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深陷寒冬,车市太冷,哪里才是开往春天的道路?

深度解码车市的现状及未来。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文 | 苏宁财富资讯,作者 | 付一夫(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研究员)

“兄弟,有空吗,出来陪我喝点?”

电话那头,是许久未见面的好友阿宽。难得他这么有闲情雅致,我自当奉陪。怎料到了约定饭馆,映入眼中的却是阿宽写满沮丧的脸,我便关切地询问阿宽近况如何,他叹了口气道:

“估计明年我就要失业了。”

在我印象里,阿宽从未如此消沉过。打小就无比喜欢小汽车的他,长大毕业后怀着满满的热爱加入到了汽车销售顾问的队伍中,工作三四年,几乎年年都是公司先进个人。然而最近一两年,阿宽的销售业绩却每况愈下,即便他努力依旧。

阿宽正在经历的,正是整个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

自2018年起,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车市忽然峰回路转,随之而来的便是增势的日渐疲软,“车市寒冬”的说法被业内频频提及。进入2019年,情况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倒愈演愈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俨然成为了业内人士调侃眼下车市的段子。

一、汽车市场低迷

国内车市的不振,直接体现在汽车销量和产量的下滑上。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统计,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与产量双双呈现负增长态势,且均为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跌,降幅分别为2.8%和4.2%(参见图1、图2),其中乘用车的销量与产量分别比2017年下降了4.1%和5.1%。

面对2018年的车市“变局”,曾经有不少人对2019年抱有期望,坚信“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不会遥远”。然而,在临近2019年尾声之时,车市一年的成绩单再度令人大跌眼镜。

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我国汽车无论是当月销量还是当月产量,与2018年同期相比,几乎呈现清一色的下滑(参见图3、图4),而前11个月累计的销量和产量与2018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了9.0%和9.2%。就连一向坚挺的新能源汽车,其销量在2019年6月以后也出现了极为明显的滑落(参见图5)。

受车市低迷的拖累,国内整体消费形势也不理想,直接例证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一路下滑。倘若扣除价格因素,10月和11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已连续两个月跌至4.9%。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剔除汽车消费,那么其他品类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依然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参见表1),这也印证了车市低迷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车企的日子也不好过。根据Mysteel整理汇总的28家上市车企2019年三季度业绩报告,超过半数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都表现为负增长,长安、北汽蓝谷、一汽轿车等车企甚至出现了盈转亏迹象,其中长安汽车净亏损超过26亿元;此外,力帆股份、众泰汽车、海马汽车、一汽夏利等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参见表2)。

如此低迷的行情,让各方人士都望眼欲穿地企盼着车市回暖的到来。

二、幕后三大“推手”

不过,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经过梳理,笔者总结了将车市推入“寒冬”的三股主要力量:

(1)政策因素

众所周知,车市极容易受政策影响,优惠政策的出台往往能带动一波居民的购车热潮,而政策的转向则会对汽车销量的增长势头造成抑制,历史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曾在2009年首次出台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对1.6L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2011年该政策退出,此后的车辆购置税税率一直保持在5%~7.5%的区间范围内。到了2015年,国家再度出台政策,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辆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2017年初将购置税调整为7.5%,2018年1月1日起将汽车购置税恢复到10%。

受政策调整影响,汽车市场的销量随之变化(参见图6),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出现了购车热潮提前的现象,对2018年的整体用车需求形成了透支,同时也因基数较高而导致后续增速放缓。某种意义上,2018-2019两年可以算作是前期政策优惠的“还债期”,再叠加2019年 “国六”切换带来的持币观望情绪以及消费者对刺激政策再次出台的预期,都会对终端需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是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坡过渡期的最后一个月,加之地方补贴即将退出市场,这便促使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集中提前购买,由此带动了6月当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但透支了后续的购车需求,从而出现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断崖式”下滑。

