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关于培养孩子好奇心,科幻作家、油画家、教育家怎么说?| 2019 科技生活节

家长首先要抛开大人的思维,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也是每一位孩子先天就具备的品质。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被扼杀,所剩无几。

作为家长,如何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量去保护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7月 14日, 2019钛媒体T-EDGE科技生活节【T-EDGE家长会】圆桌论坛上,钛媒体评论部副主编张远与四位少儿科普、教育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一起,就“如何让孩子充满好奇心”主题展开了讨论。

睿艺学院院长,寸草丹心家庭教育特约高级顾问李蕊告诉我们,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3-6 岁是好奇心、想象力非常强的阶段。这个阶段家长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能让孩子的好奇心保留下来。当孩子对未知世界产生探索的时候,家长要想着如何去鼓励他。

比如美育方面,中国家长总是在乎孩子的画作“像不像”。我们家长在日常中,不要问孩子像不像,而是要认真听孩子解释,听他画作里的故事。

李蕊认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球场上的“教练”。教练首先要告诉孩子游戏规则,同时也要陪伴孩子训练,在孩子小的时候,有风险的时候要出来保护;但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孩子还是要自己踢球、自己成长。

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科幻评论家李兆欣指出一个现象:现在的成年人变得很难和小孩子对话了。由于技术的发展,小孩子很小就掌握了获取信息的途径,5-6 岁就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这种情况下,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要做一个“守门人”的角色。

比如《三体》这本书,家长需要的就是决定孩子能不能读,什么时候能读。家长就来设定门槛就行,不需要跟着孩子做阅读理解,但做了决定后千万不要反悔,随意反悔对孩子的世界观是有伤害的。

科幻、科普作家吕默默,同时也是一位2岁男孩的爸爸,他用他的亲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分享道,自己小的时候的好奇心,来源于拆解和重新组装父亲带回来的玩具。他现在也是给孩子玩乐高,当发现孩子有好奇心的时候,就去配合他。他认为,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孩子的有责任的玩伴。在和孩子玩的时候可以开心玩,玩完了之后要思考,想想这样玩会不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艺术家&儿童美术教育者包旭则认为,在美育教育上,学前的孩子是不缺乏好奇心的。小学后,孩子依然会保持好奇心,但有的孩子更在乎(画作)像不像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钛媒体评论部副主编张远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的孩子接触各个领域的机会特别多,很容易好奇心泛滥。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如何引导孩子的兴趣,让他在好奇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时候应该更发散,还是应该专注一些?

对于这个问题,吕默默认为:首先,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发散还是应该专注,这个分阶段。2-8 岁应该是发散的,这个时候要培养的就是一个思维;等年龄大了确定了方向,再支持也不迟。

他提出,当发现孩子对某个东西有兴趣时,家长首先要抛开大人的思维,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去理解孩子兴趣产生的点;然后去观察,看孩子是否对这个东西有持续的兴趣;最后,可以和孩子定君子协定,跟孩子说:我可以支持你做这个事情,但是你要给我提出一个项目,提出一个目标。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把好奇心和兴趣持续下去,最后可能转化成能力。

包旭则表示,为了支持孩子的好奇心进一步发展为一种能力,家长应该要陪伴孩子,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完成一个主题。他提出一个建议:可以一周提出一个问题;比如:气泡是怎么产生的?然后翻阅书籍查资料,周末可以开个小会,做个报告;家长应该经常进行这种主题性的交流,陪着孩子一起。(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赵虹宇)

以下为本次【T-EDGE】家长会论坛内容,略经钛媒体编辑:

张远:几位嘉宾从事的都是创意性工作,我相信你们小时候肯定也非常有好奇心。第一个问题就是想让你们回忆一下童年,你们的好奇心如何培养的?是家长培养的,还是自发形成的?   

