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4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医护人员的舍生忘死,是千万人平凡的坚守,是无数慷慨的解囊相助。
3个月,我们跟一座城市、跟这座城市里千万陌生人的心理距离,从未如此亲近紧密。
1月23日封城,4月8日解封,4月26日病患清零,武汉人挺过来了,他们已有序走出隔离,开始复工、复岗,开始着手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
钛媒体封面四月刊,我们特派武汉团队用图片、视频和文字记录了从4月初开始的“武汉复苏”,记录了武汉街头的生生不息,本文是封面系列第二篇《开团第一天,居民取菜队伍排了12小时》。
纪录片:武汉复工,一场劳资协商(关注“钛媒体影像”,点击视频链接查看)
以下是本期钛媒体·封面四月刊的第二篇:《开团第一天,居民取菜队伍排了12小时》,全部文章请关注钛媒体微信号或下载钛媒体App。
黄波来自距离武汉不远的汉川,他有间不到10平的便利店,已经开了11年,就开在武汉市汉阳区玫瑰园西村侧门。
疫情前,他白天陪妻子看店,晚上做代驾。1月23日,武汉封城,小店也关门停业。
2月10日,武汉开始封闭管理所有住宅小区,为了解决生活供给,无法出门的居民涌向各类社区团购平台。
黄波的小店是社区电商兴盛优选在小区的合作门店。2月18日,黄波开始接手这家平台在玫瑰园西村的部分配送任务。
居民通过小程序下单,每天晚上11点之前的订单,商品会在第二天配送到自提点,再由黄波拣选分发,平台按单量、金额,给黄波提成。
拿货的居民队伍排了12个小时
黄波一直记得“上岗”第一天,因为那一天“真的很辛苦”。
货物配送车当天下午3点赶到,黄波和志愿者、司机用了1个小时卸货、理货,4点多开始发货,到第二天凌晨3点才发完。
小区居民排起的队伍,从下午3点绵延到凌晨3点才散去。一位居民告诉钛媒体,那一晚的队伍很长,长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围挡将居民的长队和黄波的货物分隔在小区内外。居民踩着椅子,从围挡另一边露出小半截身子,向黄波报出自己的订单号和手机尾号,黄波对照订单表找到对应商品,一件件拣选装袋,再将袋子举过头顶,从围挡上递过去。
没有路灯,黄波和志愿者靠手机照明。他听见围挡另一侧,有人因为插队争吵,偶尔还有人大动肝火要“出手”。
有的老人,排到自己时,说不清订单号,这样的情况也增加了人群的焦急。
围挡内,很多居民长时间没有采购,他们急着拿到自己的东西。围挡外的黄波也着急,他要在嘈杂、照明不够的凌晨不出错地完成拣选。那是他第一次做,他不太熟悉流程,所以“动作比较慢”。
那一次,12个小时,黄波和志愿者一起分发了三千多单订单,社区工作人员彻夜在居民队伍中帮忙和维持秩序,黄波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为了方便传递货物,社区索性在围挡上“挖了个洞”。2月18日起,黄波每天在这个自提点“露天作业”,直到4月11日,小区入口餐馆开门营业,社区安排他将自提点迁回了自己小店门口。
4月11日是黄波在玫瑰园西村入口自提点的最后一天。钛媒体在现场看到,在一位志愿者朋友的帮助下,黄波的分发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居民隔着围挡的“洞口”报出订单号和手机尾号。
“热干面、甜玉米、包子。”黄波熟练地翻着手里的订单表,一边念着单品名字,一边和志愿者朋友拣选装袋,再从“洞口”递给等候的居民。
“下一个!” 拣完一单,他们提示下一名等候者报出订单号和手机尾号。
一笔订单,半分钟内可以完成拣选分发。
晚上12点发完一批,凌晨3点又来一批
刚开始几天,订单量很大,发货到晚上12点,下一批几千订单的货凌晨三四点又来了。