(2)经济因素

买房买车,一直是大多数国人的奋斗目标,于老百姓而言,车是仅次于住房的最大消费品。由于消费金额大、消费周期长、附加成本高,买车与否的消费决策直接影响家庭的整体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因而,人们关于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对于汽车购买的消费决策至关重要,而这种预期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6.4%、6.2%和6.0%,而6.0%的增速更是创下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参见图7)。在此背景下,经济学界掀起了一股“保6与否”的大讨论,广大居民对购置汽车这种长期易耗消费品的动力和信心不足。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迹象,不仅给我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增加了不确定性,而且汽车关税的调整历来是国与国贸易摩擦的焦点领域。汽车进出口关税的调整,会增加国人的观望情绪,购车意愿被压制,进而影响销量的稳步增长。

(3)需求因素

一方面,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25~29周岁人群被视为首次购车适龄人群,他们正处于成家的黄金年龄与事业上的快速上升期。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16年起该人群的规模开始缩减,而受到国人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的影响,其缩减之势很可能会长期延续下去。这势必会对汽车市场造成影响——从历史数据上看,历年乘用车销量与首次购车适龄人群规模的走势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参见图8)。

另一方面,高房价对汽车消费的挤出效应。一般来说,汽车消费的优先顺序都会排在“衣食住”消费之后,故而极易受到“衣食住”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的挤压。特别是当不少城市房价与租金居高不下时,面对高企不下的大额刚性支出压力(比如房贷、房租等),人们势必要在其他消费项目上节流。

从数据上看,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从2014年第一季度的34.3%上升到2019年第三季度的56.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的不断回落(参见图9)。当其他领域的消费被一再挤压之时,汽车作为典型的可选消费品属性和非刚性需求品,自然会被列入“节流”的阵营里。

三、存量时代已至?

当前,市场对于汽车产销量及增长速度的下滑反应强烈,甚至有人提出,我国车市已经迈入了存量时代,而过去的高增长将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增长预期恐怕也无法实现。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审视这一问题。

第一,限购政策。

为了缓解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自2010年12月23日起,北京交通治堵新政——《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正式实施,从此开启了我国汽车限购时代。而后,许多地区纷纷效仿,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石家庄、贵阳与整个海南省都加入了汽车限购的行列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汽车市场的供需两端,导致了当前许多具备购买汽车能力的消费者因为没有资质而无法将买车的想法付诸实施。典型如北京,不仅燃油车摇号的难度更甚于中彩票,就连排队申请购车指标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已经排到了2027年。

第二,汽车普及率。

尽管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国际上对比,国人的车辆普及率依然偏低。根据公安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为2.4亿(含商用车),千人保有量约为173辆,这一数字不仅同美国(837辆)、澳大利亚(747辆)、意大利(695辆)等领先市场相去甚远,即便是与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发展中市场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参见图10)。此外,如果按照每个家庭拥有一辆车来估算,那么全国范围内至少还有2.5亿家庭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乘用车。

第三,区域均衡程度。

如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一样,我国各区域的汽车市场同样发展不均衡。方正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千人保有量较高,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浙江、江苏、广东省,以及华北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少城市汽车每百人保有量超过200辆,而中西部地区的千人保有量普遍低于150。而近些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有目共睹,这便预示着当地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

第四,需求更新。

尽管我国首次购车适龄人群的规模在缩减,但有车一族的置换需求正呈兴起之势,并逐步抢占着市场份额。根据麦肯锡的消费者调研数据,相较于2017年,2019年的换购需求或二次购车占比正在逐步提高。另,根据国元证券研究报告的说法,如果按照5年换购、12年报废的周期粗略估计,那么2019~2020年处于换购需求的相对低谷,而2021年后或将迎来换购需求的旺盛阶段。

上述种种无不说明,我国汽车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增长的上限,而这也暗示着眼下看似“绝境”的车市,依然充满着潜力和希望。

四、开往春天之路

如何打破车市“冰封”,相信这是很多人无比关心的问题。

既然车市极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那么从政策端发力是不错的选择。考虑到限购对市场需求的制约,若想推动汽车市场的回暖,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政策或许是最有效的方式,有条件的地方甚至还可以考虑对购置汽车予以支持。

事实上,决策层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回顾2019年的一系列政策制定,可以看到——涉及到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支持购置新能源汽车、促进二手车流通等内容的条文越来越多。

例如2019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同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明确提及了对汽车限购政策逐步放开的问题。2019年4月17日,发改委下发了《进一步扩大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0年)(征求意见稿)》,要求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已经实施汽车限购的地方应加快由限制购买向引导购买转变,并提出了对限购城市增量车牌、取消对无车家庭购车的限制等措施。