李兆欣: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刻意培养,那个时代没有特别好的条件。家长就是问说“你要想出去玩还是想看书”。后来稍微大一点,家里买一个电脑。我相信这一代人小时候的好奇心,主要来自于当时童年时候遇到什么东西,你会对什么东西产生好奇。

我那个时候看了很多小说,包括一些偏科普方向的。那时候你让一个中学生看一堆书,是看不懂的,但是会有一个模糊的感觉,书里说了很多日常见不到,但是似乎应该知道的东西。这其实非常重要,好奇心一定来自于你小的时候找不到答案的东西,如果你当时知道答案,就不会留下一个叫好奇心的东西。

张远:你的身份是科幻作家,小时候有没有一件事或点燃了你的好奇心。

李兆欣:很难说,那个时候基本上什么都吸收,有什么东西都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慢慢形成一个方向。大概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会觉得超越现实类、跟现实反差最大的东西最有意思,它和在学校,电视上、课本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是小孩子天性,天然想要追求同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

李蕊:首先童年离我有点远,我是70后,我们那一代是好奇心被扼杀的年代,所有的东西有规则要循规蹈矩。小时候没有那么多好的玩具,也没有电脑和科幻。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事情我印象深刻,我的老家在东北,有一个平房有一个院子,一过年的时候我爸爸要杀鸡。他特别地厉害,直接把鸡的头剁掉,扔到院子里,那只鸡仍然在不停在飞。我现在也想不出来当时觉得恐怖还是好奇,但它在我的印象中非常深。不能说它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它可以飞起来?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家长鼓励你的好奇心,但可能是用更原始的方式发现世界。

吕默默:我小时候玩具比较少,但是我父亲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玩具,他有时候去外地出差带来一些东西,不管小汽车、小飞机到我手里三天之内全部拆散,里面小齿轮全部拿出来再做一遍,那时候我妈妈就很“佛系”,她说买都买了,你拆就拆了,我也不管了。

但是我爸爸那时候搞机械的,他会告诉我那个齿轮为什么连接那个传送带,当时对我的好奇心极大满足。我是80后,物资相对而言比较匮乏一些,这是我童年好奇心引发的点。再大一点,对于很多漫画书还有一些小说更感兴趣,我现在做科普和科幻,那个时候对我的影响挺大的。

包旭:我也是80后,那个时候看的最多的是小人书,小人书没有颜色,更多是形和场景构图。那个时候的画非常写实,我们小时候看小人书,《西游记》画得非常好,给我灌输的概念非常真实,表情也画得很好。现在小孩好奇心特别多、特别发散,但那时候让我记住的是最简单的图像,没有那么多的颜色的东西,我现在能搞这个专业,就和有图像的书有关系。

张远:各位都是做儿童教育工作的,我想知道各位在自己工作当中,自己在日常教学当中是如何来去激发孩子们好奇心的?

李兆欣:不能说严格意义上直接做教育工作,我们更多做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会成为孩子阅读、体验、实际参与的媒介。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最重要首先让小孩子感受到一种日常感受不到愉快感、新奇感。

现在这一代,他们接触到的世界,他们在小时候世界观的建立,和我们那一代完全不一样。我们如果想给孩子提供一些信息和观念,最重要是载体要是有趣的,不光是简单有趣,更要不能替代,不只是说这个东西本身有多么好就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讲,就是寓教于乐。

现在小孩子都爱看动画片、好莱坞科幻电影,为什么爱看?因为这个可以提供给他其他东西给不了的体验。我们也必须在这个方向上提供类似的产品。不要指望用一个效果跟人家差10倍的东西,非逼着小孩子去看,这个不现实,小孩子不买账。

张远:你们有做出跟好莱坞同样效果的、吸引小朋友的内容吗?

