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利率,它究竟能代表什么?

如果你想了解社会的商业环境变化,想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的构成和市场发展的原理,我建议你可以从利率开始了解。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雅各布

如果你想了解社会的商业环境变化,想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的构成和市场发展的原理,我建议你可以从利率开始了解。

结合着最近热点刷屏LPR的消息,我尝试梳理一下整个利率市场的演变故事,希望透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了解到中国利率市场的前世今生。

毕竟利率是个大命题,我很少看到有把它说得很透的文章,因为它涉及太多东西了,无法逐一延伸,为了避免这个写成流水账或者是枯燥的学术型文章,我特意把整个故事的主轴梳理了一次,十分接地气。

其实很多人觉得货币经济学的这一套东西,似乎和生活的相关性并没有很强,如果我不是经济学或者金融学专业,似乎不用怎么了解。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至于好处在哪里,我相信这篇文章会有答案:

利率究竟代表什么?

平时我们所用的钱,是有一个量的,不是希望发多少就发多少,而是根据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发多少钞票,市场上供应多少钱,到底有多少人需要资金,这是一段供求关系,这段关系决定了利率本身。

我至今还是很认可王明夫(和君创始人)说过的一句话: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简单而又有力,透彻且不复杂。是的,资金是有成本的,在某一段时间里,利率就代表了资金的使用成本,我相信这个大家都能明白。

利率理应是通过交易得出的

每一段供需关系,都能形成一个市场,如果反映到资金上,都会对应一种利率,例如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

你不需要知道这些是什么,但你要知道,它们各自都对应着一个交易市场、一段供需关系。政府有很多方法去间接地影响市场,目的就是影响利率,干预市场上的资金价格。

毕竟资金成本低,有利于投资和消费,GDP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这里就占了两个,所以合理地干预和调节经济,是政府的责任。

利率理应是通过交易得出的,反映市场需求的,但是我国没有完完全全地实现利率市场化,所以我们利率的体系分为“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

不好意思,“政策利率”大部分都是人来定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货币政策,具有强干预手段,只有“市场利率”是交易出来的。其中,政策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

银行如何确定你的贷款要还多少利息?

你向银行借一笔钱,这叫贷款,然后在之后的每年,你都要偿还本金和利息,直接全部还清;这里的利息之和就是你使用这笔贷款的资金成本,至于是多少就是由贷款基础利率决定。

为什么叫基础利率?因为大家都是以它作为基础来变化的。这个基础利率属于政策利率,是国家法定的,什么时候调高调低也都是国家说了算。

数据在这里先不贴出来,我直接讲结论,在2015年的时候我国5次降息后,直到现在,我国目前的1年期的存款基础利率为1.5%,贷款基础利率为4.35%。

而这之间的利差就是银行所赚取的。

但你不要以为,4.35%就是你使用资金的的成本,这只是基础利率。实际的贷款利率还有上下浮动,具体公式表达为:

实际贷款利率=贷款基础利率*(1±浮动倍数)

这个浮动倍数是根据每个银行自行去确定,可以上浮也可以下浮。所以16年初你看到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贷款时贷款利率还比法定贷款基础利率低的,那是银行给予高质量贷款用户的优惠,实际利率下浮了。

但绝大部分情况都是上浮的,所以实际的贷款利率,会高于法定基础利率。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传导的过程:通过国家的货币政策,来传导这个市场的调节行为。(见下图)

大家都知道,做生意避免不了借贷,我们有个很高逼格的词,叫做:社会融资成本,在这边文章里我有着重介绍《如何简单地看懂宏观经济,做个人收益最大的事?》

在2015年的时候,央行为了降低企业集体的融资成本,给实体经济打打气,一口气降了5次息,但你发现了没有,刚开始的时候利率是降了,但后来又逐渐上升起来,远远脱离基础利率。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经济系统的概念了,因为经济系统是动态的,而不是单一变量能控制的,当你在大幅降息之后,利率大幅下降,加上正处于我国房地产红红火火大跃进的过程当中,这相当于变相刺激了居民买房。

而这个时候的居民买房几乎都是举债买房的,这个时候导致全社会债务率再度上升,根据数据统计就2015年、2016年这两年,我国居民债务率从40%上升至50%。

由于债务融资需求大幅上升,导致贷款利率又重新上升。居民算是捡了个金宝贝,企业就像被狠狠地又宰了一刀。

从平均数据来看,2015年末的实际贷款利率为5.27%,2018年初的时候已经变为5.96%了。也就是说市面上,1年期平均借钱最低的利率在5.96%,加上企业的运营成本等,保守估计至少要年盈利8%以上,才敢融资拓展。

