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微众银行姚辉亚:分布式技术是大势,已建立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平台 | 2019全球IT价值峰会

微众银行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表示,微众银行非常专注科技金融领域,在区块链领域搭建国内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平台。将区块链应用在仲裁机构等场景,效果显著。

钛媒体8月8日消息,在钛媒体和ITValue主办的2019全球数字价值峰会上,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发表主题演讲。

姚辉亚提到,微众银行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达到9.8%,IT投入占营收的比例14.8%,科技人员的占比一半以上,累计提交的科技专利量达到了600以上。

姚辉亚表示,过去银行以自己为中心,以产品和流程为导向,在未来这个模式也会得到改变——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过去银行在哪里,我们希望用户去那里;未来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在哪里。

此外,姚辉亚还具体列举了微众银行在区块链应用中的创新案例。他介绍,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仲裁机构的业务场景中,做仲裁联盟链,有非常直接的应用效果。

“过去我们做一次仲裁处理成本非常高,时间也很长,大概几个月的时间。不管是通过法院诉讼还是通过仲裁,成本上和时间上都很难承受。而这对于微众银行又很重要,因为我们的贷款金额都非常小,如果用传统的方案解决,成本吃不消。我们联合多方搭建起仲裁链,司法流程从数月完成到现在最短仅需7天,成本降到最低50块,这让我们做数字金融更可持续。”姚辉亚说到。

以下为姚辉亚在2019 IT价值峰会的演讲实录,由钛媒体编辑后发布:

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开放银行战略的话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大环境的变化,大家都有一个感受,技术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能够促进创新,包括业务模式的发展。

从技术应用来讲,过去集中化的技术比较主流,这两年分布式技术也逐渐在发展。

拿我们自己的例子来看,微众银行做的银行核心系统是全分布式的架构,不再基于过去的集中化技术方案来搭建。另外,我们也在不断推动分布式技术领域包括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

那分布式技术给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这两年讲到的开放银行战略,就可以理解为,是分布式商业理念和模式在银行业落地的体现。

未来银行:用户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过去银行都是以产品为中心,以流程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在未来,这个模式也会得到改变,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这主要体现在,过去银行在哪里,我们希望用户去哪里,未来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在哪里。

回到今天的主题,“开放银行”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开放API的概念,通过API把银行的服务延伸到场景端。更广泛的定义是平台化的商业模式,更宏观一些,会涉及到多方,包括合作伙伴、员工、第三方技术开发、金融企业等合作伙伴共建一个生态,在生态系统中共享我们的算法、数据等等。

微众银行是怎么理解所谓的“开放银行”?

我们把开放银行战略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叫开放平台。

这个好理解,如果大家熟悉微众银行的产品,比如微车贷,我们跟卖车的平台合作,当你买车的时候可以勾选一个分期或者贷款的服务,就会拉起微众银行的API,微众银行就可以完成风险评估。几分钟内告诉你是否符合借款条件。

第二层是开放创新的模式。

所谓的开放创新,是把我们积累技术能力与其他的合作伙伴分享,开放创新的思想来源于硅谷等地的科技型创新公司,他们在做开放创新,把自己的专利、知识产权授权或者开源给合作伙伴或者社区,降低合作伙伴或者社区参与者的创新门槛,原来自己创新变成了合作伙伴也可以创新。

第三层是开放协作。

我们在自己建立一个创新生态以后,通过开放创新,帮助合作伙伴建立他的生态,在生态和生态之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生态连接起来,又有很多新型创新形式出现,实现协同创新。

针对开放平台,我举一个零售行业的例子。零售企业发展会员,过去的形式是发一个小卡片,每次买东西客户需要带着,数字化之后则变成会员号。我们一个基于开放平台的方案是用银行账户取代会员卡号,每次动支都需要用户会员自主发起,确保资金安全,还可以把消费积分、优惠券绑定在账户背后,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增值服务。

通过开放平台,银行业也实现把原有的金融场景延伸到其他用户消费场景中。

现在我们做得比较多是开放创新,刚才我提到一点,微众银行从成立到现在马上五年了,这五年当中,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原创。我们做的产品跟传统银行业做的产品不太一样,从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产品形态等都非常不一样。原创性,意味者需要自己做。

我们可以看一下微众银行自主创新方面的数据,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达到9.8%,IT投入占营收的比例14.8%,科技人员的占比从成立至今是一半以上——远高于上市银行1%到8%的比例。从结果上来看,比如专利,到目前为止我们累计提交的科技专利量达到了600以上,这在银行业内是令人惊讶的。2018年全球银行发明专利的排行榜上,微众银行排在全球第五,前四名有两家中国银行,两家美国银行。

回到开放创新上,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科技能力与合作伙伴或者社区分享。一方面是出于回馈,因为我们成立银行搭建核心系统的时候,也运用了大量开源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协助各行业合作伙伴降低他们的创新门槛,使得他们能在各行业做出创新。

