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懂笔记
被媒体先后大肆炒作的Lyft和Uber的首次公开募股,从IPO钟声响起之日后就开始步履蹒跚,因为投资者注意到了这些公司在上市前挥舞的红旗——共享出行市场前景,与现实之间的过于骨感。
好的局面是,这两家共享出行公司的股票在不断下跌后总算恢复到了它们刚刚上市时的价格。但市场悲观者也不断强调:不要指望它们能继续攀升,因为这两家叫车平台企业正遭受双重的打击。
如果回顾一下Lyft和优步的IPO申报文件,可以看到这样的分析:它们正处于严重亏损之中,而Uber随后的一些披露内容也明确表示,自己可能(长期)无法实现盈利。
当然,这些信息不会影响到华尔街的投行分析师们,在他们那里股价和盈利前景最为重要。投资者和分析人士想分析清楚Lyft和Uber如何盈利,以便继续推荐投资者买进或者继续持有。目前,这个问题似乎有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更高的车费。
损失将迫使他们决定“涨价”
知名数字营销公司Deke digital董事长戴夫•马尼(Dave Maney)前不久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采访时表示:
当资金耗尽时,IPO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显然Uber和Lyft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资金,但上市后他们必须负起责任,报告自己的营收情况,他们必须对投资者负责。很多人看着他们的财报已经在说:“嗯,狂欢可能已经结束了。”
考虑到Lyft和优步的IPO文件披露的亏损状况,戴夫•马尼的话不无道理。Lyft2018年亏损了9.11亿美元,较2017年6.88亿美元的亏损大幅上升近40%。而该公司在2016年亏损为6.82亿美元。
Lyft已经在财报中警告投资者,由于国际市场扩张和为提振客流量不断提供的补贴,该公司未来(几年)的亏损将会增加。该公司公布上市后第一季度经调整后的亏损略微略小,但是这并没有让投资者松口气。
市场前景清楚地告诉公众,Lyft近期为何会考虑提价。Lyft预计,2019年第二季公司度营收同比增长59%至60%。乍一看,这似乎是不错的数字,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该公司的收入在第一季度同比可是飙升了95%。
增长的放缓,已经到来。
此外,投资者也不看好Lyft的全年前景,因为该公司预计经调整后的EBITDA亏损将会介于介于11.5亿美元和11.75亿美元。这将比去年同期的9.435亿美元亏损,继续呈现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Uber在提交的IPO申请就曾显示,该公司2018年亏损了近20亿美元,其2019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表明,情况不会发生好转。在2019年第一季度,Uber的运营亏损略高于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4.78亿美元。未来一年,如果这些亏损数字继续攀升,也不足为奇。
根据Uber公司的S-1文件显示:自成立以来,我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在美国和其他主要市场。我们预计在可预见的几年,我们的运营费用将大幅增加,我们可能继续无法实现盈利。
但华尔街显然不认可这样的结果。一旦这两家公司的营收增长开始放缓,亏损进一步扩大,Lyft和优步就必须找到一种新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盈利能力,以避免股价继续暴跌。所以,对投资人负责,不妨更直接说是要对华尔街负责。
于是乎,提高车费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因为这一举措将提高Lyft和优步的营收,并有助于遏制亏损发生。
准备好昂贵的打车之旅吧
Uber和Lyft的客户在2019年新年后已经遭遇了车费上涨的冲击,分析师指出这要归功于针对司机的“最低工资法”。这项法律可能会帮助司机们将平均年薪提高到9600美元,这样他们的工资就不会低于相关的法律规定。
这对Uber和Lyft的利润构成了另一大威胁:这两家公司不得不与全球各地的司机工会展开交涉,无论它们打算在哪里开展业务。因为资讯的透明,全球司机工资都会你涨我也涨。而薪酬的进一步上涨,很可能会随时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叫车的资费上涨。
事实上,Uber也一直在定期提高车费,以获得更多收入。例如,研究公司RedSeer Consulting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Uber在2017年于印度市场就将车费整体上调了10%,去年又继续上调了15%。更重要的是,根据《卫报》的报道显示,叫车平台并没有把车费上涨带来的好处转嫁给司机,而是为了增加财报中的相关数据,让财报更好看。
这并不奇怪,因为Uber的IPO文件显示,该公司的收入增长将大幅放缓。该公司2018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42%,这与2017年的数字相比令人沮丧,2017年其同比增为106%。
反观Uber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业绩,营收同比仅增长了20%。
结束语
显然Uber和Lyft都是上市公司,它们要面临巨大的压力,要实现持续的收入增长和亏损减少。对于这两大网约车平台的用户而言,未来需要为他们钱包更多的支出做好准备了。像Lyft和Uber这样的公司,必须要通过提高车费来满足华尔街的某些需求。否则,由于增长放缓和亏损增加,它们的股价就会受到冲击。
近期在不少国外知名机构的股票推荐中,这两家共享出行企业都没名列其中,因为很多机构早已不认可Uber和Lyft。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