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飞奔的物种》:如何产生源源不断的好创意?

《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揭示创造力突破的3大法则、4种思维特征,实现创新的指数级增长。

作者:(美)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曾担任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执导的电视节目《大脑的故事》;

(美) 安东尼·布兰德(Anthony Brandt),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曾两次获得美国室内音乐协会(Chamber Music America)与美国作曲家、作词家与出版商协会(ASCAP)所设立的音乐大奖。

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2007 年 1 月 9 日,乔布斯穿着牛仔裤和黑色高领毛衣,站在 MacWorld 舞台上,“每隔一段时间,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就会改变一切,”他宣称,“今天,苹果公司将彻底改造手机。”

即使经过多年的猜测,iPhone 依然像一个启示,没有人见到过这样的东西 :一个单手可以拿住的设备, 既可以通信,也可以播放音乐还可以当作个人电脑来使用。iPhone 的出现标志着伟大的革新:它们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新究竟从何而来?

任何希望引领创新的组织或个人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如何产生源源不断的好创意?;二、如何让创意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

在《飞奔的物种》中,《西部世界》科学顾问伊格曼和音乐家安东尼,以脑科学为基础,结合科技、艺术领域的众多案例,揭示了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

一、大脑创新思考的路径

为什么人类可以迅速地适应周围的一切?这是因为存在着一种叫作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的现象。

当大脑习惯了某样东西之后每次看到它,大脑对它的反应会越来越弱,分配给它的能量也就越来越少。省下的能量,大脑会用来继续寻找新事物,因为只有随机的、新鲜的东西才能使大脑感到满足。大脑的“喜新厌旧”是创新不断产生的原因,而大脑创新的路径是怎样的呢?

很多人都见过边界清晰的大脑模型,上面标清了每个分区需要处理的任务。但是,这种模型忽略了人类大脑最重要的方面 : 神经元是交错连接在一起的,并没有哪个大脑分区是单独工作的。相反,它像一个社会,这些分区是在不断交流、协商和合作中进行作业的。

这种广泛的互动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神经基础:我们会扭曲、打破、融合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然后以新的形式输出。

以记忆为例, 它并不像录像那样忠实地反映我们的经历。相反,记忆中有扭曲的、仓促记下的和模糊的成分。这解释了为什么目睹同一个车祸,但每个人回忆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者参与了相同的对话,但事后每个人讲述的内容却不一样。也就是说,大脑的输入和输出并不是一样的,大脑会不断吸收、碾碎周围世界的模样, 并发布新的版本。

二、创造力的核心:3B法则

根据大脑的创新机制,《飞奔的物种》提取出了认知操作的3个基本法则 :扭曲、打破和融合。我们把这些看作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方式。

  1.  扭曲(Bending),原版会被调整或扭曲到变形。
  2.  打破(Breaking),指的是一个整体被拆开。
  3.  融合(Blending),两个或者更多的素材会结合在一起。

扭曲、打破和融合,我们称之为“3B法则”。3B法则可以捕捉到在进行创新思维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无论是以单独的方式还是结合的方式,3B法则使人类能够从生产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手机做到 iPhone,或者从原始的艺术品中创作出现代艺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3B法则具体是如何应用的。

法则1:扭曲

扭曲是对现存原型的改造,通过对大小、形状、材料、速度、顺序等方面进行改变,它打开了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源泉。由于持续的神经操控,人类文化与越来越多的、代代相传的一系列主题变化相融合。

  • 大小可扭曲

扭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一项资源进行重塑。以重塑大小为例,克拉斯·奥登伯格在纳尔逊 - 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前草坪上的作品《羽毛球》,就是将羽毛球放大成圆锥形帐篷的大小。

而挡风玻璃的发明也运用了大小可扭曲。美国发明家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决心制造防眩挡风玻璃,为了提高挡风玻璃的可见性,他将关注点转向了偏振。偏振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一位法国工程师注意到,透过方解石晶体来观察宫殿窗户反射的阳光就没有那么刺眼了。

但是有一个困难,几代发明家都致力于把大块水晶应用到实际用途。想象一块由15厘米厚的水晶制成的挡风玻璃—透过它根本无法看清任何事物。

像前人一样,兰徳也尝试用大块晶体做实验,未果。后来有一天,他迎来了顿悟的时刻:将水晶缩小。这一举动后来被兰徳描述为他的“正交思维”(orthogonal thinking)就是从各种不同的,也许似乎是不相关的观点中汲取经验,以获得新的洞察力。

通过把人手可握的水晶变成肉眼不可见的东西,兰徳很快就成功地制造出成千上万块镶嵌着细小水晶的玻璃。因为晶体非常微小,玻璃不仅是透明的,还可以减少眩光。司机在路上行驶的视野就更好了。

  • 形状可扭曲

通过扭曲形状。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将通常为平面的建筑外部扭曲成了有起伏或有旋转的样子。

类似的思路,还使未来的汽车容纳了更多的燃料,将汽油发电机改成氢气发电机的障碍之一,就是氢气槽的笨重。标准氢气槽是桶装从而占据过多的载货空间,一家名为蜗牛壳的公司开发出一种自身能够层层折叠的氢槽可以塞进车体中,并通过扭曲的方式尽可能地利用那些未使用的空间。