安全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

微众银行非常专注金融科技的运用,尤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领域,我们做了大量的尝试。比如拿AI来讲,我们做了机器人客服、机器人催收等等。区块链领域,我们联合深圳金融科技协会等二十余家机构发起成立了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简称“金链盟”),微众银行作为金链盟开源工作组组长单位,与工作组成员携手打造了安全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

同时我们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了很多业务场景。比如在司法领域,我们联合合作伙伴推出了仲裁链,有非常直接的应用效果。过去我们做一次仲裁处理成本非常高,时间也很长,大概几个月的时间,不管是通过法院诉讼还是通过仲裁,成本上和时间上都很难承受。

但是这对于微众银行又很重要,因为我们的贷款金额都非常小,比如个人贷款,每笔平均8千,企业贷款户均20多万,这么小的贷款额度,如果用传统的方案解决,我们成本吃不消。我们跟仲裁机构一起搭建了仲裁链,把效率提升得很明显,从原来数月才能完成司法流程到现在最快只需要7天,成本降到最低50块,这让我们做数字普惠金融更可持续。

云计算方面,我们的银行核心系统是基于分布式架构搭建,具备每天稳定处理数亿级交易的能力。大数据方面,我们在前中后台业务,都在广泛采用。

在应用于自身场景的同时,我们希望把这些沉淀拿出来,让社区伙伴或者其他合作伙伴降低创新成本,也期望基于这些能力能帮助合作伙伴做出更多的创新。

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杨强教授带领之下,我们搭建了联邦学习平台FedAI,它目前也已开源,贡献给Linux开源社区;此外我们研发的分布式计算存储引擎,也已开源了。

区块链方面,前面谈到了FISCO BCOS区块链底层平台已开源,在此之上我们又提供了很多商业化组件:

例如WeIdentity是身份管理的框架,在未来隐私保护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之下,我们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体系,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可信,保护数据隐私;

WeEvent是分布式事件驱动框架,我们认为物跟物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会变得非常重要,基于区块链的事件驱动开发框架也能大力驱动5G、IoT应用落地;

另外,过去有很多的开发者认为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技术含量太高、门槛太高,所以我们还开源了WeBASE工具,让区块链的开发变得更容易、更加可视化、更加可管理。

在云计算领域,我们在搭建银行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把很多能力也进行了产品化。例如,WeCMDB,这是我们科技体系中最核心的配置管理服务系统;WeCube,这是我们的分布式架构框架管理体系,我们也把它作为开源解决方案贡献给社区。

在大数据领域,这本身也是门槛非常高的领域,因此我们提供了完整的大数据套件,包括金融级大数据平台WeDataSphere、大数据中间件Linkis和探索分析工具Scriptis等,让大家更方便地连接技术,把探索、分析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可视化。

践行开放银行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新的挑战,我们也需要相关的应对。

第一,原来银行是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做安全就是把自己的网络层面、技术层面做好,防止自身出现问题。构建开放生态后,你面对的挑战完全不一样,通过跟合作伙伴一起提供服务给用户,这么多环节中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带来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做好端到端的检测,不能只管自己,可能需要大家一起把每个环节都做好,防止木桶效应的出现。

第二点,当你连接场景,和场景端合作嵌入服务的时候,需做到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银行的连接效率也是很重要的考量指标。这些平台大部分是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行业敏捷是很重要的能力,他们的迭代能力很强,如果你跟他一起合作,你的速度很慢,还是遵从原来的月度和季度发布的机制就无法合作。连接的效率也变得很重要,因此我们接入合作伙伴的过程也使用了联盟链、标准API等方式应对。

第三,金融行业管理风险比较重要的一个领域是业务连续性管理,你的合作伙伴出问题了,你的入口在他那里,你怎么办,用户服务怎么处理,所以我们在合作伙伴的准入、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四,关于隐私保护,国内讲的开放银行概念和国外讲的开放银行概念有很大不一样,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外更多在讲数据的共享,比如有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做帐户聚合,在用户授权后可以通过银行拿到用户账户或者交易,聚合以后将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展现给客户,或者帮助客户做更多的现金管理服务。

这一方面在国内政策是比较严格的,银行目前做的更多的是能力的分享,把风险评估能力、账户能力嵌入在合作伙伴的生态里。但是,我们依然要考虑数据的边界问题,如何保护客户的数据隐私。通过联邦学习或是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据交换平台也许是解决的方案。

第五,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互联网平台对于我们金融行业的抱怨,他们发版本随时可以发,那银行能不能做到?由于过去银行业的组织架构、系统架构的原因,银行对于容错和试错的态度跟互联网行业非常不一样。未来开放银行战略想发展好,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怎么样搭建敏捷性组织、敏捷性的系统架构,能够跟合作伙伴步伐一致,能够摒弃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更多的通过协作的方式服务好我们的用户,这点尤其的重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