此后,以广东为代表的省份在打破限购的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今年5月,广东省正式出台《广东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提出9个方面29条具体举措,并明确规定逐步放宽广州、深圳市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扩大准购规模,且其他地市不得再出台汽车限购规定。

这些无异于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对于汽车行业和各地消费者而言都是重大利好,有望引导汽车消费需求端向好。

不过,在环保、交通拥堵等压力的影响之下,大城市若想完全放开限购政策并不现实。如此一来,我们便需要以三线以下城市和地区消费升级正在提速的“下沉人群”为突破口。

从人口基数来看,下沉人群规模优势极其明显,而伴随着大城市的功能疏解,不少人口和产业转移到大城市周边地区,降低了一二线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也带动了三四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动了低线城市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增长。

从群体特征来看,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对消费的态度更加开放,关心自身消费需求的实现,他们中的不少人又没有像一二线大城市青年一样被高房价透支,故而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较强。

从购车需求来看,与一二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居民生活节奏更慢,自驾游、走亲访友、接送孩子等刚性需求更高,在购车方面的意愿强烈程度不比一二线城市逊色太多,再加上三四线城市鲜有限购政策,居民买车方面受限更少,潜力巨大。

从行业发展来看,目前很多汽车品牌都开发了2S店或是准4S店扩展到县级市甚至更小的城市,随着2017年《汽车管理销售办法》正式实施,降低了汽车销售公司的门槛,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将拥有更多品牌与服务的选择。此外,汽车电商也已经渗透到三四线城市之中,这些都会唤醒居民对于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也正因为如此,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下沉人群都将会是决定我国车市走向的关键所在。

除了政策和下沉之外,完善二手车市场同样是一个重要发力点,既能盘活二手车存量,又能拉动新车增量,淘汰老旧车废量,全链条激发汽车消费潜力,同时还能带动维修、保养、保险、金融等行业发展。不过,二手车交易中,车况、车价不透明,缺乏完善的售后保障、规范的交易环境,这些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克服。

当然,车企本身的应对措施同样重要,要在做好过冬准备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重新评估风险、重新认知市场、重新规划产品将是全行业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

正所谓“与其看天吃饭,不如苦修内功”,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错。

本文系作者 付一夫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据说明年目标保五争六啊?

    回复 2019.12.24 · via android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快报

更多

2024-11-16 22:44

嘉实基金和平安基金相继宣布与普华永道解约,涉及378只基金

2024-11-16 22:30

超30000公里,中国图迈机器人远程手术再获突破

2024-11-16 22:29

李庚希凭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获第37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2024-11-16 22:12

百亿级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创今年以来单周加仓幅度最高纪录

2024-11-16 21:30

挪威地产大亨、亿万富翁Olav Thon离世,享年101岁

2024-11-16 20:51

山东对8类家电开展以旧换新,最高可享受补贴1.6万元

2024-11-16 20:43

深圳计划鼓励并购重组,已经起草征求意见稿

2024-11-16 20:39

日本青森县陆奥湾发生4.6级地震

2024-11-16 20:20

北京加快存量数据中心提质升级

2024-11-16 20:17

以太坊站上3200美元/枚,日内涨3.56%

2024-11-16 20:16

11月16日新闻联播速览22条

2024-11-16 19:56

智己汽车与Momenta、英伟达官宣合作,打造行业首批索尔(Thor)芯片量产智驾方案

2024-11-16 19:44

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行动,培育世界一流医药企业

2024-11-16 19:43

国家卫生健康委:以重大科技项目和政策协同为抓手,力争在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等方面全面提升

2024-11-16 19:22

杨植麟:kimi每月用户规模达到3600万

2024-11-16 19:19

海南旅游市场升温,今年前10月三大机场进港旅客逾两千万人次

2024-11-16 19:04

David Tepper:中国股票仓位接近四成

2024-11-16 18:47

李家超与多位东盟国家领导人会面,望支持香港尽早加入RCEP

2024-11-16 18:16

中蒙边境一日游线路恢复

2024-11-16 18:13

我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FLNG)基本建成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