李兆欣:像郭帆导演说过,我们离好莱坞差15-20年,没办法。但是在一些产业链短的产品上,比如说绘本、线下活动这些,逻辑上我们可以提供超越他们期待的产品。把基础上做好,才能往工业化程度上走。

李蕊:我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在睿艺专门做素质教育行业媒体,服务于儿童的素质教育机构,我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业。

我从互联网出来之后首先选择的创业行业是家庭教育。我个人没有孩子,但有幸在家庭教育从业经历里面跟很多家长打过交道。对于好奇心这个问题,我想说,不是要怎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而是请家长不要扼杀他的好奇心。

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3-6岁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好奇心非常强,想象力非常强。3岁左右的时候大脑发育最旺盛,在这个阶段,我们做的是要如何让好奇心保留下来,而不是用固有的一些教育方式扼杀掉。当孩子对未知世界产生好奇的时候,家长要想着如何去鼓励他。我觉得我会从这个角度看得更多一点。

吕默默:我有三个身份,一个身份是科幻和科普作家,另一个身份是在一家科学教育公司做副院长,做研究方面工作。第三个身份是一位两岁男孩的父亲。

我自己做过好奇心相关的研究,3-6岁之间,8-9岁之间是孩子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被十万个为什么弄崩溃了,会扼杀掉孩子的好奇心,这是中国家长很大的误区。我的角度还是给孩子玩玩具,他有什么兴趣再引发他,配合他,这样他的好奇心顺其自然发展会比较好一点。

我小时候玩的机械、文具更多一点,现在我跟他玩的是乐高科技系列,很多齿轮的东西,我自己很喜欢,他现在可以拼出来简单的玩具,不到两岁这已经很厉害了。在未来,我还是会根据他自己的想法,他有什么好奇心,比如说天文、写作方面的东西,有想法的话,我会配合,顺着他的好奇心发展方向很重要,顺其自然。

包旭:我有两个身份,我是油画家,平时有一个工作是教孩子,也就是所谓的绘画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了解到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小孩是不缺少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的;上了小学后,有的小孩好奇心很强,有的小孩却是更关心(画作)像不像的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培养?就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培养他们。

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每一次画画之前都要想很多的情节,把里面很多内容画出来,但是画面很散很零碎,具体形象需要解释给我,我才能知道。有的孩子想画得像,他脑子里有很多东西,但是第一步不知道怎么画,这个时候需要一步一步带他。我为什么要实行小班制,最多一对四?我给他们定的时间是两个小时,这样长的时间可以让孩子画完一幅作品。

李蕊:我看的案例多一点,就着老师说美育这方面来讲。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家宝贝从4岁半开始学画,他每一次都说,我们家宝贝画的东西全靠解释,一点也不像,中国家长更愿意说(画作)像不像。但在我们眼里觉得画不在于像不像。从不扼杀好奇心的角度来讲的话,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很多言行要注意,不要去问他像不像,而是听他讲那个故事,到底画的是什么。

包旭:关于如何提高孩子,光是这么画也行,编很多故事很有意思,但是怎么进步呢?不能只是一直画下去,我要给他规定一个每节课至少完成一个形象,尽量去画的准确一点,不是说像,而是说比例,不至于头太大,比如说画熊猫、老虎、狮子不要太夸张,有基本的比例,反复把这个形象差不多一点的时候就OK。经过几张以后整体水平提高,整体水平提高以后,他的想法会更多了,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更多的东西了,这是对于这个孩子特点的提高。

李蕊:还是要给一点方向。

包旭:有的孩子速度快,有的慢,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孩子来定。

张远:现在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好奇心过于旺盛,兴趣也非常多,因为他们接受信息渠道更多。在不扼杀他们好奇心的前提下,怎么样可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好奇心的基础之上再对某一方面做一些更深入、持续的挖掘?

