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第八谈:为什么说出国不是高考失利的“备胎”? | 独家专栏

如果出国这件事仅仅是为了给孩子“镀金”,那么,不要为了镀金而来。

【本专栏系硅谷教育机构 7EDU 创始人刘君在钛媒体开设的独家专栏,专注于赴美留学行业和教育方法论。】

钛媒体注:本文系钛媒体独家企业家专栏的第六篇。作者刘君老师是资深留学教育工作者,在北美创办了 K12 在线教育公司 7EDU。十多年的境外教学生涯,让她拥有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希望用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更多的K12学生。

上一篇专栏《教不出“优秀”孩子,或许家长才是问题根源》引发了钛媒体读者讨论,今日发布的文章系「Jun老师专栏」的第八篇。关注「Jun老师」即可订阅该专栏。

6月末,高考分数出来了,几家欢乐几家愁。

虽然大多数省市已经采用了平行志愿的填报方法,避免了过去报志愿失利后“掉档”(过一本线,由于志愿填报问题直接掉到二三本)的惨剧,然而在这场几乎是一生一次的大考中,由于紧张或准备不充分的考生大有人在。

“一考定终身”听来让人心惊胆战,不少高考失利考生的家长往往希望通过把孩子送出国,扳回一城。

然而高考失利后的出国,真的有那么好吗?

过去二十年,我在中美都有很多年教学及申请经验,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包括两个重要又常见的错误概念:

首先,高考失利后出国有利有弊,绝非一个简单易行的补救方案。

高考失利后出国,可以分为这三大类:

  1. 完全放弃国内学业,在国内过一年间隔年(gap year),专心准备申请
  2. 完全放弃国内学业,来美读语言,并衔接到大学
  3. 直接来美国读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2年之后达到GPA要求再转学

上面我列出的三大类,是高考后出国最常见的选择,可他们的劣势也都很明显。

第一种状况,选择间隔年,然后专心申请。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觉得,我都花一整年的时间好好准备了,还能没有好结果?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伪逻辑————时间并不代表高效。

很多高考失利的孩子,自制力方面往往不够强,假如这一整年的时间给到孩子,没有督促、没有紧迫感,荒废这一年之后,别说申请了,未来的学习生涯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好处也有,就是时间比较宽裕,也不需要像第二、三中选项一样提前到美国,不会在这些时间段中带来额外的花费。

第二种情况,读语言然后衔接到大学,这是我觉得还不错的一个选择。读语言往往比较快,几个月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软着陆”,既能提前熟悉美国的学习、生活,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第三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有一些相似,但是社区大学也需要上课,之后是按照转学的方式来进入大学,可能没有读语言“软着陆”的程度高,学生也是直面很多在美国读书的挑战。不过好处是在社区大学修的一些学分也许能被大学认可,转学后可以少上一些课程。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小众的选项,比如在国内上大学然后转学到美国,或是在四年制大学以外的:在国内上完大学,毕业后申请国外研究生等等,其中前者难度很大,后者的融入程度、对语言和能力的帮助等等跟在美国读本科差别很大,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暂时不做讨论。

而上文提到的三种方式各有优劣势,家长需要按照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和选择。我会在文末给出一些具有实操性的建议。

其次,我还想谈的是,出国这件事,其实从来都不是、如今也越来越不是高考失利的备胎,而是一个很多人都在尽早准备的大项目。

我认识一个孩子,一直在国内念国际学校,早早地就定下了常青藤盟校的目标,在她高中时期,每个寒暑假都在各国奔波,参与大学教授带领的研究实习,参与奔赴南美的海洋保护项目实习,参加加拿大的机器人国际比赛等等。对这类孩子来说,可以说高考才是“备胎”,仅仅是一种体验。现在北上广深乃至各大省会城市很多学校的出国预科班里的学生同样如此,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赴英美加等地留学。

虽然高考失利出国和这些原本就准备出国孩子的时间表不太一样,但是究其根本,为出国做准备主要在于这五个方面:

  • 语言的准备:语言上的准备指的不仅是口语、单词等,而是跟美国教育的同步,比如看小学的必读书目、必读项目、必选课程等等。在语言能力方面,如果能和美国K12(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12年基础教育)同步,孩子在赴美读大学时就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更快地适应全新的想学习环境。
  • 独立能力。出国前,需要尽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毕竟到了一个陌生国家后,有很多选择需要孩子独立去做,而这样的能力才能保证大学生活能够顺利开展。
  • 临行培训。其实国内现在也有不少针对国外生活的“临行培训”,我们一般会从安全意识、生活常识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前准备。做好软着陆。
  • 提前调查要去的地方,充分考察。“调查”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查查百度,而是从可靠地信息源全面了解学校的综合信息、所在区域的具体特点等等,最好是家长能够陪同孩子真正来美国走一圈,对于当地的环境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们通常会给家长提供一些更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我想扩展谈一个“迷思”:需要调查某所学校是不是中国人过多,避免“华人扎堆”的情况。实际上,对于一个独自出国的学生来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有一些同族的学生,并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或许还能互相支持,共同适应新的环境。

我曾认识一对家长,执意给孩子选了一个中部全是白人的学校,希望孩子能摆脱“哑巴英语”,口语突飞猛进。没想到,独自一人出国,孩子背负巨大心理压力,别说提高语言能力了,连说话的欲望都欠奉。

  • 经济上的准备。虽然中国国力日盛,出国仍旧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往往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而假如决定将孩子送出国,经济上一定要有相应的准备。孩子出国如果要还要抽大量时间打零工来支持生活,学业往往很难兼顾。

这些准备,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对于那些觉得高考没有达到预期成绩、正在考虑出国的家长和孩子,在真正投身出国大潮之前,我有以下建议: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先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出国不是因为孩子考砸了,而是因为了解出国的优势与挑战之后,真正希望走这条出国之路。

这是因为,出国不是个更简单的选择。假如家长觉得孩子是在中国高考的“hard mode”中失败了,希望用钱砸出一个“easy mode”的话,那我觉得还是三思而后行。

高考虽然准备时间旷日持久,但追根究底仍旧是一场考试,它考察的内容不会“超纲”。可是出国是对家庭、对孩子全方位的挑战,这挑战也不是在拿到通知书那一刻就结束了的,从准备申请、初踏入美国到完成学业,每一步都需要考察生活、心理、学习等综合能力。

不管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来说,它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而不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解脱方式”。

如果能够接受上面说的这一点,家长和孩子仍旧需要共同思考:孩子真的适合出国吗?

我想抛砖引玉,谈几点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的重要指标:

  • 首先,适合出国的孩子不应该是“纯学霸”。孩子需要独立有思想,更适合国外而不是应试为导向的高考;
  • 其次,适合出国的孩子应该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精神独立,不能很依赖家长,毕竟人在国外,会面对很多未曾预想过的挑战,如果情感和精神上依赖家庭的支持,那么长期下来孩子也许会有心理问题,这就得不偿失了;
  • 再次,适合出国的孩子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国外的大学往往比较“松散”,没有很强的班级感、也没有类似国内的“辅导员”政策,同时选课、课外活动等都由孩子自己安排。如果孩子本身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那可能会难以适应在学业上需要全部自己安排、生活上也无人帮忙的窘境;
  • 最后,出国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如果家里经济压力极大,爸妈需要砸锅卖铁让孩子出国,这可能也不是上策。当然,美国的大学也有奖学金和助学金,如果孩子在其他品质上非常适合出国、学业优秀,那么寻找学校的奖学金支持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我想说的最后一点是,如果出国这件事仅仅是为了给孩子“镀金”,那么,不要为了镀金而来。

实际上,出国不是镀金,充其量是镀一个“光环”。这样一个光环回国之后会立刻消失。四年过去,毕业归国。那些在美国无法立足的孩子往往也很难适应中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没有在美国获得足够的独立能力和自我探索学习能力,很可能就此变成海带,而不是“金光闪闪的海归”。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管多重要,高考都仅仅是人生的一战。在此之外,生活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战役”,不管是我们这些教育者还是家长,倾其所有帮助孩子固然好,可最重要的,还是在我们能陪伴他们走过的战役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这个世界、面对未来的挑战。(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刘君老师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