  • 速度也可以扭曲

科学技术上,我们也可以对速度进行扭曲。起初,定常流人工心脏运作并不完美,心脏的运动需要大量的能量,那些活动的部件很快就会被磨损。而且,正如溪流中会形成漩涡一样,血流急转的部位往往会形成血栓,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2004年,医生比利·科恩和巴德·弗雷泽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虽然大自然只给我们可以压动并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工具,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唯一的答案。 科恩和弗雷泽想,如果一个人可以使用稳定、持续的血流呢?就像喷泉中循环的水一样,当血液流经心室时,它能被富氧化,然后流回整个身体吗? 他们通过精确调节心脏血流的速度,攻克了一个潜在的致命问题。

以上只是扭曲的三种形式,事物的材料、速度、时间都可以扭曲。假设你想把一个主题分开,并将它分解成一个个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需要大脑的第二个技能:打破。

法则2:打破

先讲个惊心动魄的故事。1971年7月30日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飞机,在旧金山机场准备起飞时被重新安排了一条较短的航道。新的起飞航道需要爬升角更陡些,可惜飞行员未能做出必要的调整:飞机起飞时,由于爬升得太过平缓,撞上了一个灯塔。

当时的机场塔楼和护栏都很重,而且为了抗风都设计成无法弯曲的,因此,灯塔就像一把巨大的剑,插进了飞机。一边的机翼被撞凹了,起落架的一部分被撞掉了,塔楼的一个部分穿透了飞机的主舱。在返回机场紧急降落前,飞机冒着烟持续在太平洋上空飞行了将近2个小时才将燃料用完。着陆时飞机爆胎,偏离了跑道,27 名乘客受伤。自此,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提出了新的安全要求。

如果你是工程师们要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你会怎么做。一般我们会加固,但对此,工程师们的神经网络生成了不同的策略。现在,起飞滑行时,机身着陆灯和无线电塔看起来是固体金属,但事实上并不是。它们很易碎,可以碎成小块而不会损害飞机。工程师的大脑“输入”了一座坚固的塔,并在“如果……会怎样”中生成了一个可以被拆解成碎片的塔。

上面的故事就是运用了打破的方法,在打破的过程中一些完整的事物被拆开;而通过组装这些碎片,一些新的东西出现了。

巴尼特·纽曼将方尖碑一分为二并进行翻转,创造出了《破残的方尖碑》。同样,立体主义艺术家乔治·布拉克和毕加索把视平面打破,变成了不同视角角度下碎片的拼图。

打破这一认知策略,不仅使艺术创作得以实现还让拖拉机得以发明,引发技术革新。19 世纪末期,农民们开始有了用蒸汽机取代马匹的想法。然而,他们的第一台拖拉机干活的本事却不高,过重的机车,压实了土壤,毁坏了庄稼。从蒸汽转变到油动力的确起了一些作用,但拖拉机还是很笨重不易驾驶。

在当时看来,机械耕作好像永远都没有办法实现。然后哈利·福格森提出了一个打破的想法:去掉起落架和外壳,然后把座椅直接安装到发动机上。他的“黑拖拉机” 比较轻,因而能在耕作方面发挥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这种保留部分结构、丢弃其余部分的方式,现代拖拉机的雏形诞生了。

打破使我们能够把坚实或连续的东西分解成可管理的部分, 而我们大脑的破坏设施则把世界分解成可以重建和重塑的单位。

法则3:融合

在融合时,大脑会以神奇的方式将两个或更多信息源结合在一起,许多极具创造性的飞跃都是惊人的组合体。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iPhone的发明,它的诞生是融合最好的证明。早在1984年,卡西欧 AT-550-7 腕表,就拥有让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指在表面上滑动并进行调整的触摸屏。

而在这款腕表出现的10年后,同时也是iPhone出现的13年前,IBM 就在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西蒙上添加了触摸屏。它既有手写笔, 也包含了一些基本的应用程序。可以发送和接收传真、电子邮件和页面,并且有世界时钟、记事本、日历和联想输入法。

虽然由于当时手机电池容量过低,话费高昂等原因,西蒙未能流行起来。但就像卡西欧的触摸屏一样,西蒙把它的“遗传物质”留在了由于“从天而降”的灵感而设计出来的 iPhone 上。这些设备一步步地为史蒂夫·乔布斯“革命性”的产品奠定了基础。所以说,iPhone的诞生并非凭空而来。

史蒂夫·乔布斯后来说 :“创造就是把事物联系起来。当你问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会感到内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做什么。他们只在看到一些东西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很敏锐地将之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合成新的东西。”

大脑不断漫步于我们的记忆库,经常将各种各样的想法联系到一起。 融合使得不同想法以奇特的方式滋长,从而成为创新的强大引擎。纵观人类创新史、无论科技、艺术、建筑……你都可以看到“3B”法则在创新上的应用。通过运用“3B”法则,无论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好创意。

 【钛媒体作者介绍:本文内容来源于《飞奔的物种》,(美)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美) 安东尼·布兰德(Anthony Brandt),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飞奔的物种》将会纳入钛媒体Pro版书库,敬请大家关注前沿书库的上新动态~每位Pro专业用户一年可以在书库中任意选择三本书,由钛媒体免费赠送哦~点击链接、登录,进入“前沿书库”选书:https://www.tmtpost.com/pro

本文系作者 湛庐文化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