李蕊:其实有两类孩子,一类是接触的信息很多,他反倒什么都没有兴趣,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很佛系;另外一类是好像什么都好奇,但是家长会觉得注意力不集中,不够专注。

我在碰到的家庭过程当中,深刻感受在于:家长用什么方式来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和能力点?吕默默小时候愿意鼓捣那些玩具,这是很多男孩子都喜欢的,但不是所有男孩子都喜欢机械性的东西,什么是孩子喜欢的、什么是孩子擅长的,这是家长要关注的。

当我发现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的时候,我怎么支持他的好奇心,使其成为他自己的能力,这是最难的。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陪伴和支持,这是这个话题我愿意分享的。

吕默默:我刚开始写科普的时候,有一个编辑说你写的科普太专业,孩子们看不懂,你应该把你的身段放低一点,你要像跟一个孩子面对面谈心一样,告诉他科普讲的是什么东西,他才会明白。这么多年了,我写的科普一直遵从这个角度。

现在说教育。你发现孩子对什么东西有兴趣,有什么好奇心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抛开大人的思维,你要放下身段,蹲下来从孩子眼中看世界,你才会发现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好奇心。

下一步你要观察,你看他一天两天有兴趣,三天四天还有兴趣吗?如果始终有兴趣,就和孩子定一个君子协定,告诉他:你要喜欢这个东西,我可以给你创造条件,但是你要坚持下去,并且你要跟我提出一个项目,你最后需要告诉我一个答案或者成果。

听起来我这种教育方法有点太严厉了,但是实行起来确实可行。可能我这个方法比较具体,不适合所有人。

李蕊:默默爸爸从家庭教育讲地特别专业,家庭教育有一个方法是,跟孩子如何达成约定,这个方法是让孩子选择方式,来达成他的约定和目标,这补充了我刚才说的“家长怎么支持陪伴孩子,让他的好奇心持续坚持下去。”

包旭:学前的孩子要让他多学一点兴趣,那个时候孩子还处于玩的阶段,学这个学那都挺好的,到小学的时候要适当做减法,哪怕到最后剩一个、两个,第二个作为附加的都可以。最关键从这个时刻开始,家长要陪伴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主题。比如说他会问你一些问题,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完成。完成的过程,你在电脑查不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带着孩子通过其他书籍、去书店去寻找。

张远:我们小时候,家长就是我们百科全书,什么问题都去问家长。现在孩子掌握了自己去寻找答案的途径,这个时候家长在解答孩子好奇心方面没有那么重要了,孩子想了解的东西可能家长完全不知道。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定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李兆欣:一个不是特别合理的比喻,家长要当一个“守门人”的角色。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都知道科幻小说《三体》,据我所知很多11、12岁小孩都看过。家长不需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子听,也不需要把里面所有可能涉及的东西都自己琢磨明白了,讲给小孩子听。科普、教育工作者会做这些事。

家长只需要确认一件事情:《三体》这本书小孩子能不能看。可能每个人有不一样的答案,比如小孩子应该在什么时间点接触这个东西,家长做这个判断就行,再往下的事情你不用管。

有的小孩子看完《三体》对宇宙社会学很感兴趣,有的小孩子看完以后感兴趣其他奇怪的东西。你千万别跟着小孩一起做阅读理解。家长要做的是决定门槛在哪里,也无所谓有没有科学标准,没有关系,自己决定。但决定之后家长自己千万别反悔,反悔对小孩很有破坏力,你本来说好可以看,结果你自己看着不对劲,你又说不可以看,这对他的世界观有伤害的,做好这件事情可以了。

李蕊:在这个问题上不敢给绝对回答,你没有为人父母的时候,没有那种焦虑,很多家长因为为人父母了,在现实中会受到约束。我更愿意把这个角色形容成教练。

比如球场上的教练,会告诉你规则,在这样球场上他有他的游戏规则。你得参与来踢,需要的时候作为教练还要陪你踢。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危险,当它超出风险界限的时候,教练会出来保护一下,但是在可控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试才会学会怎么踢球。

吕默默:以前没有做父母的时候,我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自从做了父母,我特别理解什么是中国式父母,可能很多人看美剧会了解当地的风俗,比如说这个孩子上了大学以后,父母完全不管,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在国内不会,在北京,没生孩子之前,就要想在哪里买房,在哪报名入托,上小学、中学、大学,都会归置好。

