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想退网

对于中国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想获得一些县里或者镇上没有的信息,想要讨论和分享一些周围人无法讨论和解答的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社交网络。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子宇爸爸

我激动地打开了微信群,告诉朋友,我关注到了一个新话题~

#退出社交网络活动#

这个活动,蒋方舟老师发起的,很打动我。

先总结一下她的观点(不一定对),看过的朋友可以跳过这部分:

1 基本不看——基本不浏览社交网络。

因为网络上的多数热点话题并不具备公共性,或者说是伪装成公共性、严肃性的鸡毛蒜皮、私人琐碎;此外,所谓的“引起共鸣”只会带来“自我的不断膨胀”,无法带给人更复杂的世界、更陌生的经验,更辽阔的人生。

2 不吵——不进入任何微信群,不在社交网络上陷入争论。

信息茧房、价值观利益冲突带来的话语圈撕裂、三观不合处处存在,而解决分歧的传统方式“摆事实”、“充分沟通”失效了。甚至,观点本身已经沦为被消费的对象,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并不在意正确与否。这种背景下的争吵毫无意义。

3 不聊——尽量减少在微信上跟人唠嗑。

词语仅仅是交流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交流在于眼神、气氛等细节处,这才是作家要去捕捉的。

1

我是一个比较随大流的人,蒋方舟老师的这个主张,我很理解。

我的同事@爱追星的环环,在听到这个话题后,打出了这行字:

如今中国的中产阶层在获取信息上的饱腹模样,就像过去贵族在欲望满足后必须流露出来的淡淡倦怠感。

虽然这种饱腹感的时间并不长。

前互联网时代就不说了,我毕竟只是一个普通80后,就不要装自己好像熟读毛选倒背马列恩了。

古早互联网时代,最大特色是BBS,BBS本质是报纸读者来信的升级版。

能够操纵和驾驭庞大的文字,是在BBS脱颖而出的基本条件,比如和菜头老师。

那个时代,我作为一个钢铁直男,听说的比较极端的事:

是某论坛A君和B君就德国坦克与苏联坦克哪个更厉害,连续笔战数天不眠不休,双方码字均超10万字,战况惨烈,堪比苏德真实战场……

感谢杨永信没有电他们,大概是认为码字还算是一门比较高级的手艺(虽然未必)。

然后,QQ,MSN,是被当作交流工具的。

你想和今天刚认识的大学师姐说话,就去给她发短信,短信回应积极了,便去要QQ了,要到QQ了,就可以说出那句血泪名言:在吗?

这样的场面是不可能再有了,现在的男人如果加完微信问“ 在吗?”,十有八九会被女孩子拉黑。

总之,以微信为代表的当代的社交平台,意味着24h在线,使用的人才是奴隶。

你为了迎合领导和同事而转发通稿,你为了希望获得异性点赞而发布自拍,你因为现在已经不流行发文字了全部改小视频……

总之,这是一个我们被社交工具绑架的时代,作为奖励,大概是无止境的“奶头乐”。

天下苦微信,抖音,微博,知乎,小红书,快手……久矣。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2

但总觉的有点不对,我恨社交网络,但社交网络,还是有香的一面。

有一个例子,让本钢铁直男印象深刻。

2008年,那年我第一次去日本,在东京等地被当地男女的时尚气息镇的目瞪口呆。

可能因为同为东亚人的缘故,那种震撼感远远强于我在欧美的感受,真是脑袋挨了一闷棍。

2019年,我第N次再去日本的时候,觉的北上广深杭等热门地区的时髦男女,与东京大阪已差别不大。

中国人变得更时尚漂亮了,甚至有时候再到一些更下沉的地方,一些三四五线小城市,发现也不是一味男红女绿,一味的杀马特。

这一切,除了经济上的进步外,总得有一个学习的对象吧。

和谁学的?总不可能都看elle杂志学的吧。

也许是微博上追的网红这么穿搭、也许是抖音的带货视频广告,总之这一切,离不开社交网络。

也许我们,在一线城市生活,一年出国一两次,受过一些所谓高等教育的我们,已经很烦网红脸,对日本和欧洲的一些更高级的男女长相赞不绝口。

但几亿通过看抖音,小红书,微博学习如何穿衣,化妆乃至整容的男女,真的有错吗?