黄波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他那段时间非常疲惫:“真的不想做了,真的蛮累,坚持不了。后来我老婆鼓励我,要我坚持,说做都做了,开工没有回头箭。”
社区书记也找到黄波,希望他能坚持做:“你好不容易把这个平台带进来,要坚持”。
黄波坚持了下来。前期单量大,到货时间的不确定是他最头疼的问题:有时候是凌晨两三点,有时候中午到,有时候下午三四点到,司机到达前1小时通知黄波。
“除非你订单特别多,能装满车,司机可以专门为你跑一趟。”黄波对钛媒体说,一车货一路上要卸好几家,到货时间要看距离,还要看其他家卸货的速度。
深夜和凌晨到货的情况下,卸货是个大问题,黄波不好意思半夜叫志愿者来帮忙,他只能跟司机一起搬,最多的时候他们要从货车上卸下上百个箱子。
箱子卸下来,还要核对货物单,再按品种将货物归类。
黄波希望有个固定的到货时间。他经常一早就接到居民询问电话,有些老人早上就开始在围挡内排队等着,有人一等好几个小时,黄波担心他们身体受不了。他劝老人们回家等电话,老人回答说“没事,在家也没事做”。
“现在小区开始放开了,周边的菜市场也都开始开业了,订单量也不像紧张的时候那么大。”黄波对钛媒体介绍。
“疫情过后不要走,留在这里卖东西”
小区封闭,社区团购平台在居民保供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平台之间竞争激烈,黄波所在的一带,除了兴盛优选,还有家乐福、中百、本来鲜、美菜、武汉市区周边农业合作社等竞争者。
一位居民告诉钛媒体,他一家5口人两个月花了7000多元买菜,他会对比各个团购看价格,“App、小程序都上,还有微信群的接龙都参加过,哪个便宜点质量看着好点,就跟哪个买”。
一些平台采取了“打包菜”的交易方式:100元或者50元一包,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每包的菜品的种类、数量都是一样的。
“我们没有做打包菜。”黄波对钛媒体说,“卖打包菜,只要把车开过去,一包包直接发,一个人就能做,不像我们这要一件件拣货。”
一开始,黄波不理解为什么平台不做打包菜,后来他发现,站在居民的角度去想,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配置商品是一件“实惠的好事”。
这个小区生活水平不算太高,毕竟封闭这么长时间,没有收入,多少还是有点恐慌,“只是我们辛苦一点,我们这样的形式更实惠更受欢迎吧我觉得”。
黄波的微信名叫“新的一天”,他有几个500人的顾客群。很多居民在路上碰到黄波,跟他打招呼也都会叫他的微信名“新的一天”,很少人知道他的真名。
“我出去,别人看到我就知道我是送菜的,他们会说‘这个人在疫情中帮助过我们的’。” 黄波说,被居民认可是自己这两个月最大的收获。
黄波说,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小区侧门边开着一个小卖店。有居民对他说:“你给我们解决了很大实际生活需要,疫情过后不要走,留在这里卖东西。”
“居民都鼓励赞扬,说我们产品好,社区书记都跟我们买,说要我坚持下去。”黄波觉得,居民的认可,将来会作用到自己小店的生意上。
过去的两个多月,武汉封城、封小区,很长一段时间,街头没有车,没有行人。
由于工作需要,黄波不得不走出小区。他记不清被执勤的民警问过多少次:哪个社区的,去哪里,去做什么。
“那时候,马路上真是寂静无声。”黄波对钛媒体说,那样的景象“真的很荒凉”。
4月18日,武汉市城区疫情风险整体降为“低风险”,武汉成为全国疫情风险地图上的“绿色拼图”。很多人为这块拼图的绘就贡献了力量,黄波是其中之一。(图/文 钛媒体影像特约摄影师@JC)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刚经历生死,居然还不懂得相互尊重和体谅,你们到底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