至于在培养孩子中担任的的角色,我认为家长应该是孩子的一个有责任的玩伴。玩的时候很痛快,等孩子玩完睡着之后,你要想他今天为什么这么玩,这么玩对他有没有损害,对他的方向有没有问题。做父亲的压力不仅仅是经济压力,还有对于孩子的焦虑,对孩子教育方向的考虑,要做一个有知识、有责任心的玩伴。

包旭:你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这一周提出说气泡怎么产生的?根据这个东西翻阅一些书籍,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找到很多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感情和交流。在周末的时候开一个小会,孩子可以在家跟父母做一个总结报告。其实我觉得经常做一些有主题性或者陪伴式的交流是很好的方式。

张远:总结一下,关健词是陪伴,虽然不一定理解他们现在的世界,他们现在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你可以做到陪伴,陪着他们一起,让孩子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兴趣,对他们是关心的,跟他们一起成长和进步的。

张远:少儿编程在这两年是非常火的教育方向,很多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编程机构学习,相对其他类型的兴趣,编程更容易看到成果,孩子有什么兴趣可以演化成想法,这个想法又可以通过代码变成一个程序。但不是所有兴趣都像编程一样能见到成果。事实上,家长都希望孩子掌握某种技术和能力,而不光停留在好奇心阶段。

你们认为好奇心在什么样情况下能够转化成某种产品、某种创作?好奇心究竟应该是发散性,就应该让孩子们天马行空想象,还是应该让它更加有方向一点,能够有成果?

李兆欣:我想起几个月以前出了一套书,给小孩子的科幻小说合集,给这个书做宣传的时候提到一个说法:我们要正视一个事实,任何在孩子十几岁时我们以为火热的行业,我保证他二十几岁的时候这个行业衰落了。你们回想一下,哪个行业持续热了15年?没有,房地产的周期也就30年,15年正好是一个波峰和波谷,出现转折。这已经是最慢的周期了,别想这件事,没有意义。

有意义的是什么?人的基础能力不会变,我前两天跟很多人讨论一件事,为什么中国书都卖的不太好,有各种原因,有人提出来一个假设,是不是中国人白话文写作能力变差了?这想得太错误了,中国人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好。你仔细看一下那些会说故事的人都在干什么?他们都在做路演。所有会说故事的、有能力的人都干企业了,故事说不好哪来的风投,不是能力变差了,是人家找到了能力变现更好渠道,怎么可能说故事能力不值钱?有一些基础能力不会丢,第一是会聊天的能力,第二记忆力,第三让别人觉得你可信任的能力,第四你对数字、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这些东西不可能没有用。

不要考虑那么具体的技术领域的问题,核心还是让你的小孩子跟其他同龄人一起去体验一下,更多是体验。他喜欢攀岩去攀好了,你放心他这辈子不会成为职业攀岩家,这个概率很低。很多职业作家小时候也不会讲故事,很多数学家数学也不好,这些都不要管他。他对某些东西的能力会转化的,底层能力恰恰是非技术性的,你让他在一些历史悠久,可以的传承活动中去体验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来总会有用的,至于这个东西是什么没人知道,可能跳皮筋跳得好都有用。   

李蕊:编程这件事,我们有很多的合作方式,STEM科创类里编程内容是比较主要的,还有很多别的内容。编程是以6岁-12岁为主,从教培机构角度来讲,个别的最小到五岁。这些机构不是真正培养编程能力,6、7岁的孩子,它培养的是通过用线上编程培养思维能力,这是编程的意义;大一点的孩子则更多看到编程语言和实际的效果。

编程这件事情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之所以编程会火,是因为我们认为未来是AI的世界,要了解AI世界,学习编程是一个方向,但这只是一个可能。未来编程里面很蓝领的部分其实不需要我们来学,不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去学习编程,家长首先要理解:它是一种思维训练,其次才是说如果孩子真的出类拔萃,再把编程做为专项发展,否则的话,就更多聚焦在思维训练方面。

