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字财经,作者|李意安
近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清华金融评论》月刊中撰《强监管 促发展 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一文,明确提及了基于支付标记化技术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
文中对此详细阐述是:“组织编制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行业技术标准,推动条码支付编码规则统一,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实现不同手机APP和商户条码互认互扫。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中国银联、网联等,稳妥开展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验证和应用试点,逐步打通支付服务壁垒,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
简言之,以后商户可以只在一家支付机构申请收款码,就可以扫任意APP的码进行付款,解决了一户多码的乱象。
从上述发言来看,虽然新政推出尚无明确时间表,但“互联互通”几成定局。
事实上,“互联互通”在监管层面动议已久。在移动支付已成主流的情况下,互联互通对行业影响意义重大。打破二维码标准的垄断,将意味着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支付巨头对二维码支付领域的长期垄断也将被彻底打破。但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路径选择则是眼下政策破冰的关键。
十字财经了解到,眼下银联、网联两大清算机构和央行科技司都在尝试推进互联互通采用的技术标准。
科技司司长李伟提及的“支付标记化技术”与眼下银联云闪付推进的、基于Token的二维码技术底层逻辑并无二致,但银联的标准更为封闭,更像“闪付”系列;支付司则希望推进一套开放式的卡基标准。而在卡基标准之外,网联则希望基于目前市场普遍采取的二维码制式进行标准化并完成清算。
不同的标准选择,不但影响着两联未来的发展、分化,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决定着支付机构的成本结构。因此,参与到这场博弈里的,除了努力推进标准的三方,也包括各个支付机构。
博弈仍在持续。
三种可能的技术路径
事实上,联码通用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创新。
去年9月,香港金管局启动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用户以手机号、电邮地址和二维码作为识别代码,进行银行和跨储值支付工具转账。21家银行及10家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接入了“转数快”的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也包括支付宝香港钱包、微信香港钱包。这就意味着,在这一运行体系下,微信和支付宝的余额账户可以彼此转账。
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一产品在香港市场已经成功验证了可行性。
“互联互通”的落地将促使产业链上收单商、清算方、账户方将各司其职,完成职能归位:清算机构制定二维码的标准和协议格式并完成交易清算,账户方和收单机构都可以显示或处理支付码。一个码的字段信息可以包括哪家机构发码、哪家清算机构清算等完整的信息链路,任何一个码都能在全网实现通行通认,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联码通用”。
而聚合服务商或收单服务商则在具体商户落地的过程中实现交易对接的技术服务和信息传递,不需要跟多个账户机构打交道,只需要跟单一的收单机构打交道即可。这与银行卡收单的“四方模式”逻辑十分类似。
然而,眼下,在“互联互通”的技术路径上,银联、网联和央行支付司都有自己的理解。采取何种技术标准将对未来的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在此,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科技司司长李伟提及的“标记化技术”。
所谓支付标记化,是由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EMVCo于2014年发布的一项技术,通过用支付标记(Token)取代银行卡号进行交易认证,避免卡号等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目前,银联使用的正是这一技术。在基于Token的二维码技术中,清算过程会生成一种临时的卡Bin。需要指出的是,Token字段和卡Bin本身,或租或买,都涉及实际的成本。