人家不就想变得漂亮点嘛。

从个体的审美提高到新零售经济格局变革,社交网络起到了正向作用。

否则,怎么会有1000多万人看李佳奇卖口红,怎么会兴起所谓的种草拔草经济。

社交网络,还是一扇窗口,巨大的城乡割裂、二元格局背景下,展示了生活的多样性。

东北老铁铁锅炖自己,华农兄弟红烧竹鼠……这些土味视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线白领的佐餐佳品。

城与乡、白领和农民,在这个时代,用一种互相成就的方式联系起来,没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大概前所未有。

对于大部分缺乏行动能力的“我们”来说,在不可能辞职隐居到江城的情况下,你不得不承认,快手和抖音等,确实是你理解中国的一个工具,即使不是最好,也比以前好的工具。

我必须承认,以上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实在过于溢美了,隐去了太多丑陋的东西。

但想说,对于占中国96%的人(在中国,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人仅仅为4%)来说,退网的结果,会更糟糕。

没有社交网络,他们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们也很难理解他们的世界。

3

我其实羡慕蒋方舟老师,可以在这个浮躁时代提出做一个隐士。

一提到隐士,会让我想到伯夷,叔齐。

但我却无法退网。

首先,我做不到;其次,也不想断舍离。

当然这不是条件的问题。而是,我需要社交网络带来的方便。

就说微信吧,作为前BAT社畜,说不怕微信,不怕微信工作群是假的。所谓微信闪一闪,从小脑抽到腿肚子,传说中的【科兴科学园综合症】。

但因为我不在北京,所以我需要用微信和我北京,上海,广州的朋友们保持沟通,讨论一些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库尔德人的命运或新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汉德克在巴尔干民族主义上的立场。

当然了,如果没有微信,也许我还可以使用电子邮件,哪怕写信,我以前确实用电子邮件和人交流过一些长问题。

但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社交网络,在深圳的我,要去线下和谁讨论这样的问题,哪怕是这座城市已经是中国经济TOP三的地方。对不起,我真找不到。

又比如,在最近,我在朋友圈转了公号《短史记》关于汉武帝对外政策的一篇文章。

有一个在澳洲留学的小朋友给我留言,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又给他做了回复,谈了我的看法。10分钟后,我回来以后就发现手机微信上有很多长留言和一个未接的微信语音电话……

我想,这位小朋友确实很希望有人可以认真与他讨论中国的边疆历史吧。

也许对于蒋方舟老师和很多educated人士来说,社交网络让信息已经过载,影响到了他们去重新深度思考这个世界。

但对于中国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想获得一些县里或者镇上没有的信息,想要讨论和分享一些周围人无法讨论和解答的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社交网络。

所以,对不起,我只能很不争气的宣布,我退不了网。

而且很遗憾的是,如果不是GQ这样的当代头部新媒体报道了这个话题,如果这个话题只是登载在一本书或者一本杂志上……我有99.9%的可能性压根不知道这件事。

读者 @懒洋洋 的话,能够高票得赞,说明很多人还是很依赖社交网络的。

真的,伯夷,叔齐二老师都在首阳山饿死了,天下士人还不知道这事,太悲剧了。

【钛媒体作者介绍:文/子宇爸爸:先后在纸媒及互联网行业工作,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和伦敦大学学院现代史硕士。】

本文系作者 体面主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信息不对称啊

    回复 2019.10.23 · via android
  • 没有纠结,玩多吃多看多自然就腻。

    回复 2019.10.23 · via iphone
  • 国内社交媒体有价值的信息不多啊!

    回复 2019.10.22 · via android
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