李兆欣:补充一下,李院长跟我说的意思是一样的,我刚才那个话是说给家长听的,不是给从业者听的,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要给12岁孩子找工作。如果这么想将来一定会非常糟糕,每一次高考报名跟毕业之后行业状态都出现了大量悲剧。关键是在于这个心态的问题。

李蕊:特别同意,这也是我想把STEM和编程跟大家分享的角度。

吕默默:编程这个东西我一窃不通。我可能写过各种各样的,天文地理、化学物理,但是唯独不碰编程。关于培养好奇心是发散性还是专注一些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分阶段。

2-8岁阶段,定下性来不太可能,你可以给孩子报很多班,你可以培养看他喜欢哪一个,这个是为了培养好奇心和科学思维方式,不是说一定要让他学什么,你不是在给孩子找工作,而是培养培养他的思维、眼光和眼界。他的眼界怎样,决定他未来怎么样,这方面的好奇心还是要培养,等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等他确定了想做什么事情,你再支持也不迟,这个培养是阶段性的。

张远:现场来了两位少儿科普方面的作者,一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另一位是从事少儿科幻方面的工作的吕默默。目前在这个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光是国内机构,还有漫威、好莱坞等。那你们提供的产品,是如何做到和漫威一样,对孩子有同样吸引力的?两位为此做了哪些工作?

李兆欣:小孩子是最挑剔的观众,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主观的情感加分。比如说国产动画,有的时候会出现没有宣发,但是网上会有大量粉丝做自来水,因为我们有情感加分,成人是这样的。小孩子只会关心说,“你这个不好看,我去看《喜羊羊》了”。这是对文化行业赤裸裸的考验,你是不是做出一个客观上胜得过同行的作品,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必须承认,即使有了《流浪地球》,整个行业还是和国外差很多,尤其是青少年视觉类产品,和国外差很远。首先产业方面就不成熟。现在的创作人才是有断层的,因为现在大部分写小说的人,是给成年人写的,甚至给特定成年人写的,这些成年人基本就是作者的同龄人,和作者有相同社会状态的同龄人。这是非常难的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国内有一些实践上不错的青少年作家,跟国外的顶级产品相比,还是达不到人家那个状态。不是说跟《哈利波特》等世界级、现象级的作品去比,就跟青少年的电影比,比如说像《饥饿游戏》、《移动迷宫》,都是美国人会频繁出现的,隔两三年出一个系列,出几个片子,就是给青少年看的,拍摄的质量是成年人也过关的东西。这些情况国内远远达不到,这是整个产业层面的缺乏,从创作到制作,到整个定位、市场渠道都是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最容易做的,也是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出书。纸的东西、产业链条短的东西,最多到有文字有画面的绘本,就结束了。找到好的渠道,找到好的营销资源,比如说跟做青少年的媒体和垂直的渠道去做,这是目前国内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做了一些书和产品,我们和北岛老师有一个《给孩子的科幻》系列,但是大家确实看到了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整个文化产业是非常弱的。

不得不说现在小孩子消费的大量内容产品是国外的,这个东西太难做了,不是说找一个厉害的成人作家就行。你让大刘写给小孩的东西,他也写不了,这没有办法。

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因为现在有很多已经在做青少年文化类的第一线从业者,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合作开发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最希望的。

吕默默:还是举一个例子,因为我儿子喜欢看《萌鸡小队》,很低幼的东西,但是里面大部分教的是小伙伴友好玩耍的东西。作为一个科普作者,我会想里面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动画做得特别好。

回到科学教育的问题,在美国好莱坞自成体系的电影工业、青少年科学电影、纪录片、或者青少年电影,也有自己一整套体系,不用外界推的,但是国内是没有的,有可能你在国内这个领域做得非常好,但是你不会做科普,你做科普做得非常好,但是推动画片推不了。

有一个词叫“跨界”,如果更好合作的话,我做一个科普,你们来做脚本,你们做动画片的时候融入进去会更好一点,这样的产品会更棒一点,比如说大刘的小说《烧火工》是一个绘本,这个就非常好。是我儿子虽然看不懂,但是非常愿意看。但是国内这方面做的差强人意,希望各位从业者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一些。

李兆欣:现在《小猪佩奇》不流行吗?

