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5月一个周末的下午,张志东,这位和小马哥共同创业的核心人物,出现在腾讯“产品家”沙龙的现场,言语间平和而儒雅,透出一种典型技术型管理者的气质。从1998年创立腾讯至今,通过团队十几年的坚持,将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到市值5400亿港元。造就了QQ亿级用户和广告收入的神话,也曾遭遇到新晋创业公司“行业垄断”的指责。
作为创始人,张志东身上的标签被提及最多的,是福布斯榜上有名的“富豪”、以及“马化腾背后的男人”。而低调如他,以一位曾经的创业者身份,坐在一群刚刚起步的创业者中,谈论起当年的工作经历和个人兴趣。兴许再过十年,他身边的某一位就是新一代的亿万富翁。钛媒体编辑此前发表的一文《看看这些互联网创业者的“兴趣引擎”》链接:https://www.tmtpost.com/39561.html,即展示了三位以兴趣与理想为引擎激发的创业案例做,再来听张志东谈谈理想和现实的平衡吧。
当现实“刺激”了理想
张志东先生研究生毕业后,先在一家做系统集成的公司工作了三年,才动了创业的念头。他坦言,“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技术宅男,很宅。”
说到当年的理想,张志东说,“当年是希望凭着对计算机的爱好,能够做一些给很多人用的东西,这是我的理想”。然而,现实却没那么美好:
“1995年我研究生毕业时,社会上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机会还比较少,尤其没什么机会做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当年没有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也出于早期阶段。所以,我只能加入一家系统集成公司,做行业系统做金融的系统和做电子政务的系统。
据公开资料现实,这家公司以为深沪两市提供证券交易软件而闻名。而后来为什么离开、加入腾讯?答案是因为“中间受了一点刺激”。
市里的高官亲自点名找到他,最终并不是对系统提出“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结果是让他把碍手碍脚的显示器“挪一个地方”。这件事让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用户需要的,而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最终能够通过官方验收、拿到尾款,这个事情就Over了”,至于产品本身并没有真正关心。“这就是当时行业的现状,这事情对我是有蛮大的一个刺激。”
1998年中国互联网人开始看到了一些机会,他的大学同学马化腾从ICQ上看到了创业的契机,于是,“当时就凭着这样的一个爱好,也凭着之前的这些在系统集成行业的一些挫败感,我就投身了这样的一个行业,就开始了腾讯之旅。”
责任感和兴趣怎么平衡?
在张志东所处的时代,折腾计算机的人有一个雅号:网虫。因此当年,编程是他最热爱的事情,然而,作为并称BAT的巨头企业之一的领导者,他没机会再写程序了,而目前的兴趣则会更多的放在企业管理上。如今,他琢磨的是“在一个大型的技术团队里头,怎样能够创造出氛围和空间,让年轻人能够发挥他们的才智,超过我们这些老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基础比我们更好、年富力强。
作为一名早期互联网创业者,他和团队的愿景是希望在一家中国公司能创造出这样的环境,
假设有一天他们离开我们的公司,他出外面无论创业也好、加盟别的企业也好,他都有一个高的、好的一个基础,这个可能是我这些年比较关注的。
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有多年接触创业者经历的申音,对张志东抛出了一个问题,“做一个几万人规模的大公司CTO,责任必然大于一切;那么兴趣怎么办?个人梦想怎么办呢?”
张志东坦言,“当企业在一个路径上发展到一定纵深的深度,这种责任感就必然而来;只有当更富激情、更年富力强的同事他们来承担,我们才去转做别的。”
走在路上的创业者,请做好积累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带来了新一轮网络创业的浪潮。而冷静看待创业者的蜂拥而至,项目的选择是不是盲目,启动时间是不是合适,模式是不是有效,成为新兴创业者普遍的困扰。张志东的观点是,做好积累很重要,即
“在准备自己创业之前,可能还要做好一点准备。包括一定的积蓄、一些必要的工作经验,即一些必要的弹药。”
他觉得,当一个准创业者积累了人脉和经验,也清楚识别出自己的兴趣,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再作选择也不迟,“在你冲动到不可抑制的时候,你就加进去,不用那么悲情地说我生存也没解决,这个宽度还是比较宽的。”
钛媒体亲自对谈了众多创业者,从编辑部的角度来看,创业其实是件没有答案的事情。什么是真正的天时地利?什么时候准备才能称之为“充分”?这个准备要到何时才能发酵?可以来钛媒体品牌栏目“创业者说”听听不同的创业者的不同答案(https://www.tmtpost.com/tag/entrepreneurs-said)吧。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张志东是吧?对你木有别的要求,更谈不上要求,我只希望你把QQ炫舞适可而止,毕竟不是网游,你说你一上任就整的luan7luan8的? 具体有什么想法呢(擦汗)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