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棱镜”事件余波难平,谷歌最会“耍心机”?

随着棱镜事件越来越多的秘密被披露,谷歌与Facebook也正陷入了一场争执当中——谁才是更加“透明”的科技企业?几次推动信息透明化的事件中,谷歌总是不甘妥协的“出头鸟”,棱镜也不例外。

 

 

棱镜事件中,谁最透明?

 

钛媒体注: “棱镜”余波未平,在纷纷同当局博弈的同时,各大企业也在“信息透明度”问题上纷纷出招,为挽回公众的信任度而努力。从各大外媒的报道中, 这轮规模不小的“危机公关”令各大企业的风格做派尽显。事件发生时,钛媒体曾对部分科技企业的表现进行梳理和点评(见《“监控丑闻”不断扩大,这是一场互联网巨头与政府控制力的博弈》https://www.tmtpost.com/43252.html),来看看外媒的分析吧,看看谁是这轮危机公关中“最会耍心机”的那一个,却帮了最大的忙。来自科技博客Venturebeat的观点,由钛媒体编译如下:

 

【向楠/钛媒译者】随着有关棱镜事件越来越多的秘密被披露,谷歌与Facebook也正陷入了一场争执当中——谁才是更加“透明”的科技企业?

报道,Facebook近日正在同美国司法部以及FBI进行深入谈判,以向美国政府请求授权,将政府曾对Facebook提出的信息检索请求进行披露。15日,Facebook首席法律顾问泰德·尤罗特(Ted Ullyot)发表声明称,他们已经获得了进行信息披露的授权,也就是说,Facebook将可以把所有与美国国土安全相关的信息检索请求,包括与美国海外情报监听和国土安全部门的书信记录,公之于众。

Facebook透露,他们在2012年的下半年,

从美国政府的多个部门收到了大约9000到10000条用户数据的检索请求,并声称,这一数字只占了Facebook全球用户月均11亿活跃用户的“极小一部分”。

微软也参与到了这场有关隐私问题的法律诉讼中来,并表示,在向公众确认是否接到过海外情报监听部门的数据请求方面,“目前尚未收到许可”。不过,微软承认,他们曾经收到过6000到7000个政府部门签发的与犯罪调查和国土安全相关的搜查令、传票与命令,涉及大约31000到32000个微软用户的账号。

看起来,众科技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又前进了一步。而在傲娇的谷歌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谷歌表示,不同类型的数据检索请求不能一概而论:政府的搜查令、传票等,并不能与来自于海外情报监听部门的请求相提并论;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检索请求进行混淆是一种对用户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

谷歌的立场在于:Facebook与微软所做的还很不够。而就在本报道发表的前一晚,Twitter法务总监本·李(Ben Lee)也通过发推文的方式表达了对谷歌意见的赞同(原始推文请翻墙)。

 

这已经不是谷歌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推动科技巨头们迈向更高层次的信息透明化了。

在2013年3月,谷歌就曾经在一份请愿书上进行签名,抵制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国土安全申请函”。而按惯例,这一申请函一般被用来请求获取用户的私人信息。

根据彭博的报道,对国土安全申请函的抵制事实上并不强烈。自2000年起,美国政府陆续签发了大约30万封申请函,而这些申请函遭到拒绝的并不多。谷歌是唯一对其提出反对的大型通信企业。最后,这份请求抵制的请愿书并没有被接受,但是谷歌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用户证明了自己在信息透明上所做出的努力。

“棱镜”事件如同滚雪球般愈演愈烈。起初,人们以为只是政府对来自于美国通信巨头Verizon的电话进行追踪,然后发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海外情报监听部门对9大主要科技企业进行的秘密数据挖掘。而到了现在,谷歌、微软、Facebook以及其他科技企业均先后发表声明表示没有牵扯其中。

他们都声称,没有给予美国政府直接访问其服务器的权限,并从来没有听说过“棱镜计划”,并且他们本身也希望能更多获知有关棱镜计划的具体情况。然而这些声明中也有模糊之处:这些科技企业所接到的进行数据挖掘的命令往往是所谓的“封口”命令,因为这些企业在法律上不被允许承认他们对这些事情的知情权。

在我们以为事情已经不会变的更加糟糕的时候,彭博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大约3000家(3000家!)科技、金融和制造企业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国防部的分支机构具有用户私人数据挖掘方面的合作关系。

谁知道些什么?谁做了这些事情?什么才是真相而什么又不是?

这些问题依然悬而未决,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断地产生新的波折。抛开“谁才是最透明的科技企业”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称赞这些企业试图让他们的用户以及公众知道他们私人信息使用方式的做法。希望他们是以民主的名义,而绝不仅仅是为了企业公关,来做出这些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我认为,在国家机器面前,不可能存在绝对中立和干净的互联网企业。比如说,此前很多人标榜谷歌是如何“清高傲岸”地拒绝美国政府索有数据的无理要求。互联网企业也是普通企业公民之一,置身与这个社会中,绝不可能唯独它就“崖岸自高”地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白莲花”。所以,平常心看待即可,切莫一厢情愿的拔高某个企业在心中的认知和预期。现实最喜欢啪啪啪地打人脸。

    回复 2013.06.17 · via pc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1

扫描下载App