吕默默:我不让我儿子看,太脑残了,里面的东西一点也不科学。   

张远:科普作家爸爸的坚持,底线就是不让孩子看《小猪佩奇》。

吕默默:确实挺好看,但有些地方很不科学,有一个情景一只狼接着一只小猪过河野餐,小猪不是狼的食物吗?你怎么教孩子呢,这个东西我教不的,不看就OK了。

李兆欣:这不是扼杀孩子好奇心吗?

吕默默:好奇心是有,但是你不能灌输一些错误的信息。

张远:另外两位嘉宾从事艺术教育方面工作。据我所知,现在很多美术培训班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画出来一模一样的东西,你们在进行美育教育的时候,如何鼓励而不是扼杀孩子对美术方面的兴趣?

包旭:小孩不缺好奇心,这种方法有时候是对的,我一开始没有走入绘画这个职业,在初中的时候看《七龙珠》,一开始就是临摹,画漫画书的人物,没有人教我。我再小一点,画一些简单的。这就是描摹阶段,包括古人、原始人在墙壁上画,也是按照牛是什么样,基本形态画出来的,这不只是一个描摹,是观察力和记忆力的训练。

试想一下,让你对照一个现实中的东西画出来,其实是比较难的。但如果有一张图片可以参照,刚开始你描摹下来会比较容易。我们不是一味教他,而是教他观察,比如说身体大小比例,长短、颜色,颜色规律是什么,逐渐结合一些现实中的写生,但是这些都是技法。

李蕊:睿艺不是做美术类教育,是服务于很多艺术类机构,艺术类机构里面美术是细分品类,我觉得更重要还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想清楚我们把孩子送去艺术班的目的是什么。从美术角度来讲,细分赛道细分机构非常多,有做传统的画画的,也有讲究创造力和感染力的,就已经不是单纯美术了,这种美术机构不但是画画,也用一些不同材质做一些手工东西,做一些鉴赏和活动。

站在家长的角度,让孩子去艺术机构,选择美术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希望培养艺术感染力的话,你选择的机构会不一样;但是如果我的孩子,有一个阶段喜欢画画,我想让他去尝试一下,有可能这个家长选的机构就没有那么高。家长送孩子去素质教育类的机构,要想清楚目的,不是单纯让他学一个技能,可能学的是自身的修养,是对艺术的感受,我觉得这个要想的比较清楚一点,对孩子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发展才能起到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那些孩子的家长们好好学习啊!

    回复 2019.07.17 · via android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快报

更多

10:00

国家数据局: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数据基础设施

09:59

国家数据局: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出台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政策文件

09:57

三六零涨停走出2连板,总市值重回千亿上方

09:55

游戏股快速拉升,富春股份20CM涨停

09:53

国家数据局: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协同联动,把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

09:51

国家数据局:有序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全面推进6G网络技术研发创新

09:51

国家数据局:降低东西部数据传输成本,促进东部中高时延业务向西部转移

09:49

港股消费电子股走强,瑞声科技涨超7%

09:47

固态电池概念再度活跃,奥克股份等多股涨停

09:46

高位股继续走强,粤桂股份10连板

09:45

数据要素概念股震荡拉升,海量数据2连板

09:42

工信部、财政部:优化调整国务院部门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

09:40

国家数据局: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

09:39

跨境电商概念盘初活跃,生意宝4连板

09:38

可控核聚变概念延续强势,东方精工等多股涨停

09:33

N壹连上市首日高开180%

09:29

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3459亿元

09:28

A股开盘:三大指数低开,创业板指跌0.35%,可控核聚变概念领涨

09:26

港股开盘:恒指涨0.06%,恒生科技指数涨0.18%,百度集团绩后跌超5%

09:22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近1200万台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