达到,这种互联之后的场景就更加少见了。”
IDC发布的《全球消费物联网趋势2025展望白皮书》显示,2018年平均每个家庭智能家居设备数量大约0.9台,预计到2022年,这个数字将会上升2.8台,这时候市场上的消费者才能初步感知到智能互联带来的生活体验。到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会达到6.8台,那时候虽然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全屋互联,不过这个趋势应该已经融入大家的生活了。
押注智能互联这条赛道也让消费者对于云米的认知从“小米生态链”这个词汇中一点一点剥离出来,根据此前云米科技IPO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上半年,公司来自小米的收入分别为2.998亿元、7.395亿元、6.51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95.9%、84.7%、62.6%。应该说智能互联家电的新赛道也让消费者重新认识了云米这个品牌,对于云米而言,它不是要做某一个家电品类中的“新物种”而是要做互联智能家电的“新物种”。
云米的智能互联体验如何?
如果说今年AWE2019上产品的新特点是“处处带屏”,那云米的产品应该可以称之为“个个带屏”。屏幕的意义其实和语音一样,它们都是整个场景的入口。相信大家今年也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连前几年盛行的智能音箱产品也开始加入屏幕,这块屏幕或是用于拓展功能或者是用于补充语音内容完善智能入口的属性。云米的产品同样如此,基本都是采用了语音+屏幕的方式。
用陈小平的话说:“云米认为未来的家应该是布满屏幕的家,每一件设备都有屏幕,每一个屏幕都是互联网的入口和节点。”添加屏幕的意义在于去中心化、去App化,你通过一台冰箱、洗衣机甚至是烤箱、电饭煲就可以改变目前家中其他家电的状态,反过来,由AI神经网络构建的AI场景智能,也让家电从“被动响应”实现向“主动学习”的改变。
现场32英寸的5G智能冰箱也很惹人瞩目,钛媒体也在现场体验了一下这台大屏幕的冰箱。大家都很疑惑在冰箱上装个屏幕能够干什么。在体验中,它不仅能够联网,能够操控家电、能够听歌,甚至还可以为你网购蔬菜,以后打开冰箱发现家里只要没菜了,在冰箱上买就行。同时,对于有娃的家庭的来说,它也可以作为一台大屏监视器,可以实时看娃,当然,你也可以一边看娃、一边追剧,也可以一边跟着冰箱学做菜,一边进行烹饪。
未来在5G普及的场景下,手机厂商已经为大家展示了手机的更多可能,而云米在这些家电产品中加入屏幕,也可以一样实现类似“云游戏”和“现场实时通讯”的能力。
想象一下套全智能家电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门认识你,它知道现在几点了,该开灯还是拉窗帘,了解室内的温度、湿度、污染程度,指挥空气净化器、空调、加湿器。冰箱为你搭配食谱,推荐食材并购买,油烟机知道你做饭的时候喜欢用什么火力、哪种烹饪方式,作为一家之主,就可以尽情地享受智能互联带来的美好生活了。”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邓剑云,编辑/项欧)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