相较而言,网联推进的是基于现有码制的二维码技术标准。对包括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内的大多数支付机构而言,眼下使用的都不是银联的码制结构,而正是网联的这一码制标准。这与网联成立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网联自成立以来,便是为服务账户而存在,其产品属性和业务逻辑都是基于账户。
而监管层面更多是基于安全层面的考量。上面已经提到过,支付标记化本身是一项经过境内外市场验证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因此,科技司倾向于在开放的基础上,选择支付标记化技术。
在科技司考量的路径中,二维码支付的清算可以落地在银联或网联,银联本身已经有成熟的处理流程,而网联也可以获得部分token字段和临时卡Bin,为支付机构提供清算服务。
市场博弈
在这场关于标准的博弈中,科技司在意的是安全性和市场的有序发展,两大清算机构在意的是话语权,而支付机构们则更在意成本,不同的技术路径对不同的市场参与方造成的影响大相径庭。
如果采取银联云闪付的二维码标准,银联就几乎获得了二维码支付的绝对话语权,网联的处境则十分被动。而支付机构则需要严格按照银联的规范进行换码。入网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标准认证,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在此后的清算流程中,除了清算本身涉及的成本之外,还要考虑token和临时卡Bin长远而言是否有租用成本,对于支付机构的收益而言,亦可能是一笔不菲的成本。
按照科技司希望推进的路径,则银联、网联都能够处理Token技术的二维码。银联的优势则在于此前大力推广云闪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市场拥趸,京东支付等一些支付机构已经采取了银联的二维码标准进行发码。如果支付机构不愿意找银联,可以选择网联。
但网联为了处理token需要对现有的技术系统进行大规模升级,在后续的清算服务中,网联要健康地持续运营下去,羊毛出在羊身上,终会将成本转嫁至支付机构。
而第三种方案,可能是目前支付机构们最乐见其成的,网联支持的码制标准。这几乎就是现在大多数支付机构在使用的二维码标准。如果这一标准成为未来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支付机构需要支付的成本就仅仅只剩跨机构清算成本,没有任何额外成本,系统也几乎不用额外开发联调。
这对支付机构而言,可能是最为划算的结果。但从清算市场的竞争来看,支付宝微信支付90%的市场份额中,大多数交易都已经集中在网联,仅此部分就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额大半。如果网联再开通扫码交易的银行卡直清,银联的处境就将更加被动。
综上来看,出于成本的考量,支付机构们或许更倾向于选择已实现兼容的网联码制标准。当然,码制标准的选择亦关乎两大清算机构的利益竞夺,最终结果还需要等待监管定夺。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虽然“互联互通”落地对于破除国内二维码支付市场的垄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否所有中小支付机构都有机会享受垄断破除带来的相应红利,仍是未知之数。
从眼下的市场格局来看,90%以上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掌握在支微的手中。在用户习惯已经形成、商户协议已经签署的情况下,要从巨头手中争夺C端市场的份额并不容易。毕竟,较之2014年前后,眼下二维码扫码支付的市场格局已大大不同。
彼时支付宝、微信支付能够迅速做大市场份额,一方面得益于备付金利息收入能够用于大量补贴市场,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对二维码标准的垄断,而聚合支付和其他中小支付则为其提供商户的拓展与服务工作。换言之,聚合支付和中小支付机构为支微的90%的市场份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成绩是全市场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眼下,市场环境已经大不相同。
备付金集中存缴之后不再计息,没有了这一收入,支付机构也就没有了补贴市场的基础。即使互联互通落地,大多数中小支付机构也没有能力再发动二次补贴大战,重新瓜分C端市场。相较而言,部分二线支付机构,出于自身的商业模式和资本优势,或许有能力进行市场补贴扩张一下C端市场。
比较显见的利好是对于背靠巨头并已经拥有一定C端基础的支付机构,如京东支付、美团支付、平安壹钱包等。其次则是已经上市的拉卡拉、汇付天下,有资本市场作为后盾并且拥有较好的小微商户基础,拥有一定的C端知名度,或许能够分羹一定市场。
而对大多数中小支付机构,C端市场或许依然不会成为他们聚焦的重点。专注收单拓展商户本身也可能才是其市场求存的王道。持续专注线下商户的拓展、运营维护,才有可能享受到市场发展的下一轮红利。
当然,对于即将到来的联码通用时代,巨头们显然并不那么乐观其成。市场垄断被打破,就意味着势必会有一部分商户将从支微的手中流入中小支付机构的手中。
相较而言,微信支付的应对姿态更为积极。今年4月,微信支付已经开始以“二次认证”的方式开始提前绸缪应对。支付宝还暂时未有进一步的动作。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