银行曾是最大的收益者

在我国,银行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权威性,被称为垄断性行业一点都不会觉得过分。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赚取存贷差,用较低成本的利息吸收存款,再用较高的成本的利息把钱贷出去。

就这种低买高卖的模式,能做到多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银行就像一个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里的小子,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盈利能力担心过,赚钱太多以至于有时候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还有另外一个外部原因,中国企业在过去常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里的低端部分,主要处于制造业这个环节。毕竟当时国力不强,人口众多,人力成本低,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为荣,性价比奇高。

于是世界各大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早期来说这是个双赢的节奏,你的业务成本降低了,我的居民收入、就业率提升了。

从产业链价值来看,美帝企业处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当中,赚走的都是高附加值的利润,而中国一直处于底层,只能拿走低附加值的利润。

这就导致中国企业的整体利润要远低于美国企业,在这个大环境下,银行还要吃掉一大半,无疑对中国企业来说,这真的太难了。随着两国竞争不断升级,这就变得越来越难了。

管理层也知道,民营企业是贡献就业和经济发展所占的比例很大,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大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所以大家一直认为,银行赚钱太多了,必须分一点给中小企业,所以为什么经常会有政策去扶持中小企业,定向为中国企业降息,就是这个原因。

但旧的利率传导机制是有问题,并不是一直降息就能解决问题。

扶持资金在空转,银行也没有办法

我们上面说了,银行作为间接融资机构,责任就是收集人民群众的小额闲散资金,再集中贷款给企业,让社会上的钱流动起来,提升资金融通的效率。

银行的盈利模式是赚取存贷差,这当中还要覆盖掉运营成本和坏账风险,什么是坏账?就是那些贷出去却收不回来的贷款,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说白了就是贷款的企业利润实在不高,还不起钱。

银行是个高杠杆的行业,它既要提防流动性风险,也要去控制坏账的风险。所以有时候,银行的钱是不敢借给企业的,因为它们行为坏账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资金是有成本的,除了必然的风险准备金外,其余的钱应该尽量拿去放贷,不然会成为“死账”躺在那里,企业又不想借,那能怎么办的?

唯有在银行系统内部流动,大家互相借钱,互相起息,互相吃息差,然而央行放的水,却没能流入实体经济,只能在银行系统内部空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金空转。

如果一个资金利用率高的市场,没有空转,理论上M2的增速理应等于GDP和CPI的增速。

而我们透过数据能发现,2011年之后,M2的增速远高于GDP+CPI,这就意味着央行印的钱,很大一部分是传导不过去实体经济里面的。

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1、即使资金能顺利传递到中国企业(实体经济)里面,由于中间存在过多链条,资金成本已提升不少,不利于企业发展。

2、资金空转加大金融机构风险,毕竟银行系统间各金融机构之间都是互相用信用担保,只要有一端发生严重问题,容易牵扯多个金融机构,产生系统性风险。

这就是现在的问题所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矛盾。

解决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回顾一下我们上面的利率传导的公式:

实际贷款利率=贷款基础利率*(1±浮动倍数)

在2019年10月8日起,我国将实行新的LPR利率机制,具体就是将贷款的基准利率改为LPR,即为:

实际贷款利率=LPR*(1±浮动倍数)

LPR代表18家报价银行的MLF,再加点自由的浮动点数,你看不懂这个没关系,我们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以前这个法定的数值,将会变成一个根据市场变化的数值来决定。

市场化定价最大的好处就是,实务中的企业贷款利率,不再取决于央行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关系。

市场里面资金充裕的时候,利率偏低,资金成本低,而市场资金紧缺的时候,利率升高,资金成本高。这个信号,是靠市场传递的,而非政策。

而且LPR新政还对房地产做了特别严肃的定向处理,这里就不展开仔细细说了,目的只有一个,避免央行放的水再次流入房地产行业,推高社会整体债务率。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对银行业巨大的利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利好。如果要深入了解,可以在星球里面搜索#行业分析-银行业#,我曾写过对银行业、银行股的相关调研结论。

以上基本就是关于“利率”这个命题所延伸出来的一系列动作和故事,这背后深刻的改革意义和个人发展利益的捆绑,真的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本文系作者 雅格布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